因此,大蕭條是兩次大戰之間時期的分界線。 1929年以前的幾年是充滿希望的幾年,歐洲逐步解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各種爭端。 相反,1929年以後的幾年充滿了憂慮和失望,危機一個接一個,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蕭條的影響和意義因蘇聯的幾個五年計劃而增大。 在西方的經濟確實是一團糟的同時,蘇聯正在繼續進行經濟發展方面的獨特實驗。 雖然五年計劃伴有嚴厲的壓制和民眾的窮困,但實質上是成功的。 蘇聯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迅速上升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這種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國際性的影響,尤其是因為當時種種經濟困難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因此,五年計劃和大蕭條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裡居有突出的地位,它們一者襯託了另一者,兩者都產生了至今仍可感覺到的影響。 一、五年計劃 戰時共產主義 布爾什維克一發現自己處于俄國的主人地位,就面臨着創建太平盛世的挑戰;關於這種太平盛世,他們過去已宣傳很久了。 他們很快發現,他們對迎接這一挑戰毫無準備。 過去的歷史中沒有模式可遵循,馬克思主義著作也沒有多大用處,因為它們几乎只是論述如何奪取政權,而沒有論及奪取政權以後該怎麼辦。 社會主義社會——國家擁有生產資料的社會——的傳統定義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實現不起指導作用。 列寧本人就承認:「我們在奪取政權後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些問題。 我們必鬚根據實驗作出判斷。 」 起初,几乎沒有實驗的機會,因為生存鬥爭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所謂的「戰時共產主義」盛行于1917年至1921年間;當時,為了向前線提供所需的物資和人力,採取了種種非常措施,戰時共產主義就是從這類措施發展而來的。 戰時共產主義的一個特徵是對土地、銀行、對外貿易和重工業實行國有化。 另一特徵是強行徵收供養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餘農產品。 原先的計劃是向農民提供工業製成品作為補償,但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几乎所有的工廠都在為前線生產。 內戰的結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戰時共產主義「這種權宜制度。 於是它立即被屏棄了。 農民們拿起了武器,反對無償的徵收。 正如一位農民所說的那樣:」土地屬於我們,麵包卻屬於你們;水屬於我們,魚卻屬於你們;森林屬於我們,木材卻屬於你們。 「同時,這個國家的經濟已陷于癱瘓狀態,這主要是由於1914年至1921年間的接連不斷的戰爭。 工業已下降到戰前水平的10%,糧食產量從1916年的7400萬噸下降到1919年的3000萬噸。 最大的災難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國性乾旱,它促成了俄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 無數的人死於饑餓,還有無數的人只是由於美國救濟署提供的救濟品才活了下來。 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雖然以往一向是布爾什維克的最堅定的支持者,這時卻也起來造反,提出了」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的口號。 新經濟政策 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採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尤其是在農業和貿易方面。 農民們在向國家繳納約占其產量的12%的實物稅之後,被準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 私人可以經營小商店和小工廠。 農民和新商人即當時所稱的「耐潑曼」,都能僱傭勞力,並能保留他們在經營中獲得的利潤。 不過,列寧設法使國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權,控制了他所稱的「制高點」銀行業、對外貿易、重工業和運輸業。 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並不意味着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後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 隨後幾年中、最大的問題是這「前進兩步'應該怎麼走。 新經濟政策的確給了人民一段喘息時間,並使經濟從1921年的普遍蕭條中恢復過來。 到1926年時,工農業產量已達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但這對蘇聯領導人來說還不夠。 從1914年起,人口已增加了800萬,因此,戰前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標準還未達到。 而且,這些標準對19世紀的沙皇俄國來說已是不充分的,更不用說20世紀的蘇聯了。 更令人不安的是富裕農民即富農kUlak,其字面上的意思為」拳頭"及其支持者的力量不斷增長。 由於農產品價格已降到1913年時的一半多一點,而工業製成品的價格卻几乎增加了一倍,富農公開敵視蘇維埃政權。 他們生產了大部分剩餘糧食,所以,採取的報復手段是:或者減少自己的產量,或者不把糧食拿到市場上出售,以迫使價格上漲。 因此,蘇維埃發現為城市居民提供糧食越來越困難了;敵對的富農能夠隨意使城市居民挨餓。 這就是在預示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即將到來的偉大革命之後十多年中的令人不愉快的形勢。 國家計劃委員會 1924年,列寧去世,於是,關於用什麼來取代新經濟政策的經濟問題便同由誰來繼承列寧這一政治問題連繫在一起。 在布爾什維克黨內,有一派基本上要求繼續實行新經濟政策,而且,還認為在價格問題上應向富農作出讓步,以便鼓勵他們增加產量。 一些剩餘產品可以賣到國外,所得的收入用於發展工業。 這一計劃遭到了另一派的反對,理由是它不會帶來工業化所必需的大量資本。 第3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3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