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之從卒咸見彭生所弒,乃奮歸告。 魯大夫申孺聞其事,即奉公子同即位,是為魯莊公。 莊公即位,乃欲舉兵伐齊,申孺曰:「齊強魯弱,不敵明矣!只遣使問罪,如其不服,然後率諸侯之兵討之。 」於是,遣使往齊告襄公曰:「寡君奉王命至齊,賊子彭生輒殺之,敢請其故?然後動兵,以問其罪!」襄公見事露,謂魯使曰:「其實彭生之奸,孤不知也!」乃誘彭生入朝而殺之。 彭生意欲自白,其頭早已落地。 齊襄公使囊其首,更備金帛數車,遣使謝魯,其罪一歸於彭生。 自是文姜不歸魯,日與齊襄公飲晏淫亂。 國人作詩以譏之曰: 南山巍巍,雄狐綏綏。 魯道親親,齊子由歸。 既又歸止,曷又懷止。 後人有詩譏魯桓公曰: 男女閨門最要珍,魯桓何事與同行。 當時要聽申玁諫,不作亡軀亂紀人。 一日,齊襄公與文姜宴于禦花園,連稱、管至甫二大夫相率上表,諫襄公不宜留文姜在齊。 齊襄公怒,貶二人往戍葵丘,且誡之曰:「今瓜熟之時而成,明年瓜熟之時方喚汝回。 ”二人即日便往葵丘。 自是國中無人敢諫者。 文姜曰:“我先君奉王命至齊,所以欲啟和鄭也!今先君卒於本國而鄭又不和,妾終年在齊與君作樂,非惟得罪于先君,如王知之,君亦何安?」 齊襄公悟,將往鄭說鄭伯朝周。 忽鄭使至,曰:「鄭國上卿高渠彌弒鄭伯,群臣今立忽之幼弟子亹,將欲與君侯會盟于首止。 」遂回書,許子亹之會。 命石之紛、孟陽二將,引兵五千,伏于首止,以聽行止。 至期,子亹、高渠彌至,齊襄公命擒子亹,斬之於野,車裂高渠彌之屍,使迎公子突複位。 祭仲恐其害己,又立公子儀為君。 時,厲公在蔡,聞子亹被齊人所殺,祭仲立子儀,欲歸爭位。 鄭祭仲聞之,即令大夫傅瑕領五千甲士屯于大陵以拒之。 厲公無兵,只得暫居于櫟養蓄兵將糧餉,俟時而動。 卻說連稱、管至甫戍葵丘及一年,襄公全不使人代之,二人怒相謂曰:「齊君不納我等之諫,反遭貶出戍,既約及瓜熟而代,今瓜熟而代者不至,若不預謀保身之計,禍將及矣!」 至甫曰:「然則何如?」稱曰:「吾聞公孫無知乃齊侯之從弟,先主在時,常管恤之,今齊侯減其祿爵,無知懷怨,不如遣人言於無知,弒齊侯立他為君,則我等富貴必矣!」至甫然之,連夜逃歸見公孫無知,與之謀弒襄公。 無知曰:“此吾志也! 奈無所與謀之人。 ”至甫曰:「連稱有妹在宮中,公子許以事成之後立為夫人,使彼問公,勸其出城狩獵,伏兵郭外,待其歸而弒之,大事就矣!」無知然之,使連稱之妹告襄公曰:「妾聞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此先王之善政也。 齊廢此政久矣,公何不修舉此政,出狩郊野,使民殷國富,鄰國愈加敬畏電?」襄公從之,遂命整駕出獵。 忽一人自外而入曰:「不可出狩,車駕若出,勞民傷財,恐招奸細小人!」公視之,乃大夫鮑叔牙。 襄公叱之曰:「狩乃為政急務,何勞民之有?」遂不聽。 叔牙退朝,與友人管夷吾曰:「齊侯政令無常,今不早去,國將亡矣!」管仲然之,叔牙遂奉公子小白,出奔于莒。 管仲、召忽時為公子糾之傅,亦奉子糾奔魯。 管仲字夷吾,潁上人,少與叔牙相善,同賈分金,仲家貧,叔牙常多與之,故二人智慮相同。 次日,襄公率眾文武駕游于姑棼,轉獵于貝丘,時值秋末,楓林似染,衰草連天,遂披襟感興,而賦之曰:秋光暮兮,楓葉翻;寒威作兮,露正漫;青煙贅翠兮,光景盤桓。 因見田疇廣闊,百姓眾多,又賦之曰:田疇闢兮,疆界寬;鷄犬聞兮,生齒繁;千乘之國兮,我獨奠安。 襄公在馬上貪看風景,忽有一大豕,橫擁于馬前,公呼左右曰:「為我打去此豕!」左右舉目視之,告公曰:「非豕也!乃公子彭生也!」襄公怒曰:「彭生敢現!」遂發矢射之。 豕人立而泣曰:「爾淫妹而嫁禍於我,汝祿將終,尚敢以矢射我乎?」言訖不見。 襄公懼,倒翻馬下,口吐鮮血,不知人事,左右扶歸。 不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五回 齊召忽從主死節 管夷吾條陳伯策 襄公車駕回至東門,管至甫伏兵一起,刺襄公死於車中。 連稱亦歸國,奉無知而立之,群臣不朝。 有一人挺劍而入,數無知之罪曰:「汝弒君之賊,焉能主社稷,吾奉內宮之旨斬汝逆弒,別立新君!”無知正欲奔走,其頭隨劍落于殿下。 眾視之,斬無知者,乃中軍大夫雍廩也!至甫、連稱見事發,出走于外。 魯莊公聞齊國大亂無君,謂公子糾曰:「汝兄既死,無知亦亡,公子盍往正大位!」糾曰:“無一旅之師,何能興國?」 莊公曰:「孤助公子精兵五千,命召忽管仲送汝歸國!”糾遂謝而奔出魯國,走至中途,吶喊振天,旌旗遮日。 忽人報:「莒人與鮑叔牙奉公子小白歸也!」管仲告糾曰:「小白將先入齊,仲請分兵,從間道以阻之。 」糾許仲從山陰後抄出,以精兵遮道,謂小白曰:“我主兄也,汝弟也,焉得爭先奪位?」 遂拈弓搭箭,直射小白。 小白馬上翻身一閃,其箭正中玉帶之鈎,白遂收其箭以囊之。 時莒人奄至,管仲不能抵阻,大夫雍廩開城門,接小白入城,群臣奉其即位,是為齊桓公。 公子糾與管仲攻城不下,乃回魯請益兵來爭位。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