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聞知,命使至九仙觀,向李若沖詳詢一切,並將兩首詩帶了回去,呈于後主觀看。 後主看了這詩,十分傷感!又因李若沖超薦太華,使之托生人世,免致墜落幽冥,心內甚為嘉尚,便遣使命賫了許多金帛寶玩,賞賫若沖以示寵異,並報其超薦太華之功。 後人有詩一首,詠張太華創製鴛衾,導後主入于奢侈之途,以致在丈人峰頂,為暴雷震死,几乎永沉苦海。 若非李若沖道法高妙,哪裡還能受生人世。 其詩道: 鴛衾成時只一梭,鋪裝早屏舊綾羅; 清宵夢杳芙蓉帳,黃土留詩不忍哦。 單說後主自從九仙觀啟蹕迴鑾,一路之上,只是思唸著張太華死得可慘,心內不勝悲傷,時時哭泣!雖有妃嬪們再三勸解,也難減卻胸中的悲感。 又因惦記着花蕊夫人的病體未知已否痊癒,惟恐有甚長短,又要失去一個美人,因此晝夜不安,恨不能立即便抵成都見着花蕊夫人,方好放心。 真個是度日如年,好容易一程一程的趕向前去,到了成都,回至宮中,卻見花蕊夫人已率領全宮妃嬪,前來迎接。 後主見她花容如舊,知道其疾已癒,心中的一塊石頭方始落下,便搶步上前,攜定花蕊夫人玉手,一面走一面問道:「卿恙已經痊癒了麼?朕身雖在外,心中無時無刻不掛唸著卿的,如今托賴上蒼的福佑,病已脫體,真乃朕之萬幸!只可憐張太華,已經長逝人世,不能再見了。 」後主說到這裡,已是哽咽起來,再也說不下去了。 花蕊夫人因為不見太華與後主同行,心內正在疑惑,今見後主說起太華,這樣悲傷,便知太華必遭不幸,只因後主那樣哀感,不便多問,便同入宮中,與眾妃嬪朝參已畢,問了一番遊覽青城山的情形,見後主已消了悲傷之念,方徐徐的問及張太華的事情。 後主見問,長嘆一聲,將如何至丈人峰觀看日出,如何忽起暴雷,張太華竟為雷震而亡,如何用紅錦龍褥裹了屍體,葬于九仙觀前,白楊樹下,然後啟蹕回來,說了一番;不禁又雙淚交流,十分痛惜。 花蕊夫人聞得張太華慘死於丈人峰上,也覺不勝傷感,惟恐自己若一哭泣,更加惹動後主憶念太華之心,只得忍住眼淚,婉言相勸。 後主經花蕊夫人百般勸慰,也不得不略止悲懷,況且久別之後,一旦聚首,少不得互訴衷腸,喁喁細語,情話纏綿,自有一番樂境。 花蕊夫人更恐後主思念太華,鬱鬱于懷,有損龍體,格外的柔情宛轉,輕顰淺笑,引着後主尋歡取樂。 後主本是個忘憂天子,被花蕊夫人施出手段,加意奉迎,便一心只在花蕊夫人身上,朝朝晚晚,追歡取樂,把個張太華早已拋在九霄雲外,不復記憶了。 時光迅速,轉瞬過了殘冬,又到上元燈節。 蜀中向例,每逢正月望日,謂之元宵節,必定張燈三日,以誌慶祝。 這日夜間,後主循着舊例,于五鳳樓前,高搭綵棚,架起鰲山,遍懸燈炬。 那鰲山上面,札成一套一套的故事,都用綾羅綢絹製成人物花卉,禽鳥鱗介,五色鮮妍,各式俱備。 日間看去,已覺十分精采;到了入夜之時,點起燈燭,光輝奪目。 鰲山之旁,陳列妓樂,鑼鼓喧天,笙簧遍地。 後主又傳旨任憑人民,入內觀燈,不得禁止。 真個是銀花火樹,金吾不禁,一派笙歌,與民同樂。 剛近黃昏,後主親登露台,大宴群臣。 到得酒酣之時,禦駕直至曲闌之側,觀看燈綵。 只見那些百姓,擁擁擠擠,紛紛擾擾,萬頭攢動,都是爭先恐後,搶至五鳳樓,觀看鰲山。 兩旁的舞娼歌妓,更是笙簫迭奏,舞態翩躚。 後主見了那些歌舞的娼妓,不覺心中一動道:「宮內的歌舞,和梨園子弟所奏之曲,朕已聽得夠了,覺得陳腐可厭,今天即有民間的歌舞陳列于此,何不宣她們來此歌舞一番,不但藉此侑酒,且可以一廣眼界,豈不甚妙!」當即傳下旨來,宣召舞娼歌妓至露台前奏技。 那旨音一下,這些娼妓,哪敢遲延,便由內侍引導而來,歌者居右,舞者居左,分成兩行,各執樂器,排列露台之前,舞的舞,歌的歌,夾雜着音樂之聲,抑揚頓挫,十分可聽。 那舞的更是高低疾徐,進退中節。 後主仔細審視,見那些娼妓,皆系年輕女子,一個個花容月貌,錦衣綉裳,甚是嬌艷。 看到那舞娼隊中,有個梳着高髻的女子,容光更為奪目,不禁心動神移,暗暗喝采。 只因剛纔舞時,沒有留意,不知她舞得如何,便命近身內侍,去問那舞娼中,頭上梭着高髻,身上穿著藕香色繡花盤金舞衣的,叫何名字,可命她獨自一人,奏技與朕觀看。 內侍奉了旨意,如飛而去。 不上片刻,便上來複旨道:「那個梳高髻的舞娼,名喚李艷娘,年方十八歲,已奉了聖命,獨自奏技。 」後主點了點頭,兩道眼光便直注在李艷娘身上,只見眾舞娼一齊退去,單剩了李艷娘一人在場。 後主又傳命艷娘舞時,只奏細樂,不用鑼鼓。 一聲旨下,鑼鼓齊停,只有笙簫管笛,宛轉悠揚。 那李艷娘便在這個時候,用手按了一按頭上高髻,緊了一緊身上舞衣,從容不迫的輕舒蓮步,軟擺柳腰,舞起天魔舞來。 但見她忽高忽低,或進或退,輕如飛燕,快如盤鷹,腰肢婀娜,體態輕盈,翻若游龍,翩若驚鴻。 舞到緊急之際,便如風雨驟至,只見衣袂,飄飄飛動騰起空中,卻不見她的身形,使看的人,目蕩心驚,噤住了口,連氣息都不敢吐將出來。 這樣的技藝,真是出神入化,世間罕有。 第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宮十八朝演義》
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