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見北漢主,把馬風口內情辭,如此這般,一一奏上。 劉鈎聞說馬風不肯應命,悶悶不悅,與群臣再議退敵之計。 丁貴進曰:「事勢如此,陛下只得再召楊令公,來救國難。 」劉鈞曰:「楊家屢次出兵應我。 往年澤州之盟,與宋師講和而歸,甚稱宋之恩德。 寡人疑其有通謀情意,故不欲再召之。 」貴曰:「陛下以仁義待人,楊家父子,乃忠義之士,寧肯負國耶?」劉鈞準奏,復遣使賫敕命,徑詣山後,來見楊令公,宣讀詔書曰: 孤守晉陽,謹保一城。 雖無湯武之德,常慕事大之名。 自周世宗,恥仇不絶,屢被侵伐。 今宋君繼立,復率精兵,長圍城下。 百姓抱死亡之急,城郭有累卵之危。 惟汝父子,忠勤效命。 詔書到日,即宜引兵赴闕,以救國難。 成功之日,當頒重典。 故茲詔示。 楊令公得詔,與王貴議曰:「宋兵屢侵河東,若不救援,則有違詔之責;若徑興師,則前番與宋議和,豈宜失信?君何以計之?」王貴曰:「將軍河東鎮臣,主上有難當救,何用執小信而遲疑?」令公然其言,即委王貴領鎮應州,自率六子,部精兵三萬,前來救應河東。 有詩為證: 萬馬南來勢氣雄,旌旗閃爍蔽長空。 全憑國士擒龍策,一定封疆頃刻中。 哨馬報入宋軍中,主帥潘仁美召集諸將議戰。 高懷德進曰:「楊令公乃勁敵也,自周世宗之朝,每與對敵,未嘗得利。 今又舉兵再至,當以深謀遠計戰之,不可卒攻也。 」呼延贊曰:「小將亦聞楊家父子,天下無敵。 我先領本部于來路衝擊一陣,且觀其勢如何。 」仁美允其議,即令贊前去。 讚得令,率馬軍八千而行。 卻說楊令公兵馬來到臥龍坡下營,哨騎報入:宋軍于十里之外阻住去路。 令公笑曰:「敵賊不知兵勢,自來取敗。 」問軍中:「誰先出馬?」道未畢,第五子楊延德進曰:「不肖願先上陣。 」令公許之,即付精兵五千。 延德全身貫帶,部精兵鼓噪而來。 兩陣對圓,延德綽斧跨馬跑出,高叫曰:「宋將何不速退,將欲自取死亡耶?」贊大怒曰:「無名小將,今日休走。 」即挺槍躍馬,直取延德。 延德舞斧來迎。 兩騎相交,二將連戰四十餘合,不分勝負。 贊馬上自思:「人稱楊家父子英雄,果不虛語。 」二人欲復鬥,馬不堪馳。 延德曰:「馬力睏乏,明日再戰。 」南北乃各收軍還營。 延德回見令公,告知:「宋將與兒連戰四十餘合,未決輸贏。 」令公曰:「近聞宋軍有呼延贊,武藝精鋭,莫非正是此人?明日吾親戰之。 」因下令征進,離宋營數裡下寨。 楊七郎欲建首功,密引部兵三千,潛地出寨,來劫宋營。 正值潘仁美與郭進、高懷德等在軍中議論兵法,忽然燈爆火滅。 仁美曰:「莫非楊家有兵劫寨,天公預使見報?」下令諸軍多設弓弩,以備不虞,不可出兵騷動。 高懷德等各按營而守,遵令分遣埋伏。 楊七郎自料宋兵無備,引部下喊聲攻入。 忽營內一聲梆響,伏軍萬弩齊發,箭如雨落。 北兵射死者不計其數。 七郎急回馬,被高懷德、郭進兩騎衝出,追殺五里而回。 七郎部兵折去大半。 令公知之,大怒曰:「不由軍令,致損許多人馬,按法當誅。 」即令軍政司押出七郎,斬首示眾。 軍令才下,牙將張文進曰:「七將軍雖有罪,其志蓋為國也,誤致傷折,情理可原,望乞令公赦之。 」楊令公曰:「父子雖至親,法令不敢私,務必斬之。 」眾將力為解勸,令公怒始稍緩,乃着軍政司跣剝七郎,即于帳前捆打四十,血肉淋漓,觀者無不凜然。 七郎匍匐謝罪而退。 令公謂眾曰:「吾眾初到,未可便與交鋒;須侍養成數日,審機而戰,無有不克。 」眾將得令,人各堅守不出。 卻說宋帥潘仁美聽知楊家軍馬來到,遂撤圍迎戰,南北對壘立營。 一連拒守十數日,各不出兵。 仁美遣健卒前去緝探北兵動靜,回報:「楊家軍馬,各嚴整兵器,欲與我大戰。 」仁美聞報,即使下令諸將,分營出戰。 高懷德為左翼,呼延贊為右翼,郭進為前後救應。 分遣已定,眾將各整備迎敵。 次日平明,鼓罷三通,南陣上潘仁美當先出馬,上手高懷德,下手呼延贊,三匹馬一字擺開。 對陣楊業亦部兵出戰,金盔銀鎧,白馬紅袍,左有延朗,右有延昭,父子將兵,威風赳赳。 仁美在門旗下暗暗稱奇,出馬問曰:「河東逆命之國,特來問罪,公何屢次出兵救之?」令公厲聲曰:「汝主據有中原,尚自不足,連年窮師遠討,既不免為貪兵;況向年講和而退,盟血未寒之日,又來侵犯,是何道理?吾受劉主厚恩,特來救援。 汝等急早退師,猶存舊好;若牙迸半個不字,吾驅太原之兵,殺汝片甲不回,那時悔之晚矣。 」 仁美聞言大怒,問陣中:「誰先出馬,擒此匹夫?」言未畢,這壁呼延贊挺槍出馬,望楊業刺來,那壁楊延朗一馬上前截住廝殺。 戰到七十餘合,不分勝敗。 忽宋陣中嗚金收兵,原來太宗看見楊家父子,儘是英雄豪傑,心中只要招撫,故此鳴金收軍,以待圖策招徠,那時河東不難下矣。 第十回 八王進獻反間計 光美奉使說楊業 第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楊家將傳》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