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想起洪承疇督師遼陽,曾與建州開仗,當時京中訛傳,遼陽明兵大敗,洪承疇已經死難,崇禎帝不勝悼惜,就自製了一篇禦文,祭唁洪承疇。 後來聽得洪承疇已投降建州,已悔之不及。 那時王仁龍愛崇禎帝那篇禦文十分哀艷,也記得爛熟,自忖自己于洪承疇本有個父執之誼,正想乘機辱他一場,望他猛省。 就攜了那篇禦文,直候洪承疇過時,以父執之禮求見。 洪承疇那時自忖名節有虧,故凡是學士文人,無不虛衷交結,冀免他們譏評自己。 況那王仁龍,又是有父誼的,自無不接見。 那王仁龍見時,行過禮後,即問道:「大人此行,將欲何往?”洪承疇答道:「往犒吳軍耳。 」王仁龍道:「此乃九爺防吳軍反動,故先籠絡之,好安坐北京大位耳。 」洪承疇默然不答。 王仁龍又道:「國家大事非我書生聽宜預聞,今姑且談別事。 晚生近來得有一篇得意文字,願呈諸大人之前,一評其優劣。 」洪承疇道:「老夫已不涉文字多時了,亦不暇多看。 」王仁龍道:“如大人不願看時,待晚生為大人誦之。 」 洪承疇應諾。 王仁龍便把那篇禦文高聲朗誦,洪承疇一面聽,一面汗如雨下,愕然不能答。 王仁龍惟置諸不見,依然把那篇禦文高聲朗誦。 讀罷,大呼道:「己已失節,何復累人?願三桂勿忘明社也。 」說罷,大哭而去。 洪承疇此時,進又不忍,退又不得,不覺良心發現,哭了一場,徬徨無計。 時九王打聽得洪承疇逗留不進,即加派了一人趕來,會同洪承疇往犒吳軍。 至是,洪承疇乃不敢不行。 時吳三桂亦聽得九王有賜封自己及犒賞三軍之事,仍徘徊不能自主。 又聽得江南地方有史可法一班人,已擇立福王承繼明統,那時正不知何所適從。 忽報洪承疇已奉九王之命來見,吳三桂當時接入。 洪承疇先達九王之命,並遞出誥命冠帶及金銀寶帛等件,三桂一一拜受。 洪承疇時已默無一言,卻有隨員孟拱文向三桂說道:「聞將軍追逼李闖,中道折回,得毋欲以兵力與九王共北京乎?果爾,則將軍太愚也。 將軍部中尚多建州人馬,恐將軍甫行反戈,而部兵已變矣。 無論京中九王兵力未得為弱,且關外接應既易,將軍又何從敵之?今福王雖嗣位南京,不過棲息一時,料難為力。 蓋大勢既去,恢復自難。 將軍即欲為儘力,位不過封侯,馬不過一匹,豈能南面稱王哉?新朝恩禮優厚,將軍又為開國元勛,北京甫定,即晉爵封王,如此機會,願將軍幸勿錯過。 」吳三桂聽罷,一來貪愛此王號,二來又是懼九王,三來又恐與建州相抗,將來成敗不知怎樣,便再拜將冠服收納。 洪承疇始終無一言。 三桂隨宴承疇于私寓,謂承疇道:「某當初與九王定約,只言攻破李闖恢復明社之後,以薊、燕二州相讓耳。 今九王直進北京,將踞我中國,我將無以對國人,願足下有以教我。 」洪承疇道:「某亦有難言之隱。 微有違言,必被九王生疑,則首領不保,是以隱忍。 但足下實自誤耳。 若割燕、薊二州,是北京已隷建州版圖矣,又將以何言責九王乎?」吳三桂道:「今聞九王暫行攝政,將迎建州主入京,然後改元稱治,是不滅中國不休也。 今福王繼位南京,足下度其將來局面究竟如何?」洪承疇道:「只是史可法一人或可有為,余則皆非幹濟之才,亦非忠於國家者也。 」吳三桂默然不答,遂絶了觀望南朝之念,惟專心以事建州。 次日,洪承疇即辭行返京,吳三桂送了一程,自回。 忽報南京福王已派員來見。 原來福王繼位之後,已知建州九王踞了北京,特派大員左懋第等入京,一面以金帛犒賞建州,一面弔祭崇禎帝陵寢。 左懋第等待先見了吳三桂,欲探三桂意向,設有意外,欲勸吳三桂反正,為南京助力,並有冠服來到,封吳三桂為平西伯。 吳三桂那時聽得左懋第等到,接見也不敢,不見又不忍,實在徬徨無措。 正是:本志已經從北敵,此身安敢見南人。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九回 左懋第被困北京城 李自成走死羅公嶺 話說吳三桂,因福王在南京即位,派左懋 第、陳洪範為大使,入京犒贈建州人馬,並要祭謁崇禎帝陵寢,順道先見了吳三桂,志在勸三桂復助明朝,以拒建州。 唯三桂已受了九王封典,進爵平西藩王,一切誥命冠服都已拜受了,把從前懷念明朝之心,盡已化為烏有。 故左懋第、陳洪範到來,自然卻而不見,唯有左推右諉。 左懋第以吳三桂不肯接見,即回 寓裡,覆函致三桂,稱此次入京實有金帛隨行,為犒贈建州之品,今齊、晉、幽、燕一帶盜賊縱橫,恐有劫掠,請派兵保護,這等語。 左懋 第之意,實欲藉此得吳三桂複音,即可乘機與三桂磋商,自可一見。 且聽帶金帛,系南朝福王之物,若得吳三桂派兵護送,顯見得三桂仍是明臣,九王若從此生疑,亦可逼三桂反正。 唯三桂早已見此計,覺自己不便護送南明金帛,正欲以善言回 復左懋第,忽報祖澤清來見。 你道那祖澤清是什麼人?原來就是祖大壽之子,為三桂生母遼國夫人之內侄。 祖氏子于三桂為戚表兄弟行,那時建州九王,正推愛屋及烏之義,以他是祖大壽之子,特封為總兵,那時正在三桂帳下。 當下三桂接在裡面,問他來意。 祖澤清道:「現福王已繼位南京。 第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吳三桂演義》
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