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說,字曉岩,山西絳縣人。 乾隆十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 讞決,執法不阿上官;兼提牢,役不能為奸。 累遷禮部郎中。 出為浙江寧紹台道。 台州素犭廣悍,寧海梅村民拒捕,提督將以兵往,旁村皆驚竄。 夢說輕騎臨縣,縣令已糹累系竄者數十人,盡釋之,曰:「吾來捕梅姓數人而已。 」獲誅拒捕者,而釋其少子一人。 台人感之,謡其事為存孤記。 修鄞縣錢湖徬。 值上南巡,召見,素知其在刑部有能名,賜綺貂。 尋以失察屬吏不職罣議,仍以道員用。 授督糧道,卻餽金,漕政肅然。 時訛言妖人翦發,蕭山捕僧了凡等四人,誣服,夢說平反之。 後或言事由浙見,解京訊治無驗,抵妄捕者罪,以夢說輕比,降秩。 修餘杭南湖堤。 署嘉興、嚴州、處州、湖州諸府,複原官。 夢說官浙十二年,所至有聲。 尋乞歸。 介錫周,字鼎卜,山西解州人。 康熙六十年進士。 雍正初,授貴州畢節知縣。 烏蒙土司叛,督運軍糧,遇逆苗,徒役欲棄糧走,錫周厲聲曰:「失糧法當死,犯苗亦死。 死法毋寧死賊!」策馬徑前,千夫擁糧而進,逆苗眙愕,鳥獸散。 遷平遠知州。 烏蒙倮夷復叛,川、滇苗、倮應之。 錫周先往撫大定苗,平遠得無患。 十三年,擢大定知府。 古州苗亂,陷黃平、清平,驛路俱梗。 塘兵妄報土酋安國賢通古州苗,剋期犯貴陽。 大吏發川兵將至,國賢轄地九百里,眾惶駭。 錫周甫蒞郡,立召國賢至,諭以禍福。 國賢伏地陳無交通古州狀,錫周曰:「汝率眾苗就撫,我以百口保汝不死,且止川兵。 」時丹江亦被圍,乃請以川兵往援,丹江圍解而大定安堵。 南籠民王祖先素無籍。 以書符惑眾,播為逆詞。 又粵西儂人王阿耳為寨長王文甲所執,竄入苗寨,誣文甲將糾合冊亨諸寨叛。 二獄同時起,株連千餘人,南籠獄不能容。 滇、粵錯壤,寨苗多逃。 錫周奉檄往會鞫,蔽罪悉當,釋文甲及係累者,逃亡並歸,邊境以靖。 攝貴東道,筦糧運。 時軍興,歲餽餉金二百四十餘萬兩、米八十餘萬石,調馬三千、夫五千,麕集鎮遠,漫無紀,夫縻廩食,馬累裡戶;復於上遊南籠諸府役民夫加運九站,下遊銅仁諸府則增僱調二千人助役。 錫周畫三策:以馬設台站,運凱里、丹江諸路;夫按期日運台拱諸路,楚、粵米皆由水運;分清江及古州、都江兩路,輓輸迅速,糧乃集。 上遊之加運,下遊之調夫,皆止之,省帑數十萬,民間亦減勞費之累。 補貴西道,調糧道。 兵米折色,不收餘羨,兵民交頌之。 乾隆中,擢按察使。 錫周在黔中久,吏治、風土、民苗疾苦皆熟習,蒞之以誠,慎刑獄,興教化。 性素耿介,不諧於時,以老乞休。 上念其勞勩,召入覲,授太仆寺少卿。 閲三年,告歸。 方浩,字孟亭,安徽桐城人。 雍正八年進士,授山西太原知縣。 嘗知隰、平定二州。 隰民有茹素號為大乘教者,浩召至庭,啖以酒肉,人莫知其故。 其後逮捕大乘教人連數郡,而隰民獨免。 平定旱,奸民煽譁呶求糶,捕渠魁一人置之法,餘悉不問。 遷潞安知府。 會上西巡,取道澤、潞,吏平道,及道旁民田。 浩以鑾輿未出而民廢耕作,非上愛民之意,令耕如平時。 民得收穫,而事亦治。 擢江西廣饒九南道按察副使,兼攝九江府事。 歲旱,米商未至,他郡縣乏食,大吏檄運倉糧往濟。 浩以郡民鹹待食,而移粟他往,恐生事,請獨輸九江倉,而屬縣停運,違大吏意。 未幾,安仁以阻運成大獄,大吏以此重浩。 旋調吉南贛道。 奸民據險為亂,馳詣捕緝。 比大吏至,謀主已就擒,其敏捷如此。 坐事罷,循例復職。 方需次吏部,以疾卒。 金溶,字廣藴,順天大興人。 雍正八年進士,以刑部員外郎擢山東道監察禦史。 高宗即位,詔求直言,溶上疏言安民五事:一曰開墾之地緩其升科;二曰帶徵之項宜加豁免;三曰關稅正額之外免報盈餘;四曰州縣殿最首重民事,不以辦差為能;五曰巡狩之地崇尚樸素,不以紛華取媚。 當是時,上命翰詹科道各進經史摺子,溶又上疏曰:「頭會箕斂以裕囊櫝者,匹夫之富也;輕徭薄稅使四海鹹寧者,天子之富也。 易卦:損下益上,上益矣而反名損;損上益下,上損矣而反名益。 蓋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聖人制卦之意可深長思也。 」乾隆九年,湖廣總督孫嘉淦因徇巡撫許容奪職,命修順義城。 溶上疏論曰:「賞罰者,人主禦世之大權。 臣工有罪,有罰鍰一例,因其素非廉吏,使天下曉然知所得者終不能為子孫計留也。 孫嘉淦操守不苟,久在聖明洞鑒之中,而罰令出貲效力,恐天下督撫聞之,謂以嘉淦之操守,尚不免於議罰,或一不得當,而罰即相隨,勢必隳廉隅預為受罰之地。 是罰行而貪風起,不可不慎也。 臣為嘉淦所取士,不敢避師生之嫌而隱默不言。 」奏上,部議奪職。 未幾,特起為福建漳州知府。 漳俗強悍,胥吏千餘交結大吏家奴,勢力出長官上。 有吳成者,設局誘博,擒治之,民稱快。 華葑村距縣治二百里,康熙時嘗議設縣丞,以不便於胥吏,格不行。 溶復以請,布政使文不下府而直行縣,溶大怒,嚴訊縣胥,得其交通狀,乃詳請治罪而設官。 其父老嘆曰:「微金公,吾儕奔馳道路死矣!」十三年春,閩省旱,鬥米千錢,大府檄溶平糶。 溶勸富家出糶,給印紙令商人赴糴;又請寬台灣米入內地之禁;民情帖然。 其他脩文廟樂器,增書院膏火,皆次第舉行。 遷台灣道。 補陝西鹽驛道。 署布、按兩司事。 調浙江糧道,與巡撫陳學鵬牴牾,學鵬論溶迂緩不任事,原品休致。 卒,年七十三。 張維寅,字子畏,直隷南皮人。 乾隆元年進士,授戶部江南司主事。 江南賦役甲天下,支銷留解,端緒毛櫛。 維寅綜覈精密,猾吏不能欺。 遷吏部員外郎,考選監察禦史,補掌貴州道。 劾奏閩督誘人受賕而坐之罪,失政體,上是之,為通行飭戒。 簡雲南迤東道,至,改補驛鹽。 滇鹽無成法,維寅一一調之,使井官、煎戶、運夫、鋪商無偏累,滇人稱便。 歲節縮歸公銀七千兩。 以前官累,左遷知府。 於時東川官設牛馬站,通百色,銅往鹽返,謂可省費。 既奏行,而路險阻,車摧折,牛馬多死,銅鹽耗失。 維寅奉勘得實,以事不可已,請夷路用車,險僱夫役,貲出爐息,無溢費,且不擾民,從之,獲濟。 署鶴慶、永北,補臨安,調首郡,兼楚雄。 值地震為災,躬勘鶴慶、劍川、浪穹、麗江、昌門賑,活災氓每數萬計。 遷督糧道,整頓銅廠,代償前官虧帑,待罪得脫。 調浙江鹽道,未數月,調福建汀漳龍道。 閩俗獷悍,痛懲以法,擒巨猾,散夥黨,健訟鬥狠之風為息。 察冤決疑,人稱神明。 舉卓異,入覲,上獎慰甚至。 復之官,病卒。 顧光旭,字晴沙,江蘇無錫人。 乾隆十八年進士,授戶部主事。 晉員外郎,主鹽筴,兩淮解銀,輒掛欠百之十五。 光旭謂:「各省庫平皆部較頒,何獨兩淮歷久如是?是銀庫多索也。 」白於長官除免之。 擢禦史。 二十四年,直隷、山東大水。 次年春,疏曰:「上年兩省災,截漕發帑加賑。 近見流民扶老攜幼入京,春來尤甚。 五城米廠飯廠人倍增,詢之,近京數百里,毀屋伐樹,賣男鬻女,老弱踣頓,不可勝計。 耳目所及如此,其外可知。 伏思救荒無奇策,惟督撫及有司親民之官實心實力方克有濟。 各州縣未嘗不施賑,或委任佐貳,或假手胥吏,或設廠遠離村鎮,窮民奔走待食,或得或不得。 良法美意,一入俗吏之手,沾實惠者十不及五。 一二賢有司撫循盩厔,則他境流民聞風畢集,轉難措手。 此督撫不能真實愛民,下亦以應付塞責,一切皆屬具文。 請敕下隨地撫綏,毋致流移失所。 疏導積水,以工代賑,借給牛種,以資耕作。 有流民有礦土,尉即重治督撫州縣之罪。 來京饑民,已領廠賑。 一年之計,在於東作。 無力自回者給貲遣送,其本籍無倚賴者歸大興、宛平安輯,勿令棲流無著。 又每遇水旱,司、道、府親勘,先以供應煩州縣,所委佐貳,亦滋擾累,請嚴參重處。 」奏入,上善之。 命赴京畿察勘,疏消文安、大城積水。 樂亭民擁閧縣門,撫定之,馳章請加賑。 歷寶坻、灤州,盧龍,兩月竣事。 遷給事中。 第4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中》
第4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