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有任何人將一個如此絶望,提出如此不合情理問題的人從自殺的深淵中解救出來。 青年自縊而死,老醫生生存下來,以他那遲鈍的目光,作出一個沒有徹底絶望的人而堅持着救護活動。 雖說如此,在老醫生內心裡,卻不能說未曾提出過這一不合情理的問題。 或許困擾着他的絶望感同那位青年相比將尤為可怕和沉重。 只是他沒有屈服,不曾絶望而已。 也可能是他不能允許自己擁有因屈服和絶望自縊而死的自由。 他將是以何等痛苦而陰鬱的心情抱下了那位年輕牙科醫生的屍體。 而且那是一具雙臂骨折、半身燒傷,但又並非因肉體的重傷死去,而是死於心靈創傷的年輕同事的屍體。 傍晚時分,在醫院的院子裡,每天都在火化着高高堆積着的屍體。 老醫生只有把年輕同事的屍體放在高高的死人堆上。 他的心情是痛苦而陰鬱的。 「為什麼直到戰爭結束後,廣島人還要遭受此等苦難?」這一令人費解的問題並未隨着青年的屍體而燃盡,它將永遠響徹在老醫生心靈深處的一個陰暗的角落裡。 而且在長達20年之久的歲月裡,他未曾屈服,同時也不允許他屈服。 這位老醫生就是重藤文夫博士。 他所以要比起年輕的牙科醫生,為更加深重的絶望感所困擾,就是因為侵襲青年牙醫的只是一種預感,一種茫然和恐怖,而博士卻已有了確切的答案。 重藤博士是在原子彈爆炸的一周之前剛剛來廣島日本紅十字會醫院赴任的,而有史以來首次在人類頭頂上爆炸的核武器,將博士此後終生的時日同廣島聯結起來,使他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廣島人。 在廣島車站的東口,在頭部血流如注的情況下,他爬起後做的第1件事,就是穿過遭到徹底毀滅變成一片火海的城市,向位於爆炸中心附近的醫院跑去。 最初,周圍是一片死寂,接着街道上到處是淒慘的嚎叫聲。 這一痛苦的哀鳴,在日本紅十字會醫院的博士們從事救護活動的日子裡從未停止過,堆積在醫院院內的屍體散髮着可怕的惡臭。 請給我水原民喜請給我水,啊,請給我水,我要喝水!還是死掉的好,死去更好!啊!救我,救救我吧!水,水!求求您,求您了!噢……,噢……!天崩裂了,街道不見了,河水仍在流淌。 噢……,噢……!夜幕降臨,夜幕降臨了!乾澀的眼睛,潰爛的嘴唇,被燒得火辣辣的痛,步履蹣跚,面目全非的人們,人們在呻吟。 這一奇怪而超常的爆炸究竟具有怎樣的性質?重藤博士在從事救護活動的過程中,向着這一可怕的事實一步步靠近。 廣島所有的倖存者也都在利用各種方法與之接近。 重藤博士自從在九州帝國大學內科教研室擔任無報酬副手的青年時代,便是一位同放射線醫學具有密切關聯的醫學家。 博士發現日本紅十字會醫院的X光膠片已經曝光,同時還發現準備用以記錄原子彈受害者病情的照相機膠捲也不能再用了。 博士還在對城市進行調查時,拾到一片印有薺菜影子的瓦。 這時在博士的頭腦中開始清晰地出現了具有放射能性質的炸彈的可怕而真實的形象。 三個星期之後,來自東京的科學工作者完全證實了那就是以鈾為原料製成的原子彈。 當然,雖然查明了出其不意地襲擊了這座城市並使之遭到滅頂之災的是原子彈,但卻不能為當地的醫生們提供足以戰勝巨大困難的有效方法。 重藤博士等醫務工作者只能確認他們與之相抗爭的對手是最為凶惡和強大的敵人。 至于治療方法也只有施行外科手術,注射強心劑和營養劑而已。 當急性原子病日益明顯出現時,從醫生的角度出發,究竟是採取什麼方式應付的,關於這一問題,原子彈爆炸當時任日本紅十字會醫院內科部長的朝川博士在《廣島原子彈爆炸醫療史》一書中,如實地反映了當時艱苦鬥爭的情景。 「不知是什麼原因,一些並未受到外傷的人總是訴說感到身體倦怠。 隨之而來的是流鼻血,有血便,渾身上下出現皮下出血點,最後死去。 究竟死因何在,最初無人知曉。 當對於某種疾病不能確診時,首先要檢查血液,這是內科醫生的常識。 於是便從地下室拔來驗血的器材,當看到血球時,醫生們不禁大吃一驚,他們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人必死無疑。 白血球少得出奇,人是不會存活的。 」 我為這些醫務工作者在極限狀態下依然堅持「內科醫生常識」的頑強意志所感動。 然而,卻沒有任何藥物足以醫治已經發現的疾病。 當流鼻血時只能塞上止血栓進行壓迫止血。 甚至連出血的原因也弄不清楚。 一旦發現出血,這位原子彈受害者便已接近死亡深淵的邊緣了。 當原子彈爆炸第2年的冬天來臨時,這些惡性的急性原子病患者已經全部死去,至少從表面看來,急性原子病問題已經了結了。 人類自從有史以來,當受到最具優勢的「惡」的攻擊時,首戰大都以人類的失敗而告終。 醫生們擁有的是諸多的不利條件,他們無疑處于劣勢。 然而,重藤博士等人仍不屈服,實際上也不允許他們屈服。 因為,白血病這一大敵最為可怕的一面,已經逐漸清晰地顯示在他們的面前。 敵人壓倒一切的強大威力,越來越明顯,但重藤博士等沒有屈服。 實際上,他們只是拒絶屈服而已。 沒有任何有利的推測有助於他們不屈服,有的僅僅是他們拒絶屈服。 第3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江健三郎作品集》
第3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