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乾,字元統。 以監生效力永定河工。 康熙五十三年,授山東曹州知州,遷東昌知府。 舉卓異,遷陝西榆林道。 雍正元年,加按察使銜,命侍宗仁任所。 三年,宗仁病有間,入謝。 上問湖廣四鎮營制及設鎮始末,文乾具以對,上嘉其詳審,擢河南布政使。 未幾,遷廣東巡撫,入謝,賜孔雀翎、冠服、鞍馬。 宗仁卒,命在任守制。 廣東省城多盜,文乾令編保甲,以滿洲兵與民連居,會將軍編察,疏聞,上嘉之。 廣東歲歉米貴,文乾令吏詣廣西買穀平糶。 滿洲兵閻尚義等群聚掠穀,文乾令捕治。 將軍李枚庇兵,文乾請遣大臣按治。 上命侍郎塞楞額、阿克敦往勘,枚及尚義等論罪如律。 文乾蒞政精勤,多所釐正。 疏言:「廣東民納糧多用老戶,臣令改立的名,杜詭寄、飛灑諸弊,民以為便。 丁銀隨糧辦者十四五,餘令布政使確核,盡歸地糧。 」得旨嘉獎。 又疏言:「廣東地狹人眾,現存倉穀一百六十餘萬石,為民食久遠計,應加貯二百餘萬石,擇地建倉貯穀。 」下廷議,令於海陽、潮陽、程鄉、饒平、海豐、瓊山加貯穀三十四萬石,從之。 又疏言:「廣東公使銀歲六七萬,取諸火耗。 臣為裁省,歲計需四萬餘。 擬以民間置產推糧易戶例納公費及屯糧陋規兩項充用。 州縣火耗,每兩加一,實計一錢三四分有奇,十之五六留充州縣養廉,十之七八為督撫以下各官養廉。 」上諭之曰:「但務得中為是。 民不可令驕慢,屬吏亦不可令窘乏。 天下事惟貴平,當徹始終籌畫,慎毋輕舉。 」 五年,乞假葬父。 福建巡撫常賚劾文乾徵粵海關稅,設專行六,得銀二十餘萬;又疏劾文乾匿粵海關羨餘銀五萬餘,縱綢緞出洋,得銀萬餘,番銀加一扣收,得銀四萬餘,選洋船奇巧之物入署,令專行代償,又銀二萬餘,又以銀交鹽商營運。 上嚴諭文乾,令愧悔痛改。 尋以福建倉庫虧空,命文乾與浙江觀風整俗使許容等往按,而移常賚署廣東巡撫。 文乾令分路察核官虧民欠,分別追納,不敷,責前巡撫毛文銓償補。 上獎文乾秉公無瞻顧。 文乾疏言:「福建府、州、縣各官都計八十員,前後劾罷五十餘員。 新補各官,守倉庫有餘,理繁劇不足。 請選熟諳民事者,詣福建補繁要州縣。 」上為敕各督撫各選謹慎敏練之吏咨送福建。 文乾強幹善折獄。 初知曹州,有婦告夫為人殺者。 文乾視其屨白,問曰:「若夫死,若預知之乎?」曰:「今旦乃知之。 」曰:「然則汝何辦白屨之夙也?」婦乃服以姦殺夫。 五人者同宿,其一失金,訟其四,文乾令坐於庭,視久之,曰:「吾已得盜金者,非盜聽去。 」一人欲起,執之,果盜金者。 曹民有偽稱硃六太子者,挾妖術惑愚民,朝命侍郎勒什布、湯右曾按治。 檄至,文乾秘之,密捕得送京師。 在東昌,請運糧饋軍出西寧,先期至,以是受知於世宗。 然頗與同官多齟 。 赴廣東,途中疏劾布政使硃絳倚總督孔毓珣有連,虧帑三萬餘。 毓珣疏先入,上命文乾毋聽屬吏離間。 既上官,疏言盜案塵積,請概為速結。 上諭曰:「孔毓珣緝捕盜賊甚儘力。 彼擒之,汝縱之,恐汝不能當此論。 縱虎歸山,豈為仁政?宜加意斟酌。 」在福建,毓珣入覲,上命侍郎阿克敦署兩廣總督。 文乾疏言盜劫龍門營軍器,阿克敦令從寬結案;將軍標兵窩盜,將軍石禮哈袒兵,謂告者誣良。 既,上命常賚還福建,而以阿克敦署廣東巡撫。 六年,文乾還廣東,劾阿克敦勒索暹羅商船規禮,布政使官達縱幕客納賄,皆奪官。 命文乾與毓珣會鞫,未及訊,文乾卒,賜祭葬。 子應琚,自有傳。 孔毓珣,字東美,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六世孫。 父恩洪,福建按察使。 康熙二十三年,上幸曲阜釋奠,毓珣以諸生陪祀,賜恩貢生。 二十九年,授湖廣武昌通判。 舉卓異,遷江南徐州知州。 徐州民敝於丁賦,毓珣在官七年,拊循多惠政。 三十九年,河道總督張鵬翮以毓珣熟於河務,薦授邳睢同知。 四十三年,遷山西平陽知府,未上,改雲南順寧。 四十六年,調開化,以母憂去官。 五十年,服終,除四川龍安。 毓珣歷守邊郡,皆因俗為治,弊去其太甚,邊民安之。 再舉卓異。 五十五年,遷湖廣上荊南道。 築堤捍江,民號曰孔公堤。 五十六年,遷廣西按察使。 廣西地瘠民悍,瑤、僮為民害。 靈川僮酋廖三屢出焚掠,毓珣白巡撫陳元龍,遣兵捕得置諸法,諸苗讋服。 五十七年,授四川布政使。 西藏方用兵,毓珣轉餉出察木多,不以勞民。 重築灌江口堰,四川民尤德之。 六十一年,擢廣西巡撫。 雍正元年,加授總督。 廣西提鎮標空糧,毓珣飭募補。 疏言:「各官俸不足自贍,請於定例外量加親丁名糧。 」上命酌中為之。 廣西諸州縣舊有常平倉,毓珣議:「春耕借於民,秋收還倉,年豐加息,歉免息,荒緩至次年還本。 日久穀多,分貯四鄉,建社倉,擇裡中信實者為司出入。 」又言:「地多盜,瑤、僮雜處,保甲不能遍立。 諸鄉多有團練,令選誠幹者充鄉勇,得盜者賞,怠惰者罰。 」又言:「廣西邊遠,鹽商多滯運,民憂淡食。 請發籓庫銀六萬,官為運銷。 行有贏餘,本還籓庫,並可量減鹽價。 」並從之。 柳州僮莫貴鳳出掠馬平、柳城、永福諸縣,毓珣遣兵捕治,毀其寨,置貴鳳於法。 來賓僮覃扶成等出掠,未傷人,毓珣令予杖荷校,滿日,充撫標兵,散其黨類。 疏聞,上嘉其寬嚴兩得。 二年,授兩廣總督。 上諭之曰:「廣東武備廢弛,劫掠公行,舉劾官吏,百無一公,爾當盡心料理。 」毓珣疏請釐定鹽政,灶丁鹽價、船戶水腳增十之一,並免埠商羨餘;設潮州運同、鹽運司經歷。 大金、蕉木兩山產礦砂,東隷開建、連山,西隷賀縣、懷集。 舊制,懷集汛屬潯州協,毓珣請改屬梧州協,賀縣、開建、連山並增兵設汛。 廣東香山澳西洋商舶,毓珣請以二十五艘為限。 皆下部議行。 潮州田少米貴,民賴常平倉穀以濟。 毓珣請提鎮各營貯穀借兵,散餉時買還,概免加息,上特允之。 三年,加兵部尚書銜。 四年,毓珣請入覲,上以毓珣習河事,令詳勘黃、運諸河水勢,協同齊蘇勒酌議。 毓珣疏言:「宿遷縣西,黃河與中河相近,舊有汰黃壩。 運河水大,引清水刷黃,黃河水大,引黃水濟運。 舊時黃水入中河不過十之一二,今河南岸沙漲,逼水北行,水流甚急。 齊蘇勒議收小汰黃壩口以束水勢。 臣詳勘南岸漲沙曲處,宜濬引河以避此險。 仍俟齊蘇勒相度定議。 」又陳江南水利,言:「吳淞、劉河、七浦、白茆諸閘,宜令管閘官役隨潮啟閉。 江蘇地形四高中下,宜令力勸築區立圩。 濱河諸地民占為田廬,其無甚害者,姑從民便,餘宜嚴禁。 支河小港,宜令於農隙深濬,即取土培圩。 」並敕部議行。 又言:「道經宿州靈壁,見溝洫不通,積雨成潦,請飭安徽巡撫疏濬。 」上嘉毓珣實陳。 五年,還廣東,巡撫楊文乾劾署巡撫阿克敦、布政使官達,上命通政使留保等往按。 毓珣失察,當下吏議,上命寬之。 尋調江南河道總督。 上以天然壩泄水,慮溢浸民田,命毓珣相度築堤束水歸湖。 毓珣疏言:「天然南、北二壩分泄水勢,年年開放,堤口殘缺。 當如上指築堤束水,請於南岸王家庵至趙家莊築新堤一道。 舊堤尾距湖尚二十餘裡,請於南岸馬家圩至應家集、北岸周家圩至李艮橋,各築新堤一道,並將南北舊堤加培高廣,庶兩堤夾束湍流,無患旁溢。 」上又以高家堰為蓄清敵黃關鍵,發帑百萬,命毓珣籌畫。 毓珣疏言:「高家堰石堤,自武家墩至黃莊,地高工固,惟侯二門等四壩,及小黃莊至山盱古溝東壩,當一律加高。 」又言:「各堤加培高廣,宜視地勢緩急、舊堤厚薄,分年修增,期三年而畢。 嗣後仍按年以次加培。 」又請修築宿遷鈔關前、桃源沈家莊河堤,瓜洲由閘上遊濬越河一道,並建草壩束水。 諸疏入,並報可。 毓珣積瘁遘疾,上賜以藥餌,命其子刑部郎中傳熹偕禦醫馳驛往視。 未至,毓珣卒,賜祭葬,謚溫僖。 第3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中》
第3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