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擇定漢王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 特標年月,點清眉目。 是時棧道已經燒絶,不便行軍。 漢王卻早由張良定計,叫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當下召入韓信,問明出路,信所言適與張良相合。 漢王鼓掌道:「英雄所見,畢竟略同。 」遂派了兵士數百人,佯去修築棧道,自與韓信率領三軍,悄悄的出發南鄭。 但使丞相蕭何居守,徵稅收糧,接濟軍餉。 時當仲秋,天高氣爽,將士等各願東歸,日夜趲程,由故道直達陳倉。 雍王章邯,本奉項王密囑,堵住漢中,作為第1重門戶,平時亦派兵巡察,但恐漢王出來。 不過他算差一着,總道漢王東出,必須經過棧道,棧道未曾修築,縱有千家萬馬,也難通行,所以章邯安心坐待,一些兒不加防備。 旋經探卒走報,漢兵已有數百人,修理棧道,章邯微笑道:「棧道甚長,燒燬時原是容易,修築時卻是萬難,區區數百人,怎能濟事?漢王既欲東來,當時何必燒絶棧道,獃笨如此,真正可笑極了!他並不獃,你卻獃甚!既而又有人傳入邯耳,謂漢已拜韓信為大將。 邯尚不知韓信為何人,復派幹員探明履歷,及返報後,聞說韓信屈身胯下,毫無志節,遂又大笑道:“胯下庸夫,也配做大將麼?漢王如此糊塗,怪不得他行為乖謬,前燒棧道,已是失策,今修棧道,又只派了數百人,看他至何年何月,方將棧道修竣哩!」嗣是愈加輕視,毫不為意。 到了八月中旬,忽有急報傳到,乃是漢兵已抵陳倉。 章邯尚疑是說謊,顧語左右道:「棧道並未修好,漢兵從何處出來,難道真能插翅高飛麼?」話雖如此,但也不得不再派幹員,探聽明白。 未幾果有陳倉逃兵,走至廢邱,報稱漢王親率大軍,據住陳倉,殺死戍將,不日就要進攻了。 章邯才覺有些着忙,自思漢兵未經棧道,如何通路,莫非另有小徑,可出陳倉!今不如親領兵隊,前往邀擊為是。 乃引兵數萬,徑赴陳倉,邀截漢軍。 一路行去,但見逃兵,不見難民。 原來漢兵經過的地方,絲毫不准侵掠,所以民皆安堵,不致流離。 章邯將逃兵收集,急急的趕到陳倉,正值漢兵整隊東來。 兩下相遇,便即交戰,漢兵是積憤已深,奮身不顧,一經對壘,好似猛虎離山,無論甚麼刀兵水火,統是不怕,只管向前殺去。 章邯部下的兵士,本是懷恨未銷,勉強隷屬,怎肯為邯拚着死力,自傷生命?所以戰不多時,已經四潰。 章邯只得回走,奔往好畤,漢兵從後追殺,不肯罷休。 究竟章邯是個慣戰人員,也不願為了一敗,甘心歇手。 且看部兵喪失一半,還有一半隨着,不若回頭再戰,出敵不意,返戈奮鬥,或能轉敗為勝,亦未可知,因此號令軍中,再與漢兵賭個死活。 那知韓信早已防着,囑令前驅小心追趕,免為所乘,自己居中調度,隨時策應,待至章邯還軍拚命,漢兵前隊,毫不慌亂,仍然照前廝殺,無懈可擊,邯見漢兵整肅如故,自知所謀不遂,添了一種懊惱,沒奈何支撐一陣,偏漢中軍又調出左右兩翼,策應前驅,前鋒就是樊噲,左翼主將,就是灌嬰,右翼主將,就是周勃。 這三人繫著名大將,夾攻一個章邯,叫邯如何抵敵!徒然斷送了許多士卒,去做一班冤死鬼。 邯卻乘間溜脫,使長子平一說平為邯弟。 入守好畤,自引敗卒遁還廢邱。 漢軍兩獲勝仗,即進攻好畤,章平已知漢兵利害,怎敢出頭?只有召集兵民,乘城拒守。 漢將樊噲等率兵圍城,竭力攻撲,約閲兩日,見城上守兵稍懈,噲即令兵士架起雲梯,督令登城。 城上尚有矢石,陸續放擲,兵士未敢遽上,惱動樊噲性子,左擁盾,右執刀,首先登梯。 此公慣用兩般兵器。 梯級尚未畢登,那城上已是大嘩,亂放硬箭,亂擲巨石,噲竟用盾格開,覷着城上空隙,一躍而上,用刀亂掠,剁落頭顱好幾個。 守兵措手不迭,再經漢兵蜂擁登城,殺散守兵,立即下城開門,放入余軍。 章平忙從後門逃出,落荒竄去。 縣令縣丞,不及出奔,盡被殺死。 城中百姓,無一反抗,情願降漢。 漢兵不殺一民,當即平定。 韓信也即入城,敘噲首功,報知漢王。 漢王已封噲為臨武侯,至此復加授郎中騎將。 噲與周勃灌嬰等,分徇下郿槐裡柳中諸地,俱皆略定。 乘勢攻入咸陽,擊走守將趙賁。 惟廢邱為章邯所守,往攻不下。 韓信得報,親至廢邱城外,周覽地勢,已得破城方法,遂召樊噲等授以密計,囑他分頭往辦。 章邯因漢兵攻城,日夜防守,很是留意。 長子章平,已從好畤逃至廢邱,與乃父相助為理,竭力抵禦,所以漢兵雖盛,急切未能攻入。 一日到了夜間,忽聞城中兵民,大噪起來。 章邯父子,慌忙巡視,但見平地上面,水深數尺,卻不知從何處湧來。 未幾水勢更漲,彷彿似萬馬奔騰,不可控遏。 轉眼間竟漲至丈許,漂沒民廬,外面偏喊聲大震,駭人聽聞。 章邯料不能守,急同長子平帶領家小,及所有將士,從北門水淺處衝出,奔往桃林。 最奇的是章邯一走,城中水勢,便即退下。 看官道是何因?原來廢邱城兩面環水,自西北流向東南,韓信令樊噲等,壅住下流,使水不得順下,水無可歸,當然氾濫,湧入城中。 況當秋季水漲,奔流湍急,單靠一座城牆,如何阻得住急流。 章邯名為大將,徒知浪戰,不知預防,正中了韓信的秘計。 第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前漢演義》
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