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是奇怪。 心中又喜又怒,便佯罵道:「汝怎得背我逃走?」何答道:「臣不敢逃,且去追還逃人!」漢王問所追為誰?何又道:「臣去追還都尉韓信!」漢王又罵道:「我自關中出發,直至此地,沿途逃亡多人,就是近日又有人逃去,汝並不往追,獨去追一韓信,這明明是騙我了。 」何說道:「前時逃失諸人,無關輕重,去留不妨聽便,獨韓信乃是國士,當世無雙,怎得令他逃去?大王若願久居漢中,原是無須用信,如必欲爭天下,除信以外,無人合用,故臣特亟去追回。 」漢王道:「我難道不願東歸,乃鬱鬱久居此地麼?」何即接入道:「大王果欲東歸,宜急用韓信,否則信必他去,不肯久留了。 」漢王道:「信有這般才幹麼?君既以為可用,我即用他為將,一試優劣。 」何又道:「但使為將,尚未足留信。 」漢王道:「我就用他為大將可好麼?」何連說了幾個好字。 漢王道:「君為我召入韓信,我便當命為大將。 」何正色道:「大王豈可輕召麼?本來大王用人,簡慢少禮,今欲拜大將,又似傳呼小兒,所以韓信不願久留,乘隙逃去。 」漢王道:「拜大將當用何禮?」何答道:「須先擇吉日,預為齋戒,築壇具禮,敬謹行事,方算是拜將的禮節。 」漢王笑道:「拜一大將,須要這般鄭重麼?我就依君一行,君為我按禮舉行便了。 」看到此種問答,便是興王大度。 何乃退出,便去照辦。 究竟韓信,是何等人物?聽小子約略敘明。 信為三傑中人,自應補敘明白。 信本淮陰人氏,少年喪父,家貧失業,不農不商,要想去充小吏,也屬無善可推,因此遊蕩過日,往往就人寄食。 家中雖有老母,不獲贍養,也累得愁病纏綿,旋即逝世。 南昌亭長,頗與信相往來,信常去吃飯,致為亭長妻所嫉。 晨炊蓐食,不使信知,待信來時,好多時不見具餐。 信知惹人厭恨,乃掉頭徑去,從此絶跡不至。 便是有志。 獨往淮陰城下,臨水釣魚。 有時得魚幾尾,賣錢過活,有時魚不上鈎,莫名一錢,只好挨着饑餓,空腹過去。 會有諸老嫗瀕水漂絮,與韓信時常遇著,大家見他落魄無聊,當然不去聞問。 獨有一位漂母,另具青眼,居然代為憐惜,每當午餐送至,輒分飯與信。 信亦饑不擇食,樂得吃了一餐,借充饑腹。 那知漂母慷慨得很,今日飼信,明日又飼信,接連數十日,無不如此。 與亭長妻相較,相去何如!信非常感激,便向漂母稱謝道:「承老母這般厚待,信若有日得志,必報母恩。 」道言甫畢,漂母竟含嗔相叱道:「大丈夫不能謀生,乃致坐困,我特看汝七尺鬚眉,好象一個王孫公子,所以不忍汝饑,給汝數餐,何嘗望汝報答呢!」婦人中有此識見,好算千古一人。 說著,攜絮自去。 韓信獃望一會,很覺奇異,但心中總懷德不忘,待至日後發跡時,總要重重謝她,方足報德。 無如福星未臨,命途多舛,只好得過且過,將就度日。 他雖家無長物,尚有一把隨身寶劍,時時掛在腰間,一日無事,躑躅街頭,碰着一個屠人子,當面揶揄道:「韓信,汝平時出來,專帶刃劍,究有何用?我想汝身體長大,膽量如何這般怯弱呢?」信絶口不答,市人卻在旁環視。 屠人子又對眾嘲通道:「信能拚死,不妨刺我,否則只好出我胯下!」說著,便撐開兩足,立在市中。 韓信端詳一會,就將身子匍伏,向他胯下爬過。 能忍人所不能忍,方可有為。 市人無不竊笑,信卻不以為辱,起身自去。 到了項梁渡淮,為信所聞,便仗劍過從,投入麾下。 梁亦不以為奇,但編充行伍,給以薄秩。 至項梁敗死,又屬項羽,羽使為郎中。 信屢次獻策,偏不見用,於是棄楚歸漢,從軍至蜀。 漢王亦淡漠相遭,惟給他一個尋常官職,叫做連敖。 連敖系楚官名,大約與軍中司馬相類。 信仍不得志,未免牢騷,偶與同僚十三人,敘飲談心,到了酒後忘情,竟發出一種狂言,大有獨立自尊的志願。 適被旁人聞知,報告漢王,漢王疑他謀變,即命拿下十三人,並及韓信,立委夏侯嬰監斬。 嬰將眾犯驅往法場,陸續梟首,已有十三個頭顱,滾落地上。 猛聽得一人狂呼道:「漢王不欲得天下麼?奈何殺死壯士!」這是命中注定,應有一番作為,故脫口而出。 嬰不禁詫異,便命停斬,引那人至面前,見他狀貌魁梧,便動了憐才的念頭。 及驗過斬條,乃是韓信,便問他有甚麼經略?信將腹中所藏的材具,一一吐露出來,大為嬰所歎賞。 就與語道:「十三人皆死,唯汝獨存,看汝將來當為王佐,所以漏出刀下,我便替汝解免罷!」說著,遂命將信釋縛,自去返報漢王,極稱信才,不應處死,且當陞官。 漢王是個無可無不可的人物,一聞嬰言,即宥信死罪,命為治粟都尉。 治粟都尉一官,雖比連敖加升一級,但也沒甚寵異。 獨有丞相蕭何,留意人才,隨時物色。 聞得夏侯嬰器重韓信,也召與共語,果然經綸滿腹,應對如流,才知嬰言不謬,即面許他為大將才。 信既得何稱許,總道是相臣權重,定當保薦上去,不致長屈人下。 偏偏待了旬月,毫無影響,自思漢王終不能用,不如見機引去,另尋頭路,乃收拾行裝,孑身出走,並不向丞相署內報聞。 及有人見信自去,告知蕭何,何如失至寶,忙揀了一匹快馬,聳身躍上,加鞭疾馳,往追韓信。 第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前漢演義》
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