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守兵,登陴抵禦,高聲辱罵。 沛公大怒,親自督攻,好幾日才得破入,盡將守兵殺死,乃覆議進兵滎陽。 會有探騎來報,秦將楊熊,已由秦廷遣使加誅了。 沛公喜道:「楊熊已死,近地可無他患,我等且把韓地奪還,再作計較。 」張良亦以為然。 會聞趙將司馬卬,也欲渡河入關,沛公恐自己落後,乃北攻平陰,急切不能得手,改趨雒陽。 雒陽頗多秦戍,攻不勝攻,因移就轘轅進軍。 轘轅乃是山名,嶺路崎嶇,共計有十二曲,須要盤旋環行,故名轘轅。 秦人以地勢迂險,不必扼守,遂使沛公暢行無阻。 一過轘轅,勢如破竹,連下韓地十餘城。 適韓王成來見沛公,沛公即令居守陽翟,自與張良等南趨陽城,奪得馬千餘頭,配充馬隊,令作前驅,直向南陽進發。 南陽郡守名齮,史失其姓。 出兵至犨縣東,攔截沛公,被沛公迎頭痛擊,靦軍大敗,走保宛城。 沛公追至城下,望見城上已列守卒,不願圍攻,便從城西過兵,迤邐而去。 約行數十里,張良叩馬進諫道:「公不欲攻宛,想是急欲入關,但前途險阻尚多,秦戍必眾,若不下宛城,恐滋後患,秦擊我前,宛塞我後,進退失據,豈非危迫!不如還攻宛城,掩他不備,幸得攻下,方可後顧無憂了。 」沛公依議施行,復由良詳為畫策,傳令各軍繞道回宛,偃旗息鼓,夤夜疾行。 靜悄悄的到了城下,天色尚是未明,便將宛城圍住,環繞三匝。 佈置已定,方放起號炮,響徹城中。 南陽守齮,總道沛公已去,不至再回,樂得放心安膽,鼾睡一宵。 及城外炮聲大震,方纔驚起,登城俯視,見敵軍環集如蟻,嚇得魂飛天外,躊躇多時,除死外無他法,不由的淒然道:「罷!罷!」說到第2個罷字,便拔出佩劍,意欲自刎。 忽後面有人急呼道:「不必,不必,死時尚早呢!」救星來了。 齮聞言回顧,乃是舍人陳恢,便驚問道:「君叫我不死,計將安出?」陳恢道:「沛公寬厚容人,公不如投順了他,既可免死,且可保全祿位,安定人民。 」齮半晌方答道:「君言也是有理,肯為我往說否?」恢一口應承,便縋城下來,當被攻城兵拘住。 恢自稱願見沛公,軍士便押至沛公座前。 沛公問他來意,恢進說道:「仆聞楚王有約,先入關中,便可封王。 今足下留攻宛城,宛城連縣數十,吏民甚眾,自知投降必死,不得不乘城固守,足下雖有精兵猛將,未必一鼓就下,反恐士卒多傷;若舍宛不攻,仍然西進,宛城必發兵追躡,足下前有秦兵,後有宛卒,方且腹背受敵,勝負難料,如何驟能進關?為足下計,最好是招降郡守,給他封爵,使得仍守宛城,通道輸糧,一面帶領宛城士卒,一同西行,將見前途各城,聞風景慕,無不開門迎降,足下自可長驅入關,毫無阻礙了。 」沛公一再稱善,且語陳恢道:「我並非拒絶降人,果使郡守出降,自當給他封爵,煩君還報便了。 」恢即馳回城中,報知郡守。 郡守齮開城相迎,引導沛公入城。 沛公封齮為殷侯,恢為千戶,官名。 仍然留守宛城。 隨即招集宛城人馬,引與俱西,果然沿途城邑,無不迎降。 嗣是經丹水,出胡陽,下析酈,嚴申軍禁,毋得擄掠。 秦民安堵如常,統皆喜躍,王師原宜如此。 沛公遂得直抵武關。 關上非無守將,只因沛公兵長驅直進,忽然掩至,急得倉皇無措,不及徵兵,但令老弱殘卒數千人,開關迎敵,不值沛公一掃,守將抱頭竄去,好好把一座關城,讓與沛公。 沛公安然入關,咸陽一夕數驚,訛言四起,人多逃亡;那陰賊險很的趙高,至此也惶急起來。 惡貫已將滿了。 趙高威權日重,已把二世騙入宮中,好似軟禁一般,不得過問。 還恐朝上大臣,或有反對等情,因特借獻馬為名,入報二世。 二世道:「丞相來獻,定是好馬,可即着人牽來。 」趙高遂令從吏牽入。 二世瞧著,並不是馬,乃是一鹿。 便笑說道:「丞相說錯了!如何誤鹿為馬?」高尚說是馬,二世不信,顧問左右,左右面面相覷,未敢發言。 再經二世詰問,方有幾個大膽的侍臣,直稱是鹿。 不料趙高竟忿然作色,掉頭徑去。 不到數日,高竟將前時說鹿的侍臣,誘出宮禁,一併拿住,硬派他一個死罪,並皆斬首。 二世全然糊塗,竟不問及,一任趙高橫行不法。 惟宮內的近侍,宮外的大臣,從此越畏憚趙高,沒一個稍敢違慢,自喪生命。 及劉項兩路兵馬,東西併進,趙高還想瞞住二世,不使得聞。 到了沛公陷入武關,遣人入白趙高,叫他趕緊投降,高方纔着急。 一時想不出方法,只好詐稱有病,數日不朝。 二世平日,全仗趙高侍側,判決政務,偏趙高連日不至,如失左右兩手,未免驚惶。 日間心亂,夜間當然多夢,朦朦朧朧,見有一隻白虎,奔到駕前,竟將他左驂馬齧死,還要跳躍起來,嚇得二世狂叫一聲,頓時醒悟,心下尚突突亂跳,才知是一個惡夢。 死兆已見。 翌日起床,越想越慌,乃召太卜入宮,令占夢兆。 太卜說是涇水為祟,須由禦駕親祭水神,方可禳災。 敢問他如何依附上去?二世信為真言,遂至涇水岸旁的望夷宮,齋戒三日,然後親祭。 惟二世既離開趙高,總不免有左右侍臣,報稱外間亂事,且雲楚軍已入武關。 二世大驚,忙使人責問趙高,叫他趕緊調兵,除滅盜賊。 第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前漢演義》
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