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見歆如此舉措,已懷鄙薄。 一日同坐觀書,聞戶外有車馬聲,寧不為所動,獨歆棄書出觀,自是寧與歆割席,不復與友;後來寧廬居山谷,終身不仕。 邴原雖由曹操闢召,入為丞相征事,但仍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兩人志趣,俱有足稱。 惟歆得為豫章太守,已歸服孫吳,嗣復得曹操征命,往投許都,參司空軍事。 荀彧死後,竟代彧為尚書令,竭誠事操,居然為虎作倀,弒起皇后來了。 比操尤惡。 惟獻帝自伏後死後,悲懷未釋,操卻進言道:「臣女已並邀寵禦,次女最賢,可立為中宮。 」獻帝無奈,遂於建安二十年正月,冊立曹貴人節為皇后。 百官因是魏公操女兒,格外諛頌,且並至魏公府中拜賀,自不消說。 只難為了曹操長女,名為阿姊,卻要向妹子朝參。 操復起兵西征,命夏侯淵張郃為先鋒,自率諸將為後應,往圖漢中。 張魯聞報,忙與弟張衛商議,魯謂操兵勢大,不如出降;獨衛以為漢中險阻,可以拒操,遂號召兵馬,據守陽平關。 關在叢山峻嶺中,卻是天然險要,居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形勢。 操連攻旬月,竟不能下,欲引兵退歸。 西曹掾郭諶入帳諫阻,略言:「魯兄弟同守異心,必有內變,不如緩待時機,總可得志,」操卻想出一計,揚言退軍,拔寨齊起。 張衛聞得操兵引回,即出關追擊,哪知行至半途,突有野鹿數千頭,掩入衛軍,衛軍自相驚潰,陣勢遂亂。 不意操將後軍變做前軍,蜂擁殺來,衛如何抵擋?當即奔回。 操兵復乘勝進逼,四面圍攻,守兵已無鬥志,紛紛遁去,衛亦只好夜走,與張魯竄入巴中。 魯臨行時,左右請盡毀倉庫,免為敵資,魯獨慨然道:「我本欲歸命國家,只苦意不得達,今不得已出奔巴中,倉廩府庫,應歸國有,奈何毀去?」當下一律封藏,方纔西走。 操既入陽平關,一路無阻,直抵南鄭,見魯封庫自去,料有降意,便遣人慰諭張魯,叫他前來投誠,不失侯封。 魯覆書願降,操便派吏往迎,待以客禮,拜魯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魯五子及部將閻圃等,亦各得封爵,還有馬超遺將龐德,也降操受封。 操乃令魯就國,留夏侯淵張郃,同守漢中,即日下令班師。 主簿司馬懿獻議道:「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公已得漢中,益州必然震動,若乘勝進攻,定致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應失時哩。 」操笑答道:「人生苦不知足,既得隴,還望蜀麼?」遂不聽懿言,起行還鄴。 即此可見懿之貪狡更過于操。 先是操妻丁氏無出,妾劉氏生子昂,殉難宛城。 見七十五回。 操復納娼女卞氏,生子丕彰植熊,遂得專寵。 操竟以妾為妻,廢黜丁氏,進卞氏為繼室。 操本來不知禮義。 植性機警,才又敏贍,嘗作《銅雀台賦,》援筆立就,彬彬可觀,操獨加寵愛,欲立植為嗣子。 問諸賈詡,詡默然不答,及操再三詰問,詡始微笑道:「適有所思,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呢!」語足矣。 操大笑而止。 已而丁儀楊修等,復屢譽植才,勸操立嗣,操又覺動疑,密書問及百官,尚書崔琰獨露板作答道:「春秋大義,立子以長,五官將指丕。 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願誓死守道,不敢違經。 」操得書後,未免嘆息。 且因植為琰侄婿,不私所親,更加推重。 琰嘗薦舉鉅鹿人楊訓,闢為丞相屬掾;至操自漢中引歸,群吏覆議進操為王,楊訓更發表稱頌,備極阿諛,琰覽表不悅,即貽書責訓道:「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操竟令左右入白獻帝,取得詔命,晉爵魏王。 可巧南匈奴單于呼廚泉,遣使入朝,並謁賀魏王操。 操恐儀容不足服眾,特使琰作為替身,自己執刀旁立,琰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所以操有此舉。 及外使謁畢自歸,單于呼廚泉,問及魏王德儀,使人笑答道:「魏王原非凡姿,但捉刀人,卻是真正英雄。 」獨具只眼。 呼廚泉乃親自入朝,為操所留,歲給錢帛芻米,如列侯例。 但使右賢王去卑,監管匈奴。 嗣且分匈奴為五部,令呼廚泉子弟,皆作部長,選漢人為司馬,充作部監,意在分鎩虜勢,不令猖獗。 但胡人多散居內地,無復防閒,華夷界限,逐漸潰裂,不可謂非曹操作俑哩。 特筆提敘。 操自以為威德及遠,無人可比。 嗣探得崔琰書語,說是會當有變,遂目為怨謗,收琰下獄,罰充徒隷。 一夕登台玩賞,想是銅雀台上。 望見植妻乘車出遊,滿身衣綉,裝束得非常艷麗,心下不禁憤恨,竟罷賞歸家,逼令自盡。 復因植妻為琰兄女,遷怒及琰,亦將琰賜死,時人無為琰呼冤。 東曹掾毛玠,傷琰無辜,作文哀弔,亦被逮系;幸由僚佐桓階和洽,代為申理,始得釋出,免官歸裡。 操因南匈奴已服,忽記起故中郎將蔡邕,有女名琰,陷入匈奴,乃特遣使賫金北去,將琰贖歸。 琰字文姬,博學多才,兼精音律,邕嘗夜坐鼓琴,琴弦忽斷,琰知為第2弦,邕疑琰偶然猜着,再鼓再絶,琰復答稱第4弦,並無差謬。 嗣嫁與河東衛仲道為妻,不幸夫死無子,歸寧母家。 及邕為王允所殺,家室流離,琰竟被胡人擄去,沒入右賢王帳下,生得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傳遠近。 操與邕素相善,故特贖琰歸國,令再嫁屯田都尉董祀為繼妻。 有才無節,終留遺憾。 祀甫得才婦,竟致犯法,當坐死罪。 文姬太無幫夫運。 第2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