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乃別去,返報靳準。 準已害曜母及兄,恐曜未必相容,因沈吟不決。 會車騎將軍喬泰王騰,衛將軍靳康與將軍馬忠等,刺殺靳準,推靳明為盟主,再使卜泰賫奉傳國六璽,獻與劉曜。 曜欣然語泰道:「使朕得此神璽,建帝王大業,實賴卿力。 」因厚待卜奉,囑令返報,許他歸降。 石勒聞卜泰持璽降曜,未嘗報勒,遂不禁怒起,增兵攻明。 明出戰屢敗,嬰城固守,且遣人向曜求救。 曜使劉雅等納降,靳明率平陽士女萬五千人,奔歸曜營,不料曜變了面目,俟明入見時,一聲呼喝,便把他兩手綁住,推出梟斬,且將靳氏全家誅戮,就是靳太后靳皇后等,亦悉數祭刀。 惟靳康女,饒有姿容,為曜所羡,擬納為皇后。 女慨然道:「陛下既誅妾父母兄弟,還要留妾何用?況妾家犯了逆案,致受誅夷,古人懲逆鋤惡,尚當污宮伐樹,難道可容留子女麼?」靳家亦有烈女,不得謂部婁之下,必無松柏。 說至此,淚容滿面,越覺令人生憐。 曜怎忍下手,還與她譬喻百端。 康女總咬定一個「死」字,始終不肯從曜。 曜乃縱令自去,且免康一子,使奉靳氏宗祀。 迎母胡氏喪于平陽,還葬粟邑,謚為宣明皇太后,追尊三代為皇帝,徙都長安,前築光世殿,後筑紫光殿。 立羊氏為皇后,羊氏就是晉惠帝繼室,從前五廢五復,九死一生,不料尚有這一段外緣,要去做那外國皇帝的正宮。 曜嘗私問羊氏道:「我比司馬家兒優劣何如?」羊氏嫣然一笑,復柔聲作昵語道:「陛下乃開國聖主,怎得與亡國庸夫,互相比論?彼貴為帝王,只有一妻一子及本身三人,尚不能保護,使妻子受辱庶人手中,妾當時已憤不欲生,何意復有今日?妾生長高門,誤配庸奴,嘗怪世間男子,為甚麼無丈夫氣?及得侍陛下,趨奉巾櫛,乃知天下自有丈夫,正不能一概並論呢。 」虧她老臉,說得出這種話兒。 曜聞言大悅,寵愛有加。 羊氏也格外逢迎,床笫承歡,情好百倍。 接連生下三子,長名熙,次名襲,幼名闡,並得曜寵。 曜前妻卜氏,已有子數人,曜竟舍長立幼,以羊氏長男熙為嗣,冊為太子,另封諸子為王。 繕宗廟,定社稷,用司空呼延晏議,謂:「晉以金德王天下,今宜承晉,取金水相生之義,不必沿漢舊號,可改稱為趙。 趙出天水,正與水德相符。 」於是自稱大趙,復以匈奴大單于為太祖,冒頓讀若墨特,見《前漢演義》。 配天,淵配上帝,牲牡尚黑,旗幟尚玄,頒令大赦。 且使侍中郭氾,持節署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進爵趙王。 勒已入平陽,修復淵聰二墓,收瘞劉粲以下百餘屍骸,並將渾儀樂器,徙至襄國,一面遣左長史王修,至長安獻捷,且賀曜即位。 修謁曜稱臣,呈上勒表,曜見表文中多恭遜語,很是欣慰,便留修館宴,待遇甚優。 勒有舍人曹平樂,前由勒遣至長安,應對皆如曜意。 曜使侍左右,未曾遣歸,至是獨向曜進言道:「大司馬遣修到此,外表輸誠,內覘強弱,待修一返,報明虛實,彼必將潛兵西來,輕襲乘輿。 羯人無信,不可不防!」曜矍然道:「卿言甚是,朕幾為他所算。 」遂發輕騎追還郭氾,且將王修牽出斬首。 修隨吏劉茂逃歸,報明修被殺情形,勒遂回襄國,捕誅平樂家人,夷及三族,追贈修為太常,並下令示眾道: 孤兄弟之奉劉家,人臣之道過矣。 若微孤兄弟,豈能南面稱朕哉?根基既立,便欲相圖。 天不助惡,使假手靳準,孤惟事君之體,當資舜求瞽瞍之義,故復推崇令主,齊好如初。 何圖長惡不悛,殺奉誠之使,帝王之起,復何常耶?趙王趙帝,孤自取之,名號大小,豈其所節耶?此後與劉氏絶好,俾眾周知! 自勒下此令後,與曜交惡,遂成仇敵,這便是胡羯分離的張本,也就是劉曜滅亡的禍根了。 夷狄原無信義,但曜勒交惡,曲在曜,不在勒。 秦州刺史陳安,即晉南陽王保都尉,他本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曾叛保附漢,叛保事,見前回。 尋復降成。 及劉曜即位,又遣人至曜處奉表,為保復仇。 原來保聞愍帝凶耗,便欲稱尊,好容易過了一年,竟自稱晉王,改元建康,分置官屬。 保體極肥大,相傳重量至八百斤。 想非十六兩秤。 平居嗜睡,闇弱無能。 部將張春楊次,觸怒被責,因忿懟不平,相謀殺保。 陳安嘗逼攻上邽,偏此次上表劉曜,自稱秦州刺史,託名討賊。 曜權詞答覆,安即引兵攻殺楊次,張春遁去。 當下檢出保屍,用天子禮安葬,私謚曰元,因即向曜告捷。 曜授安為大將軍,使鎮上邽。 嗣是晉又失去秦州。 還有蓬陂塢主陳川,嘗自號寧朔將軍,兼陳留太守。 晉豫州刺史祖逖,遣人招撫,川願效指揮。 逖攻張平樊雅時,川曾撥部將李頭往助,力戰有功,得逖優待,贈給駿馬。 頭感嘆道:「若得此人為主,雖死無恨。 」及平誅雅降,均見前回。 頭仍返蓬陂,不意陳川疑頭歸逖,將頭殺死。 頭黨馮寵,率親屬四百人,投奔逖軍。 川得報益怒,竟入掠豫州諸郡,大獲子女車馬,滿載而歸,行至谷水,突有一彪人馬,從斜刺裡殺出,截住川眾,不許飽揚。 川眾顧命不遑,亂奔亂竄,還管甚麼輜重。 那時子女車馬,仍得重歸。 看官欲問這支人馬的來歷,便是由祖逖差來,統將叫做衛策。 策既截還所掠,還報祖逖。 第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