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還道他是前來幫助,又見他持着詔書,定有他命,便令軍士開陣納胤,自己下馬受詔。 不防胤突至允前,拔出利刃,竟將允揮為兩段。 允眾相顧錯愕,胤復對眾宣詔,略言「允擅自稱兵,罪在不赦,除允家外,脅從罔治」等語。 於是大眾駭散。 允子秦王鬱漢王迪等,均被胤追捕,相繼殺死。 看官道是何因?原來白虎幡是藉以麾軍,並非解鬥,陳準因惠帝昏愚,託言解鬥,實欲麾動允軍,威嚇倫兵,使知允眾攻倫,實出帝命,偏遣了一個貪利懷詐的伏胤,受命出宮,行過門下省,與倫子汝陰王虔相值。 虔邀入與語,誓同富貴,囑令變計圖允。 胤坐此生心,便去誑允。 允見他持着白虎幡,又是賫奉詔敕,明明是得着內援,怎得不為胤所給?哪知一場好事,竟成惡果,這也是晉朝的氣數。 無可歸咎,又只好歸之於天。 允既被害,趙王倫越加威風,復飭令嚴索允黨,一體同罪。 孫秀遂指稱石崇歐陽建潘岳等,奉允為逆,應該伏誅。 崇正在樓上高坐,與綠珠等歡宴,驀聞緹騎到門,料知有變,便旁顧綠珠道:「我今為汝得罪了,奈何奈何?」綠珠涕泣道:「妾當效死公前,不令公獨受罪。 」遂叩頭謝別,搶步臨軒,一躍下樓。 崇慌忙起座,欲攬衣裾,已是不及,但見下面倒着嬌軀,已是頭破血流,死於非命。 綠珠本貽禍石家,幸有墜樓殉主,尚可自解。 崇不禁垂淚道:「可惜!可惜!我罪亦不過流徙交廣,卿何必至此!」你既鍾愛綠珠,何不隨同墜樓,且還想活命,真是痴人說夢。 遂駕車詣獄。 未到獄門,已有人傳到敕書,令赴東市就刑。 崇至東市,方長嘆道:「奴輩利我家財。 」旁有押吏應聲道:「早知財足害身,何不散給鄉裡?」崇不能答,仰首就戮。 崇甥歐陽建,亦同時被殺,絶命時尚口占詩章,詞甚淒楚。 崇母兄及妻子等十五人,駢戮無遺,家產籍沒。 有司按錄簿籍,得水碓三十餘區,蒼頭八百餘人,田宅貨財,不可勝數。 多藏厚亡,視崇益信。 黃門郎潘岳,併為所害。 岳字安仁,少美丰姿,尤工詞藻。 弱冠以前,嘗挾彈出洛陽,婦女皆擲果相贈,滿載以歸。 嗣為河陽令,遍植桃樹,時人號為一縣花。 妻歿作悼亡詞,哀艷絶倫,惟躁急干進,不安恬淡。 岳母嘗責岳道:「汝當知足,奈何奔競不休?」岳不能從。 及被收時,始入與母訣道:「負阿母!」出至東市,見崇亦在列,相顧欷歔。 崇呼岳道:「安仁亦遭此禍麼?」岳泣答道:「可謂白首同所歸。 」這一語,乃是岳寄金谷園詩,不料竟成讖語。 岳死,家屬亦多斃刀下,惟兄子伯武,在逃得免。 趙王倫又收捕淮南王弟吳王晏,擬即加刑,經光祿大夫傅祗力爭,始得貸死,貶為賓徒縣王。 齊王冏與倫相結,遷任游擊將軍,冏尚未滿意,頗有恨色。 秀即白倫,將冏外調,令出為平東將軍,使鎮許昌,免得在內生變,倫趾高氣揚,擬自加九錫殊禮。 吏部尚書劉頌道:「從前漢錫魏武,魏錫晉宣,俱系一時異數,並非古禮。 周勃霍光,立功甚大,並不聞有九錫的寵命呢。 」權詞諷諫,可算苦心。 倫黨張林,斥頌為張華餘黨,因有異議,將加頌死刑。 還是孫秀進言道:「殺張裴已乖物望,不宜再殺劉頌。 」倫乃罷議。 秀為倫囑使群僚,均至相府稱道功德,應用九錫典命,倫佯為謙讓,再由朝使持詔敦勉,方纔拜受。 進秀為侍中兼輔國將軍,仍領相國司馬,相府增兵至二萬人,與禁中宿衛相同。 秀子會為校尉,年已二十,形短貌醜,少時嘗在城西,為富家販馬,此時驟得貴顯,居然欲與帝子結婚。 惠帝已同虛設,但教倫秀二人,如何裁決,便即允行,倫遂為秀子作伐,使尚帝女河東公主。 秀即把將軍孫旗外孫女羊氏,為帝說合,請為繼後。 旗與秀同族,旗婿為尚書郎羊玄之,生有一女,名叫獻容,姿容秀媚,傾國傾城,與前時賈南風相比,判若天淵。 永康元年仲冬,羊女得冊為後,好算是非常遭際,喜從天來。 吉期已屆,盛妝啟行,不料衣上忽然起火,幾嚇得魂膽飛揚,還虧左右侍女,急忙撲救,才得將火光滅熄,但一襲翬衣,半成焦黑,已覺得預兆不祥。 為後文伏案。 慌忙將原衣脫去,再從宮中乞取後服,重複穿上,方好登輿入宮。 禮成以後,見惠帝年逾四十,面目粗蠢,知識愚鈍,不由的大失所望,只得自悲命薄,蹉跎度日罷了。 河東公主下嫁蠢子,羊女獻容上配愚君,彼此不偶,豈非天命!惟後父羊玄之,卻得超拜光祿大夫,特進散騎常侍,加封興晉侯,自誇奇遇,深感秀德。 誰料到臘盡春來,竟出了一樁篡國奇聞,好好一位新皇后,竟隨了一個老皇帝,同徙金墉城,這真是禍福無常,福為禍倚了。 看官!不必細猜,便可知那篡國的賊臣,就是相國趙王倫。 倫迷信神鬼,好聽巫言。 孫秀欲迫倫篡位,自為首功,乃密使牙門趙奉,詐為宣帝神語,命倫早入西宮。 又言宣帝在北邙山,陰為倫助。 倫乃在邙山立宣帝廟,私自禱祝,潛構逆謀,令太子詹事裴劭,左軍將軍卞粹等,充當相府從事中郎,作為幫手。 更使義陽王威,司馬孚曾孫。 與黃門郎駱休,闖入內廷,逼奪璽綬,偽作禪詔。 詔既草就,即付尚書令滿奮,及仆射崔隨,令並璽綬送往相府,禪位與倫。 第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