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也全然未覺,任憑賈后擇人侍寢,一些兒不加防閒。 可謂慷慨。 太醫令程據,狀貌頎晰,為後所愛,後借醫病為名,一再召診,竟要他值宿宮中,連宵侍奉。 定然是神針法灸,難道是燕侶鶯儔?據憚後淫威,不得已勉承後命,療治相思。 偏後得隴望蜀,多多益善,除程據外,又嘗令心腹婢媼,在都下招尋美少年,入宮交歡,稍稍厭忤,便即處死,省得他溜出宮門,傳播穢事。 惟雒南有盜尉部小吏,面目韶秀,彷彿好女。 失蹤數日,又復出現,身上穿著相衣,乃是宮錦製成,不同常服,偶為同人所見,問從何來?小吏不肯實對,同人遂疑為竊取,互相私議。 適賈后有疏親被盜,向尉求緝,遂致小吏為嫌疑犯,不得不當堂對簿。 小吏始實供云:「日前在途,遇一老嫗。 謂家中人有疾病,問諸師卜,宜得城南少年,入家厭禳,今欲相煩,必當重報。 於是隨主登車,車有重帷,帷內有簏箱,由老嫗令居簏箱中,遂飭車伕禦行。 約十餘里,跨過六七門限,方將簏箱開啟,呼令下車。 說也奇怪,下車四望,統是樓闕好屋,與宮殿無二。 當下問為何地?老嫗答稱天上,即替我香湯沐浴,易以錦衣,飼以美食。 到了傍晚,復隨老嫗入一復室,見一貴婦人上坐,年約三十五六,身短且胖,面色青黑,眉後有疵,她竟下座輓留,同席共飲,同床共寢。 如是數日,方許告歸,臨別時贈此衵衣,並囑言切勿外泄,如或轉告外人,必遭天譴。 今被疑作賊,不能再默,只好直供」云云。 說至此,那原告人不禁面赤,但言小吏既非盜犯,不必再問,因即辭去。 尉亦解意,令此後毋得妄言,一笑退堂去了。 看官!試想這小吏所遇的貴婦,不是賈后,還有何人?小吏為後所愛,乃得幸全,這也是命不該絶,方有此造化呢。 俗語說得好:「欲要不知,除非莫為。 」為了賈后淫凶,有幾個稍知憂國的大臣,秘密商議,欲將賈后廢去。 小子有詩嘆道: 不是冶容也肆淫,矧兼怨毒入人深。 由來女寵多傾國,如此凶橫絶古今。 究竟何人欲廢賈后,下回再當敘明。 讀江統《徙戎論》,未始不歎為要言,但終非探本之策。 古人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四夷尚為之守,何必沾沾過慮,堅請外徙耶?若暗主屍于上,牝後橫于內,王公大臣,苟且偷安,恣肆如賈郭,空談如戎衍,內亂已成,即無五胡之禍,亦寧能長治久安?況賈后凶暴未足,繼以淫黷,中冓醜聲,播聞中外,古今有如是之濁穢,而不至亂且亡者,未之聞也。 小吏入宮一節,本諸《賈后列傳》中,特錄述之以為左證,非第志宮闈之失德,且以作後世之炯戒雲。 第十一回 草逆書醉酒逼儲君 傳偽敕稱兵廢悍後 卻說賈后淫虐日甚,穢聞中外。 侍中裴頠等,引以為憂,就是後黨賈模,亦恐禍生不測,累及身家,因未免心下不安。 裴頠已窺透模意,乃至模私第,商議秘密,可巧張華亦至,一同晤談。 頠與華本來莫逆,不必避嫌,因質直相告,擬把賈后廢去,更立太子遹生母謝淑媛。 謝淑媛就是謝玖,見第七回。 自遹為太子,母以子貴,得封淑媛。 賈后很是妒忌,不令太子見母,但使淑媛靜處別宮,彷彿與禁錮相似。 此次裴頠倡議廢后,當然欲將謝淑媛抬舉起來,偏模與華齊聲說道:「主上並無廢后意見,我等乃欲擅行,倘主上不以為然,如何是好?且諸王方強,各分黨派,一旦禍起,身死國危,非徒無益,反致有損了。 」賈模不足道,張華號稱多才,何以如此膽怯?頠半晌才道:「公等所慮亦是,但中宮如此昏虐,亂可立待,我等豈果能置身事外麼?」華便介面道:「如公等兩人,與中宮皆關親戚,何勿進陳禍福,預為勸誡?言或見信,當可改過遷善,易危為安,天下不致大亂,我等方得優遊卒歲了。 」淫虐如賈南風,豈肯從諫?張華此言更是痴想。 原來模為賈后族兄,頠母為賈充妻郭槐姊妹,兩人與賈后互有關係,故華言如此。 模頗贊同華議,頠亦不便拘執己見,姑依華言進行,當下趨詣賈第,入白姨母郭槐,托她戒諭賈后,勉蓋前愆,並宜親愛太子。 模亦屢入中宮,為後指陳利害。 看官!試想這凶殘淫暴的賈南風,習與性成,豈尚肯採納良言,去邪歸正麼?郭槐是賈后生母,向後進規,雖然不肯見從,尚無他恨,至模一再瀆陳,反以為模有異心,敢加譭謗,索性囑令宮豎,拒模入謁。 模且憂且恨,竟生了一種絶症,便登鬼籙。 不幸中之大幸。 有詔進裴頠為尚書仆射,頠上表固辭,略謂:「賈模新亡,將臣超擢,偏重外戚,未免示人不公,懇即收回成命。 」復詔不許,或向頠進言道:「公為中宮親屬,可言即當盡言,言不見聽,不若託病辭官。 若二說不行,雖有十表,恐終未能免禍了。 」頠頗為感動。 但初念欲見機而作,轉念又且住為佳,因此日誤一日,仍復在位。 這是常人的通病,怎知禍足殺身!那賈郭二門的子弟,恃權借勢,賣爵鬻官,賄賂公行,門庭如市,南陽人魯褒,嘗作《錢神論》譏諷時事,謂:「錢字孔方,相親如兄,無德反尊,無勢偏熱,排金門,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無論何事,非錢不行。 洛中朱衣,當涂人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云云。 時人俱為傳誦,互相傾倒。 第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