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因馬濟到湘,正在議論攻譚之事,剛好劉鉶趕到,趙恆惕忙問其何故匆匆來省?劉鉶就把魯滌平如此可惡的情形說了一遍,趙恆惕大怒道:「既然如此,我即日便進兵交戰,看我能擊退譚軍否?」馬濟問現在各路的軍事佈置。 趙恆惕道:「我軍主力,現在東路攸、醴、株洲一帶,和敵軍成對峙之勢,北至湘陰,沿湘江一帶,都有敵軍,我軍要防守的地方太多,軍力單薄,尚望貴軍助我一臂之力。 」馬濟慨然應允,準定即日回岳,調一團人入長沙,代賀耀祖任防守之責,讓賀耀祖到株洲去助唐生智。 趙恆惕大喜,劉鉶之驅譚軍離長沙,藉口阻止北軍入湘也,今北軍且入長沙矣,何以獨無一言?當即傳令各軍向譚軍總攻擊。 正是: 只因欲拒門前虎,無奈權親戶後狼。 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魯滌平之誅袁植也,時論多議魯處事失當,吾以為是誠管窺蠡測之論也。 夫譚之伐趙,趙有可伐之罪,而譚有可伐之權也。 何則?趙本屬譚,譚民黨份子也,不利於野心者之所為,遂利用趙以去譚,譚去而湖南入于軍閥之手矣,此趙有可伐之罪者也。 中山為創立民國之元勛,而以救國救民為志者也,北伐不成,國不可救,民亦不得救也。 趙氏不去,不能貫徹北伐之計劃,故譚秉孫令,有伐趙之權也。 魯滌平為譚舊部,附譚而反趙,與情理正誼,皆所應爾,而袁植乃攻譚而附趙,不誅之將何為乎?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若斷章取義,責魯不宜出謀誘殺之途,則吾復何言。 第一百四十九回 救後路衡山失守 爭關余外使驚惶 卻說譚延闓見和議破裂,又入戰爭時期,和魯滌平等定下計劃,等湘譚的魯滌平軍準備好後,便和長沙對岸的蔡巨猷軍的劉序彞部,以及湘陰、赤竹、洙州各面的軍隊,齊進以奪長沙。 到了趙軍下總攻擊令的那一天,因魯軍還不曾準備定妥,所以不能一齊發動。 譚延闓自己在株洲方面,指揮謝國光部和從廣東帶來的湘軍,攻擊唐生智。 戰了一日,未見勝負。 譚延闓因命謝國光部,繞攻唐生智的側面,以收夾擊之效,自己在正面衝擊。 唐生智自然也督率部下將士,奮勇反攻。 兩軍正在戰得起勁,忽然東面槍炮聲大作,子彈如雨點一般的向唐生智軍灑來。 原來謝國光已從側面攻到,唐生智大驚,急急分兵抵拒。 正面的陣線既薄,抵抗力又弱,譚軍進攻愈勇,唐生智雖則竭力抵禦,當不起譚軍三番五次的肉搏衝鋒,看看支持不住,正待潰退,忽然後面一隊援軍,如風掣電卷的趕到,原來是賀耀祖部。 唐生智吃驚道:「你負着防守長沙的重責,如何到這裡來?」賀耀祖道:「防守長沙的任務,業已有馬濟率領一團北軍擔任,趙總指揮因聽說這方面局面緊急,所以派我來助你。 」唐生智大喜,請他擔任正面,自己去攻側面的謝國光。 賀耀祖應允,便督隊向譚軍進攻。 譚軍戰鬥已久,況且衝鋒多次,兵力已疲,如何還能攻破賀耀祖的陣線?因此本來很得勢的戰事,又漸漸的失勢起來。 北軍不到長沙,賀耀祖不能調至株洲,則唐生智必敗,唐生智敗,則長沙危,一也。 株洲方面戰事不得手,則不能抽調劉、鄒勁旅,擊退蔡巨猷之兵,二也。 譚、蔡兩軍不退,葉開鑫不能攻克湘潭,三也。 湘潭不得,唐榮陽決不又反譚助趙,四也。 在事實上言之,馬濟不過助趙以一團兵力擔任防守耳,而在戰局上,乃有如此重大影響,亦見軍事之變化難知,而吳佩孚阻撓義師之罪,實浮于趙也。 勉強支持了兩日,謝國光部先被唐生智擊敗,唐軍乘勢來包抄譚軍後路。 譚軍恐受包圍,只得退卻。 賀、唐追擊了一陣,忽然接着趙恆惕的密諭,大略說道: 聞東路得手,譚、謝俱各敗退,甚喜。 惟譚軍實力,並未全失,湘潭、靖港即蔡巨猷所部軍隊。 敵俱未退,不可遠及,重勞後顧,可急令鄒鵬振、劉重威兩部秘密開省,俟退去蔡軍,則湘潭勢孤,不難一鼓而下。 若得湘潭,東路亦不足憂矣。 賀、唐見了這個密諭,便停止追擊,急令鄒鵬振、劉重威兩部開省。 鄒、劉遵令回到長沙,來見趙恆惕,恰好趙恆惕和馬濟在那裡議事,見了鄒、劉便道:「你們來得很好。 這幾天湘江的霧很大,明天拂曉,你們可乘霧渡江襲擊蔡巨猷軍,今天暫時休息罷。 」鄒鵬振道:「蔡巨猷部在對岸的軍隊,恐怕也不多罷。 」馬濟道:「你怎的知道?」鄒鵬振道:「我們在東路作戰,俘獲的敵人,裡面有不少是蔡巨猷部,蔡部開到對岸的本來不多,現在又分兵去助東路,可見留下的也就有限了。 只我所不解的,不知道這些軍隊,是幾時開拔過去的?」趙恆惕道:「你還不知道嗎?蔡部的開拔到東路,是正在議和的時候哩。 」劉重威道:「議和的時候,規定各軍不得調動,他如何通得過中立軍的駐地?」趙恆惕道:「魯滌平原是親譚的,豈有通不過之理?」此亦補筆,不必定看作鄒鵬振等未知也。 劉重威道:「既然如此,也不必我們兩部去,還是分一半去攻湘潭罷。 」馬濟道:「不必。 湘潭方面,有葉部開鑫前去也夠了,很用不着你們去,你們還是去休息休息,明天拂曉好渡江進攻。 」鄒鵬振、劉重威應諾,又道:「葉師長何時進兵?」 趙恆惕道:「你們一得手,他便立刻進撲湘潭了。 」 第4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民國史演義》
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