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帝制不成,大典籌備處,已將二千萬元報銷用盡,就是三千萬元的雜費,也差不多是要合訖了。 惟犒軍費一千萬,撥作川、湘、桂軍餉,總算是易一用途,但尚且不敷甚巨。 老袁撤銷帝制,一大半為財政困難,無法久持,所以忍痛中斷,並非全為五將軍警告,及徐、段兩人要求,看官想亦洞鑒呢。 再加論斷。 閒話休提。 且說徐世昌既復任國務卿,段祺瑞亦接奉命令,任為參謀總長,一文一武,攜手登台,第一着便是調和南北,當下由二人發起,邀入副總統黎元洪,聯名拍電,分致蔡鍔、唐繼堯、陸榮廷諸人。 略謂:「帝制取消,公等目的已達,務望先戢干戈,共圖善後。 」哪知此電拍去,似石沉海,絶不見覆。 惟各省大吏,奉到二十四小時答覆公文,還算次第呈詞,多主和平。 應上文。 江蘇將軍馮國璋,且謂:「撤銷帝制,系現時救急良法,嗣後長江一帶,可保無虞」云云。 徐、段等稍稍安心。 嗣復想了一策,因前時有康有為書,曾勸老袁取消帝制,此時帝制已罷,正好覆函通問,並請他轉勸梁啟超顧全大局,首創和議,且令梁轉告蔡鍔,商議和解條件。 從兩代師生入手,也算苦心。 和款共六條:一滇、黔、桂三省,取消獨立;二責令三省維持治安;三三省添募新兵,一律解散;四三省戰地所有兵,退至原駐地點;五即日為始,三省兵不准與官兵交戰;六三省各派代表一人來京籌商善後。 這六條和議傳達粵東,康將原文電梁,梁亦將原文電蔡,蔡鍔正進兵敘州,與西醫湯根、魯特,磋商停戰事宜。 湯、魯二人,系由四川將軍陳宦囑託,浼他調停。 蔡允停戰一星期,嗣接到議和轉電,不願相從,乃徑電黎、徐、段三人道: 北京黎副總統徐國務卿段總長鑒:奉來電,敬諗起居無恙,良慰遠系。 邇者國家不幸,至肇兵戎,門庭喋血,言之痛心。 比聞項城悔禍,撤銷帝制,足副喁望,逖聽下風,曷勝欽感。 惟國是飄搖,人心罔定,禍源不靖,亂終靡已。 默察全國形勢,人民心理,尚未能為項城曲諒,凜已往之玄黃乍變,慮日後之覆雨翻雲,已失之人心難復,既墮之威信難輓。 若項城本悲天憫人之懷,為潔身引退之計,國人軫念前勞,感懷大德,馨香崇奉,豈有涯量?公等為國柱石,系海內人望,知必有以奠定國家,造福生民也。 臨電無任惶悚景企之至。 鍔叩。 徐、段等接到此電,料他未肯就緒,再電令龍濟光與陸榮廷婉商。 龍正為粵東一帶,黨人蜂起,防不勝防,又聞桂軍逼粵,焦急得很。 應六六回。 一奉中央命令,當即電告陸榮廷,說得非常懇切,並浼陸出作調人,陸本無和意,不得已轉告滇、黔,滇督唐繼堯,黔督劉顯世,均不肯照允,且言:「如欲求和,應由中央承認六大條件。 」也是六條。 這六大條件,卻非常嚴厲,由小子開述如下: 一袁世凱于一定期限內退位,可貸其一死,但須驅逐至國外。 二依雲南起義時之要求,誅戮附逆之楊度、段芝貴等十三人,以謝天下。 三關於帝制之籌備費及此次軍費約六千萬,應抄沒袁世凱及附逆十三人家產賠償。 四袁世凱之子孫,三世剝奪公權。 五袁世凱退位後,即按照約法,以黎副總統元洪繼任。 六文武官吏,除國務員外,一律仍舊供職。 但軍隊駐紮地點,須聽護國軍都督之指命。 看官!你想這六條要求,與中央開出的六條款約,簡直是南轅北轍,相差甚遠,有甚麼和議可言?還有最要的聲明,說是:「袁氏一日不退位,和議一日不就範」云云。 那老袁取消帝制,已是着末一出,若還要他辭去總統,就使護國軍入逼京畿,他也是不肯承認的。 天下事有進無退,老袁退了一步,便要驅他入瓮,正不出大公子所料。 滇、黔既協商定議,遂電復陸榮廷,陸即電龍,龍即電北京。 徐、段入報老袁,老袁又吃了一大驚,連忙轉問徐、段,再用何法維持。 徐、段沈吟一會,想不出什麼良策,只好虛言勸慰,說了幾句通套話,告別出來。 老袁暗暗着急,想了一夜,復從無法中想出兩法,一是囑參政院長溥倫,要他運動參政,合詞輓留;一是再派阮忠樞南下,運動馮、張,要他聯合各省,一體擁護。 誰料溥倫奉了密令,去向各參政商量,各參政多半搖頭,不肯再蹈前轍。 阮忠樞到了江寧,與馮密商,馮國璋也是推諉,轉身跑到徐州,張辮帥頗肯效力,奈電詢各省,只有朱家寶、倪嗣沖兩人覆電照允,他省是不置一詞。 於是袁氏兩策,盡歸失敗。 葫蘆裡的法兒,只可一用,第二次便無效了。 老袁焦急得很,又召集那班帝制元勛,解決最後問題。 帝制派人,復提出撻伐主義,要老袁繼續用兵,一面聯絡倪嗣沖、段芝貴等,教他上書決戰,自請出師。 那老袁又膽壯起來,密電總司令曹錕等道: 蔡、唐、陸、劉、梁,迫予退位,予念各將士隨予多年,富貴與共,自問相待不薄,望各激發天良,共圖生存。 萬一不幸,予之地位,不能維持,爾等身傢俱將不保。 現時亂軍要求甚苛,政府均未承認,各將士慎勿輕信謡傳,墮人術中,務必準備軍務,猛奮進攻,切切! 特囑。 這密電方拍發出去,外面又來了好幾條密電,一電是四川將軍陳宦發來,一電是湖南將軍湯薌銘發來,統是主和不主戰。 至是馮國璋一電,比湯、陳兩人所說,更進一層,略云: 第17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民國史演義》
第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