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十月十日,國慶期屆,即舉行慶祝禮,是日改大清門為中華門,門外高搭綵樓一座,內懸清隆裕太后退位詔旨,趙總理秉鈞派內外兩廳丞,作為代表,行中華門開幕禮。 各署各團體代表,均到場慶祝,興高采烈,旗鼓揚休。 一面在祈年殿建設祭壇,追祭革命諸先烈,由趙總理代表總統,臨壇主祭。 祭儀概照新制,祭文仍仿古體,其文云: 維民國元年十月十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謹遣代表趙秉鈞,具犧牲酒醴,致祭于革命諸先烈曰:「荊高之歿,我武不揚,沉沉千載,大陸無光。 時會既開,國風不變,帝制告終,民豪聿見,神皋萬里,禹跡所區,誰無血氣,忍此濡需?矯首仰天,龍飛海嘯,雷震電激,日月清照。 蹉跎不遂,委骨荒坾,壯心未已,毅魄長留,嗟我新民,毋忘前烈!煜煜國徽,自由之血。 革故既終,鼎新伊始,靈爽既昭,勗哉君子!尚饗。 」 祭畢退班,再由袁大總統,親行閲兵禮。 兵隊共到一萬二千名,拱衛軍六千,禁衛軍三千,游緝隊一千,補充隊一千,就總統府門外設台。 袁總統戎服佩刀,登台兀立,所有陸軍總長以下,統在台下站定。 各軍士由東轅進,從西轅出,行列井井,毫不凌亂。 歷一時許,各隊俱已過去,袁總統方纔下台,入府休息。 各員均退至國務院,國務院中設茶話會,就廳前搭一綵棚,飾以松柏,下列几案數十,茶點齊備。 參議院議員、各行政機關上級官吏、各省代表、中外新聞記者及京城著名紳董等,均就席與會。 就是各國公使及外賓,亦乘興參觀。 還有內蒙古活佛章嘉,及甘珠爾瓦兩呼圖克圖,呼四克圖為大喇嘛名號,亦作胡克圖,蒙、藏、青海皆有之。 時適來京謁見總統,因亦得列入會中。 可巧天朗氣清,日高秋爽,賓僚聯翩戾止,端的是國門集祜,全體臚歡。 既而日光晌午,客興猶濃,院中備有午席,便請大眾同餐,飲的是旨酒,吃的是佳餚,雖稱是尋常筵席,計算代價,差不多要費千金。 裡面雖是奇窮,外面總要闊綽。 午後席散,賓僚陸續回去,那軍警兩界,卻來繼續宴會,夜餐又有數十席,統吃得醉飽歡呼,無情不愜。 前門外的琉璃廠工藝局一帶地方,獨闢一個共和紀念會場,乃是革命黨人發起,會場左右門及正門,均扎松花牌樓,場內亦有綵棚數處,內設陳列館、運動場、演劇場等。 陳列館內的物品,系革命時的圖印旗幟,衣服關防檔案,及諸烈士生前死後的照像。 運動場內,施演競走諸技。 演劇場內,所演皆革命新劇。 場中並設祭壇,供祀諸先烈牌位。 最精雅的,是用五彩紮成,疊起一座黃鶴樓,高接雲表,蔚為大觀。 無非皮相。 除初十日正式會外,復繼續開會兩日。 十一日章嘉活佛到會,令隨從喇嘛諷經,追薦先烈。 夜間有會員組織提燈會,備辦各種花燈,募集青年童子,提燈出遊,前導軍樂,後護馬隊。 先至中華門行鞠躬禮,嗣由大街直赴天壇,適四川公會,亦製成方式白燈,上書川省諸先烈姓名,同時並至。 雙方至天壇會齊,大放煙火。 霎時間煙焰沖霄,就火光裡面,現出各種革命戰劇,彷彿槍林彈雨,依稀楚界漢河。 大眾見所未見,詫為奇逢,無論男女老幼,一時麇集,几乎滿城不夜,舉國若狂,小子也說不勝說。 惟袁總統以民國創造,煞費經營,除追祭先烈外,所有留在的偉人,理應旌賞,特授前總統孫文,副總統黎元洪大勛位,唐紹儀、伍廷芳、黃興、程德全、段祺瑞、馮國璋,均勛一位,孫武勛二位,給國務總理一等嘉禾章,各部總長二等嘉禾章。 外如各省都督民政長及民國有功人士,都酌給勛章,或陸軍銜秩有差。 只聞賞功,未聞恤貧,總是百姓吃虧。 且以武昌為起義地,特派代表朱慶瀾,先日赴鄂,致祭先烈。 參議院代表湯化龍,與朱同行。 既到武昌,巧值各省都督,也有代表派來,就前清萬壽宮,改設會場,踵事增華,不亞首都。 但見場中陳設,光怪陸離,綵樓廣築,四圍組不老之松,巨額高懸,數字織長青之柏,還有五色電燈,五彩花朵,掩映增光,排疊成錦,中供諸烈士牌位,由各代表排班致祭。 黎副總統,早派代表蔡濟民,主持一切,祭禮告備,先後宣讀祭辭,全場行三鞠躬禮。 至奏過軍樂,才行散班,統赴宴會場就宴。 還有一種特別的紀念,系是從前受傷的軍士,尚在病院養痾,至是令各穿軍服,佩掛黃綾,標明姓氏,及某戰受傷,傷在某處等字樣,舁以彩扎椅轎,導以軍樂,遊行全城,俾士民參觀,感念不忘。 黎副總統,又有一篇演說辭,浼蔡濟民在場宣讀,大致是:「共和未奠,責在後死。 」說得非常痛切,小子因紙短言長,不遑殫述,看官如欲覽全文,請向黎副總統文牘中,隨時披閲,好在坊間都有專書出售,不煩小子費手了。 可略即略,免惹人厭。 武昌以外,要算上海,此外各省,亦無不同時慶祝,隨處懸着五色旗,各地掛着五綵燈,都道是五族一家,普天同慶。 極盛難繼,為之奈何?哪知西藏的獨立,並未取消,外蒙古的獨立,非但不肯取消,且居然在庫倫地方,設立政府,推哲布尊丹巴為帝,改元共戴,立起一個蒙古帝國來。 蒙古立國,成吉思汗有靈,恰也心慰,可惜國不成國,幾同瞎閙。 這哲布尊丹巴,系是何人?就是外蒙教主,居住庫倫,向來揚名中外的活佛。 第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民國史演義》
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