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揚中節,遐邇傳聲,軍士數萬,無不騰歡,各國領事,攜手臨觀,亦嘖嘖稱賞。 祭禮已畢,再返臨時總統府,行慶賀南北統一共和成立禮,先由軍士開炮,鳴了一十七響,乃由孫大總統就位,依次奏樂唱歌,各部總次長,隨班就列,向孫總統鞠躬表敬,孫總統亦答禮如儀,隨即向大眾演說道:「清帝退位,南北統一,這皆由無數志士,無數義師,用無數熱腸鐵血,掉換出來。 但北京一方面,全賴袁公慰庭,慘澹經營,方得成功,是袁公實我民國至友,民國成立以後,不應將他忘懷。 今日參議院選舉總統,若果袁公當選,想必能鞏固民國。 況前日得他覆電,曾有永不使君主政體再現中國之語,他是當代英雄,日後宜不食言。 不要相信他,恐怕有些靠不住。 惟臨時政府地點,仍須設立南京。 南京是民國開基,長此建都,好作永久紀念,不似北京地方,受歷代君主的壓力,害得毫無生氣,此後革故鼎新,當有一番佳境。 我雖解任,總是國民一份子,仍願竭盡綿薄,為新政府效力,耿耿此心,還祈公鑒!」演說畢,但聽得一片拍掌聲,震動耳鼓。 復奏軍樂數通,益覺洋洋渢渢,響徹雲霄。 禮成,全體三呼民國萬歲,方纔散去。 下午參議院開會,選舉總統,共得十七省議員,各投一票,計十七票,投票結果,統是「袁世凱」三字,全場一致,當選袁世凱為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隨即電達北京,請袁來寧就職。 孫總統亦以個人名義,電達北京,略謂:「臨時政府,已報告參議院,提出辭職書,並推薦袁為總統,惟袁公必須先至共和政府任職,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 若慮北方騷擾,無人維持現狀,盡可先舉人材,電告臨時政府,即當使為鎮撫北方的委員」云云。 看官!你想老袁的勢力,全在北方,若要他南來就職,明明是翦他羽翼,他本機變如神,豈肯孤身南下,來做臨時政府的傀儡麼?語語見血。 當下來一覆電,由孫總統譯閲云: 清帝辭位,自應速謀統一,以定危局,此時間不容髮,實為唯一要圖,民國存亡,胥賴於是。 頃接孫大總統電開提出辭表,推薦鄙人,屬速來寧,並舉人電知臨時政府,畀以鎮安北方全權各等因。 世凱德薄能鮮,何敢肩此重任?太屬客氣。 南行之願,前電業已聲明,然暫時覊絆在此,實為北方危機隱伏,全國半數之生命財產,萬難恝置,並非因清帝委任也。 孫大總統來電所論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極為正當,現在北方各省軍隊,暨全蒙代表,皆以函電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清帝委任一層,無足再論。 此語隱隱自命。 然總未遽組織者,特慮南北意見,因此而生,統一愈難,實非國家之福。 若專為個人責任計,舍北而南,則實有無窮窒礙。 北方軍民意見,尚多紛歧,隱患實繁。 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潛長,北京外交團,向以凱離此為慮,屢經言及。 又舉外人,抵抗南京。 奉、江兩省,時有動搖,外蒙各盟,迭來警告,內訌外患,遞引互牽。 若因凱一去,變端立見,殊非愛國救世之素志。 若舉人自代,實無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 明明謂捨我其誰。 然長此不能統一,外人無可承認,險象環集,大局益危,反覆思維,與其孫大總統辭職,不如世凱退居。 蓋就民設之政府,民舉之總統,而謀統一,其事較便。 今日之計,惟有南京政府,將北方各省及各軍隊妥籌接收以後,世凱立即退歸田裡,為共和之國民。 當未接收以前,仍當竭智盡能,以維秩序。 總之共和既定之後,當以愛國為前提,決不欲以大總統問題,釀成南北分歧之局,致資漁人分裂之禍,恐怕言不顧行,奈何。 已請唐君紹儀,代達此意,赴寧協商。 紹儀即紹怡。 前避宣統帝溥儀名,因改儀為怡,此次清帝退位,仍複原名。 特以區區之懷,電達聰聽,惟亮察之為幸! 孫總統接電後,再赴參議院核定可否,全院委員長李肇甫,及直隷議員谷鍾秀等,以「臨時政府地點,不如改設北京,意謂臨時政府,為全國視聽所關,必須所在地勢,可以統馭全國,方能使全國完固,且足維繫四萬萬人心,我民國五大民族,從此聯合,作為一個大中華民國。 前由各省代表,指定臨時政府地點,設在南京,系因當時大江以北,尚屬清軍範圍,不能不將就辦理;目今情異勢殊,自應相時制宜,移都北方為要。 」言亦有理。 有幾個議員與他反對,仍然主張南京,當用投票表決法,解此問題。 投票後,主張北京的有二十票,主張南京的只有八票,乃從多數取決,復咨孫總統。 無如孫總統的意見,總以南京為是,援臨時政府組織條例,再交參議院覆議。 原來臨時政府大綱中,曾有臨時大總統,對於參議院議決事件,如未以為然,得于具報後十日內,聲明理由,交會覆議。 組織臨時政府大綱,前因暫行制,故特從略,此次為交議事件,因特別提出。 參議院接收後,再開會議,除李肇甫、谷鍾秀數人外,忽自翻前議,贊成南京,不讚成北京,彼此爭論起來,很是激烈。 旋經中立黨調和兩造,再行投票解決,結果是七票主張北京,十九票主張南京,似此重大問題,只隔一宿,偏已換了花樣,朝三暮四,令人莫測。 中國人心之不可恃,一至于此。 孫總統既接到覆議決文,自然再電北京,請袁世凱即日南來,並言當特派專使,北上歡迎。 袁乃覆電云: 昨電計達。 嗣奉尊電,慚悚萬狀。 現在國體初定,隱患方多,凡在國民,均應共效綿薄。 惟揣才力,實難勝此重大之責任。 第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民國史演義》
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