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霍納說:「十七年來,我因職務關係,對郎卡郡工廠區的情況有所瞭解,我從來沒有看到過象現在這樣普遍繁榮的景象;一切部門都異常活躍。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53年4月》第19頁) 1853年。 10月。 棉紡織業蕭條。 「生產過剩」。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53年10月》第15頁) 1854年。 4月。 「毛紡織業雖然不活躍,但所有工廠都充分開工;棉紡織業也是這樣。 精梳毛紡織業在過去整整半年情況完全不正常……麻紡織業由於克里木戰爭的影響,從俄國得到的亞麻和大麻供給減少了,因而遇到了困難。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54年[4月]》第37頁) 1859年。 「蘇格蘭麻紡織業的營業狀況依然不振……因為原料少而且貴。 我們的主要供給來源是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去年那裡收成不好,這就給蘇格蘭地區的營業帶來有害的影響;相反,在製造許多粗麻織物上逐漸代替亞麻的黃麻,價格既不特別貴,數量也不少……在丹第,約有一半的機器現在改紡黃麻。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59年4月》第19頁)——「由於原料價格高,亞麻紡績業還遠遠談不上有利,當其他一切工廠充分開工時,我們卻看到好些加工亞麻的機器停工的例子……黃麻紡績業……情況比較令人滿意,因為近來這種材料的價格已經跌落到更為適當的程度。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59年10月》第20頁) 1861—1864年。 美國南北戰爭。 棉荒。 生產過程由於原料缺乏和昂貴而中斷的明顯例子 1860年。 4月。 「至于營業狀況,我感到高興的是能夠告訴各位,雖然原料價格高昂,但145是除絲織業以外,一切紡織業最近半年情況一直很好……某些棉紡織業區已經登廣告招收工人,並且從諾福克及其他農業郡把工人招來了……每個工業部門似乎都很缺乏原料……唯一使我們受到限制的就是缺乏原料。 在棉紡織業中,新建工廠的數目,現有工廠的擴建以及對工人的需求,也許是前所未有的。 到處都在尋找原料。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60年4月》[第57頁]) 1860年。 10月。 「棉、毛、亞麻紡織業區的營業狀況良好;據說,愛爾蘭的營業狀況一年多來甚至非常好,如果原料價格不高,情況還會更好。 亞麻紡績業主似乎比以往更迫切地希望修建鐵路,來開發印度這個補充的原料產地,並使它的農業得到相應的發展,以便最終……使亞麻的供給能適應他們的需要。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60年10月》第37頁) 1861年。 4月。 「目前營業已經不振……少數棉紡織廠縮減了勞動時間,許多絲織廠只是部分開工。 原料昂貴。 几乎在每一個紡織業部門,原料價格都超過了廣大消費者能夠負擔的程度。 」(《工廠視察員報。 1861年4月》第33頁) 現在很清楚,1860年棉紡織業已經生產過剩;由此產生的後果在以後幾年還可以感覺到。 「1860年生產的過剩商品,花了兩三年時間才被世界市場吸收掉。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63年10月》第127頁)「1860年初棉紡織品在東亞市場上的不振狀態,已經反過來對布萊克本的營業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布萊克本平均有三萬台機械織機几乎專門為這個市場生產棉織品。 因此,在棉花封鎖的影響可以感覺到以前好幾個月,對勞動的需求在這裡已經受到了限制……這種情況使許多工廠主幸運地避免了破產。 只要倉庫有存貨,存貨的價值就提高了。 因此,在這樣一次危機中本來不可避免的可怕的貶值現象得到了避免。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62年lO月》第28、29、30頁) 1861年。 10月。 146 「若干時候以來,營業已經大為不振……很可能,許多工廠將在冬季幾個月大大縮減勞動時間。 誠然,這是預料得到的……完全撇開那些曾經中斷我國通常的美棉進口和我國的出口貿易的原因不說,由於最近三年生產的急劇增加和印度、中國市場的紊亂,在即將來臨的冬天,勞動時間必然要縮減。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61年10月》第19頁) 廢棉。 東印度棉(蘇拉特棉)。 對工人工資的影響。 機器的改良。 用澱粉和礦物代替棉花。 澱粉漿紗 對工人的影響。 細紗紡紗業主。 工廠主的欺詐 「有一個工廠主寫信對我說:『至于對每個紗錠的棉花消費量的估計,您肯定沒有充分考慮到如下的事實:在棉花昂貴時,每一個生產普通棉紗(比如說40支以下,主要是12—32支)的紡紗業主都儘量紡細紗,就是說,原來紡12支的,改紡16支,原來紡16支的,改紡22支,等等;而用這種細紗織布的織布業主,會上很多的漿料,來使他的棉佈達到通常的重量。 現在,工業上使用這種辦法簡直達到卑鄙無恥的程度。 我從可靠方面得知,8磅的布是由51/4磅棉花和23/4磅漿料製成的。 另外一匹51/4磅的布里含有兩磅漿料。 這還是供出口的普通的襯衫布。 別種布里有時竟加了50%的漿料,因此工廠主可以吹噓,而且確實也在吹噓,說他們之所以發財致富,是因為他們的布賣得比布在名義上包含的紗的價值還便宜。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64年4月》第27頁) 「還有人對我說,織布工人認為他們患病日益增多的現象,要歸咎于漿料,這種用在東印度棉紡成的經紗上的漿料,不象從前那樣完全是麵粉做的。 可是,這種麵粉代用品據說會帶來很大的好處,它會顯著地增加織物的重量,使15磅棉紗在織成布後重20磅。 」(《工廠視察員報告。 1863年10月》第63頁。 第4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4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