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如果勞動生產力不提高,勞動力的價值就不能降低,從而剩餘價值就不能提高。 用前面的例子來說,如果不是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使以前需要6小時生產的生活資料量用4小時就可以生產出來,勞動力的價值就不可能由3先令降低到2先令。 反過來,如果不是勞動生產力的下降,使以前只用6小時就能生產的生活資料量要用8小時才能生產出來,勞動力的價值也就不可能由3先令提高到4先令。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提高剩餘價值,相反地,勞動生產率的下降會提高勞動力的價值,降低剩餘價值。 李嘉圖在表述這個規律時忽略了一點:雖然剩餘價值量或剩餘勞動量的變化是以勞動力的價值量或必要勞動量的相反的變化為前提的,但決不能由此推論說,這些量是按照同一比例變化的。 它們會以相同的量增加或減少。 但是價值產品或工作日的各部分增加或減少的比例,取決於勞動生產力變化以前的原來的劃分。 假定勞動力價值為4先令,或必要勞動時間為8小時,剩餘價值為2先令,或剩餘勞動為4小時;如果由於勞動生產力提高,勞動力價值降低到3先令,或必要勞動降低到6小時,那末剩餘價值就提高到3先令,或剩餘勞動提高到6小時。 一方增加的量和另一方減少的量都是2小時或1先令。 但是量的相對的變化在兩方面是不一樣的。 勞動力的價值由4先令降低到3先令,即降低了1/4或56925%,剩餘價值則由2先令提高到3先令,即提高1/2或50%。 由此可見,勞動生產力的一定變化所引起的剩餘價值的增加或減少的比例,取決於工作日中原來表現為剩餘價值的那一部分,如果那部分原來較小,比例就較大,原來較大,比例就較小。 現代庸俗經濟學用「彈性」來取代「比例」。 第三,剩餘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始終是勞動力價值相應的減少或增加的結果,而絶不是這種減少或增加的原因。 因為工作日是一個不變數,並表現為不變的價值量,因為剩餘價值量的每一變化都有勞動力價值量的相反的變化與之相適應,又因為勞動力的價值只能隨勞動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很清楚,在這些條件下,剩餘價值量的任何變化都是由勞動力價值量的相反的變化而引起的。 上面我們已經知道,勞動力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絶對量,如果沒有它們的相對量的變化,是不可能變化的。 現在,我們又得出,它們的相對量,如果沒有勞動力價值的絶對量的變化,是不可能變化的。 按照第三個規律,剩餘價值量的變化是以勞動生產力的變化所引起的勞動力價值的變動為前提的。 剩餘價值量變化的界限是由勞動力價值的新的界限決定的。 但是,即使在情況允許這個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下,也會發生各種中間的變動。 例如,由於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勞動力價值由4先令降低到3先令,或者必要勞動時570間由8小時降低到6小時,而勞動力的價格還是可以只降低到3先令8便士,3先令6便士,3先令2便士等等,因而剩餘價值只提高到3先令4便士,3先令6便士,3先令10便士等等。 下降以3先令為最低界限,但下降程度要取決於資本的壓力同工人的反抗這二者的力量對比。 勞動力的價值是由一定量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 隨着勞動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的,是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而不是它們的量。 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資料量可以同時按照同樣的比例增長,而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之間不發生任何量的變化。 如果勞動力原來的價值是3先令,必要勞動時間是6小時,而剩餘價值也是3先令,剩餘勞動也是6小時,那末,在工作日的劃分不變的情況下,勞動生產力雖然提高一倍,而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會保持不變。 不過它們現在都表現為數量增加一倍、但按比例變得便宜了的使用價值。 勞動力的價格雖然不變,但是它現在提高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上。 如果勞動力的價格下降,但沒有下降到由勞動力的新價值所決定的最低界限,即11/2先令,而是下降到2先令10便士,2先令6便士等等,那末這個下降了的價格也還是代表一個增加了的生活資料量。 可見,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勞動力的價格能夠不斷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資料量同時不斷增加。 但是相對地說,即同剩餘價值比較起來,勞動力的價值還是不斷下降,從而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狀況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 這就是為什麼要「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因為此肉的價值不過是以前粗糧的價值而已,儘管其價格已經因為通貨膨脹而大大上漲。 可惜中國的領導集體不懂其中的道理,以為可以憶苦思甜、致富思源,讓人感恩戴德。 其實,現代庸俗經濟學早就要工人以此感資本家的恩了。 李嘉圖第一個嚴密地表述了上述三個規律。 他的闡述中的缺571點是:1、他把這些規律所適用的各種特殊條件看作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理所當然的、普遍的和唯一的條件。 他不認識工作日長度的變化,也不認識勞動強度的變化,因此在他看來,勞動生產率自然就成了唯一可變的因素。 2、同其他一切經濟學家一樣,李嘉圖從不研究剩餘價值本身,就是說,他不是撇開它的特殊形式如利潤、地租等去進行研究。 第1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1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