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個月的研究,1995年4月8日,台灣總統李登輝提出了自己的六點主張。 呼籲雙方在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和談判,再次重申了他在1991年2月23日提出的逐步走向統一的三段論:551.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 2.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加強兩岸交流。 3.增進兩岸經貿往來,發展互利互補關係。 4.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組織,雙方領導人藉此自然見面。 5.兩岸均應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 6.兩岸共同維護港澳繁榮,促進港澳民主。 56 雙方的主張帶有根本性的分歧,看起來無法協調:(1)北京堅持「中央與地方」或「父與子」的關係,而台灣要求平等及一種「兄弟式的關係」。 (2)中國不放棄使用武力攻台,而台灣堅持要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3)中國不允許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台灣要求雙方平等參加國際組織。 57由於雙方都不肯做絲毫讓步,統一的前景依然十分暗淡。 3.3李登輝出訪康奈爾大學,1995年6月有兩件事情使業已緊張的中國與台灣的關係雪上加霜。 1995年2月,康奈爾大學校長羅德斯(Frank H.T.Rhodes)邀請李登輝總統作為傑出校友(李1968年獲該校農業經濟學博士)和國際領導人,于6月9日至11日訪問該校,作為Spencer T.and Ann W.Olin系列講座的貴賓,並向學生和教員做演講。 由於美國與台灣沒有外交關係,簽證問題便成了一個敏感問題。 自1979年以來,美國一直信守「一個中國」的政策,已有十五年沒有給國民黨領導人發過入境簽證。 柯林頓政府不想惹惱北京,特別是在他尋求北京的支持以迫使北朝鮮凍結核計劃這一時刻。 國務院向中國大使作出了不給李登輝入境簽證的保證。 然而,1995年5月2日眾議院以396票對O票,5月9日參議院以97票對1票同意邀請李登輝來訪。 由於柯林頓必須就預算方案與國會討價還價,所以在國會強大的壓力下,柯林頓屈服了,並批准給李登輝簽證。 北京指責美國口是心非、背信棄義,要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 中國威脅式地警告: 毫無疑問:如果美國政府屈從于某些親台灣勢力的壓力,全然不顧十二億中國人民的感情,侵害中國的根本權利和利益,中美關係只能倒退。 58 台灣希望四天的訪問能給予儘可能高調的安排,柯林頓政府卻儘量反着做。 李的飛機未能安排在紐約降落 因為在那裡,他會受到親台勢力的熱烈歡迎 而是被引到了設在希拉克斯的一個較小的邊遠機場。 從這裡,他只能乘車赴康奈爾。 6月9日,李登輝做了題為《常在我心間》的演講,回憶了1965至1968年,作為農業經濟博士生,他在康奈爾過的愉快生活,講述了美國的民主制度如何影響到他在台灣所成就的事業。 在後冷戰時代,李宣稱:「共產主義已經死亡或正在消失。 」59 中國對美國給予簽證一事發出了憤怒的譴責。 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告訴柯林頓總統,這次訪問「嚴重地傷害」了美中關係。 官方的新華通訊社提出了最強烈的抗議: 台灣問題就像一個會爆炸的火藥桶。 給它加熱是十分危險的,不管加熱的是美國還是李登輝。 這種不負責任地加重中國感情傷痛的做法,只會使中國人民更清楚地認識到美國是什麼樣的國家。 60 北京指責美國秘密策劃製造「兩個中國」,通過支持台獨和台灣重返聯合國而「分裂中國」。 對於李登輝和台灣來說,這次訪問是一次輝煌的勝利。 他的講話被CBS和CNN轉播,《時代》雜誌1995年6月19日那一期更將李登輝作為封面人物。 李登輝提升了台灣的國際知名度,加強了他自己在台灣內外的地位。 北京指責李登輝偷偷背棄了「一個中國」的原則,想使世界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為了對他進行懲罰,中國在台灣海峽進行了一次軍事演習,從江西樂平的軍事基地向台灣北部85英里的海面發射了四枚「未裝炸葯」的地對地導彈。 1995年8月,中國又在台灣海峽進行了第二次規模更大的軍事演習,這次演習除了有實彈的導彈和火炮發射外,還有機動的空軍和海軍部隊參加。 演習的目的是想削弱李登輝的影響並希望能將他趕下台。 但李登輝卻因此而變得比以前名望更大。 3.41996年台灣總統大選第二件敏感的事情,是1996年3月的台灣首次總統大選。 李登輝是國民黨唯一的候選人,連戰是他的競選夥伴。 他們的競選建立在一種模糊的「一個中國」基調上,實際傾向于繼續維持現狀。 李登輝善於玩弄政治上的模棱兩可,知道怎樣能使自己的本色不為人所知。 沒有人說得清他對統一立場究竟如何。 一位知名的出版商張作章指出:「在他的心裡,是想要獨立的,但他一直沒能說出來。 他並不想與大陸統一,也從沒能說出來。 」61在尋求台灣更大的「國際生存空間」及追求加入聯合國的過程中,他有意讓北京和全世界去猜測。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他的總體目標,但大多數選民似乎感覺到了他的秘密企圖,所以都支持他。 李登輝的競爭對手來自另外兩個政黨,還有一些獨立候選人士。 彭明敏是由台灣第二大政黨民進黨提名,該黨公開主張台灣獨立,得到了絶大多數本土出生的台灣人的支持。 林洋港則由新黨提名,該黨主要由前國民黨黨員組成,主張與中國重新和解。 除他倆之外,還有一些獨立候選人。 第2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