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勃列日涅夫又對此嗤之以鼻。 中蘇關係的狀態反映在1980年中國拒絶續訂三十年前簽訂的友好同盟條約。 戰爭危險雖然降低了,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卻延續了下去,這只能讓三角關係中的另一個主角美國占便宜。 真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在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中蘇關係受到以下三個障礙的影響:(1)蘇聯支持越南侵佔柬埔寨,(2)蘇聯入侵阿富汗,(3)蘇聯在中蘇邊境部署重兵。 中國堅持,兩國關係正常化應以消除這三個障礙為前提。 在1987年蘇聯十月革命七十週年慶典上,共產國家中只有中國未派正式的政黨代表團出席。 不過,中國密切關注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S.Gorbachev)的「公開化」和「政治改組」政策的進展,因為中蘇兩國都在作同樣的努力以振興國內經濟。 戈巴契夫把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當作頭等大事。 1987年11月,他要求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會晤,但鄧謝絶了這個提議,因為蘇聯還沒有促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 然而,在蘇聯開始從阿富汗撤出軍隊之後,兩國關係中的升溫趨勢清晰可見。 1988年5月,中國與蘇聯簽訂了一項文化交流協議,據此,波爾索芭蕾舞團將赴北京作訪問演出,列寧格勒的修道博物館將與北京的故宮博物館進行交流展出。 1988年下半年,所有跡象都表明,戈巴契夫將在1989年5月與鄧小平作最高層次會晤,兩國之間也將隨即恢復正常關係。 第二十八章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大躍進、人民公社、中蘇分裂加劇了中國領導層內部的分歧和緊張關係。 一批比毛澤東更加務實的老黨員開始懷疑「領袖」制定的方針。 他們覺得這些方針太冒進、太不穩當,並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最初結果感到失望,對毛澤東處理與蘇聯分歧的方式也頗為不滿;他們認為,繼續得到蘇聯的援助對中國的經濟、軍事和科學發展非常重要。 他們對農業合作化和工業發展的過快步伐、在技術和軍備領域強調「紅」輕視「專」的做法,以及不斷髮動消耗國民精力的群眾運動等事情產生懷疑。 這些領導人長期以來協助毛澤東工作,實際控制着黨和政府的日常運作,因此他們認為自己身在其位,比高高在上的毛澤東更準確地瞭解國家的需要。 他們憂心忡忡地覺得毛澤東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過于浪漫、過于倉促,決心要巧妙地阻止、規避或放慢他的政策之實施。 這兩條路線的衝突在六十年代中後期引發了一場巨大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動盪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這些領導人之所以執意要改變毛澤東的方針,是因為他們已經在過去幾年裡權力大增,尤其是在1956年中共改組以後。 這次改組設立了四個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職位、一個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一個中央書記處。 中央委員會主席不再兼任書記處首腦,書記處現由黨的總書記負責。 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是權力的核心,它由中央委員會的主席、四個副主席和黨的總書記組成 代表着六個人的集體領導。 毛澤東繼續擔任中央委員會主席,但劉少奇成了第一副主席並代行主席職權,鄧小平則被任命為總書記。 通過這次改組,毛澤東退居「二綫」,而將劉少奇和鄧小平推到了「一綫」,大力提高他們的威信和地位。 正如毛澤東在十年後(1966年)回顧時說,他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在我去見馬克思時,國家可以避免大的混亂」。 1 有了新提升的職位,劉少奇和鄧小平感到有足夠的信心對重大的政策事務大膽發表意見。 他們贊成採取較為溫和的行動方針,以求營造較為穩定的社會秩序,並使工業發展優先於農業集體化。 而毛澤東卻繼續推進群眾運動,加快搞集體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速度。 到1958年,中央委員會已被劉鄧牢牢控制了,它很快發現人民公社的想法「不妥」。 1958年12月10日的六中全會通過了兩項決議,一項是修改公社制度,另一項是「接受」毛澤東不再擔任新一屆國家主席(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職務的請求。 毛澤東提出這項請求的理由是他要擺脫黨和國家的日常事務,用更多的時間來鑽研馬克思和列寧的理論著作。 有關人士千方百計地傳達這樣的印象,即毛澤東是主動作出這個決定的,但實際情況是劉少奇不動聲色地「把他擠出了」國家主席職位。 1966年10月,毛澤東本人評價這個事件說:「我對那個決定非常不滿,但我無能為力」。 2他進一步抱怨說,他被當成「死人一樣供了起來」。 3 1959年的經濟發展政策尤其值得批評。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後果令人非常沮喪。 土法上馬造成了巨大的原料浪費和高昂的生產代價,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質量低劣。 小高爐煉出的鋼材不能符合工業的要求,許多簡易的高爐還在暴風雨中坍塌。 由於水利設施不健全、土壤施肥不當,農業生產也嚴重受損。 為了趕上高額生產指標,機器超負荷運轉,又缺乏適當的保養,這造成了生產工具的迅速老化和損壞,而拚命招收不熟練工人也引發了管理上的麻煩。 4人民公社造成了農業的減產而非增產。 糧食產量從1958年的兩億噸下降到1959年的1.65億噸,再下降到1960年的1.6億噸。 第2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