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心積慮地博取同情的周佛海接着提了這樣一個尖鋭的問題:如果汪精衛沒有站出來負責,誰會來照料淪陷區的蕓蕓眾生人們或許會推測,汪精衛在失敗主義和對蔣的嫉妒之驅動下,決定充當凶殘的日本征服者與無助的中國百姓之間的緩衝物。 也許他真的相信自己的和平使命從長期來看不會傷害中國,而在短期內又可實實在在地減少大量的苦難。 他的真實動機究竟如何也許永遠不得而知,因為他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幾個月就死掉了。 雖然他逃脫了公審的下場,但他的高級同僚卻在戰後很快被當作賣國賊槍決了。 4.國民黨的抗戰建國計劃 在抗戰初期,國民黨黨內和政府內發生了一些重要的進展。 具有重大意義的是,1938年4月在武漢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及該大會通過的四項重要決議:(1)設立新的總裁職位為黨的領袖,以蔣中正為首任總裁;(2)建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把青年訓練成抗戰建國的基本力量;(3)設立國民參政會取代全國國防參議委員會,以作為戰時國家最高民意機構;(4)通過「抗戰建國綱領」。 在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之後,國民參政會成立,容納了持各種政治見解的成員,包括毛澤東和其它一些共產黨領導人。 成立大會于1938年7月7日到15日在武漢召開,共有162名代表與會,他們莊嚴宣誓,所有中國人,無論其黨派、宗教、信仰和職業如何,都有責任支援抗戰直到贏得最後勝利。 中國在抵抗日本的鬥爭中聯合了起來,但在這全民團結的激昂表象背後卻隱藏着深刻的裂痕和不和諧的種子,在涉及共產黨問題時尤其如此。 5.統一戰線及其衰敗 在中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即1937年9月22日,中共就發表了一個題為「共赴國難」的宣言,解釋它在戰時的立場: 1.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中共願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鬥。 2.中共將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3.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之統4.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接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9 蔣歡迎共產黨的誓言,表示希望中共通過對抗戰和國民革命事業的實際貢獻來證明其忠誠。 三萬名紅軍被改編為第八路軍 後更名為第十八集團軍 由朱德和彭德懷統率。 該部被派往山西北部抵抗日軍。 稍後,在1937年12月,共產黨在長江以南的隊伍被整編為新四軍,由葉挺和項英統率,全軍一萬人。 如前所述,國共合作的又一個象徵,是毛澤東和其它共產黨領導人在1938年被選人國民參政會。 這樣,兩黨在日本侵略面前再一次合作了。 然而,如同前一次1923-1927年間的聯盟一樣,這一次的聯盟也是命運悲慘。 從一開始,共產黨就把它看作是一種純粹為了執行共產國際的指示、避免國民黨的進攻並在抗戰期間積蓄力量的手段而已。 為了不使黨內的任何成員誤解這些秘密的目標,毛澤東告誡幹部要充分利用抗日戰爭的時機壯大自身。 他說:「我們確定的政策應當是百分之七十作擴張,百分之二十對付國民黨,百分之十抗日。 」10幹部們被要求根據這個原則相機行事,即使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絡時也應如此。 毛澤東非常清楚地表明,與國民黨的暫時合作並不是背叛原則,也不是向敵人投降,而是進行休整及為將來保存革命力量的一種現實手段。 他向追隨者們重申,將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及以邊區政府來替代蘇維埃政權是換湯不換藥。 總之,與國民黨的合作給中共提供了一個機會作休整擴充,並採用新的方式來替代業已證明不很成功的老方式。 既然要充分利用統一戰線,毛澤東便設計了一套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與國民黨妥協以求保護中共的存在;第二步,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第三步,向華中滲透,建立一個新的根據地以便發起反攻,奪取國家的最高權力。 依照這些解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共產黨專意做自我發展和擴張、努力完成招募「百萬紅色戰士和百萬黨員」的目標了。 111939年3月,共產黨創建了他們自己的陝甘寧邊區政府,後來又建立了晉察冀綏邊區政府。 國共兩黨軍隊之間的摩擦開始越來越頻繁發生。 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給國共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火上加油。 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隨後1941年4月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 除去了統一戰線的學說基礎和權宜之利。 國共衝突變得越來越嚴重。 在新四軍駐紮的魯西地區和江蘇,局勢尤為嚴峻。 1941年1月5日,新四軍與國民黨第四十師之間發生了一場大規模衝突,致使政府在1月17日決定解散新四軍,並拘捕該軍軍長送交軍事法庭。 中共立即任命了另一位軍長12並報之以將新四軍的規模擴充至七個師。 這次「新四軍事件」(皖南事變)几乎毀壞了統一戰線,國民參政會中的中共代表拒絶出席該會會議。 1943年3月兩黨重開談判,但終因共產黨要求獲得四個軍十二個師的正式編製而歸於破裂。 到1943年年底,中共談判代表周恩來離開了重慶。 在此後的抗戰歲月裡,國共衝突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雖然蔣一再宣稱中共問題本質上是政治問題,因而應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13但他卻派遣一大部分最精良的部隊封鎖了西北的共產黨地區,其意圖是 當對日戰爭結束後爆發內戰即動用這部分部隊。 共產黨方面也不停地擴充武裝力量和民眾組織,在根據地實施一些意義深遠的綱領,為未來的對抗作準備。 6.延安經驗與外國的觀察 第1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