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內部的紛爭造成了動盪和混亂。 在1933年7月,一夥少壯派軍官不滿于齋藤首相無力推行皇道派所要求的改革,密謀殺死所有的內閣大臣和政黨領袖。 雖然這場瘋狂的陰謀被及時發覺從而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但在軍國主義和沙文主義甚囂塵上的環境中,四十四名被告卻在1937年前逃脫了審判並在1941年獲釋放。 不過,這場政變的失敗還是使統制派得以在權力鬥爭中占了上風。 荒木將軍的陸軍大臣職務由林銑十郎將軍接替。 為了緩解兩派之間的水火之勢,1935年7月,林銑十郎起用一位比較溫和講理的軍官渡邊重太郎中將替代真崎將軍擔任了教育總監。 這次改組的策劃人是統制派的永田將軍,他春風得意的時光只持續了一個月 1935年8月12日,一個少壯派激進分子相澤三郎中校將他刺殺了。 可是,對這個刺殺者的死刑判決根本沒能挫傷少壯派軍官的狂熱情緒。 當1936年1月大藏相削減了軍隊預算之時,他們決定再次行動。 2月26日,一幫少壯派軍官和1,400名士兵由安藤哲郎上校率領,奪取了對東京中樞要地的控制,佔領了國會議事堂、警察廳和陸軍省。 他們襲擊首相官邸,誤殺了首相的內弟。 其它被殺者包括一位前首相4、大藏相5和教育總監。 6直到忠於政府的軍隊包圍了兵變者並宣讀了天皇命他們返回軍營的聖旨之後,政變才得到了控制。 隨後的審判處決了十三名少壯派軍官,荒木貞夫和真崎甚三郎被判處監禁。 隨着1936年3月岡田上將辭去首相之職,廣田弘毅接管了政府權柄。 他自1933年秋起就擔任外相,並以其與極端分子過從甚密及支持對中國侵略的政策而著稱。 在軍國主義者的支持下,他承諾要「革新」政府,並任命了許多軍隊認可的人進入內閣。 7 1.3廣田弘毅的對華政策廣田弘毅的政策旨在使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分離開來,以便壓迫中國屈服。 在華北的日本人策動河北、察哈爾、綏遠、山西和山東五省的自治運動,並于1935年12月建立了一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中國政府則成立了總部設在北平的冀察政務委員會以作制衡。 但是,隨着日本浪人、朝鮮人和台灣人公然從事大規模的白銀和毒品走私,摩擦不斷加劇。 顯然,華北正開始顯得像第二個東北。 中國民眾要求抵抗日本的呼聲日益高漲,全國性的抵制日貨運動成功地削減了三分之二的貿易。 廣田為滿足民政黨占優勢的國會之願望,在1936年夏開始與中國談判,建議:(1)取締中國的排日活動;(2)承認日本在華北的特殊地位;(3)中日聯合防共,特別是在外蒙古地區;(4)中日經濟合作;(5)日本向中國政府各部門派駐顧問。 這些條件,尤其是帶有1915年「二十一條」味道的最後一條,遭到了中國政府的拒絶,中國提出反建議:(1)終止日本人、朝鮮人和台灣人的走私;(2)日本軍隊從冀察兩省撤離;(3)壓制日本人策動的自治運動。 談判于1936年12月破裂。 在國際上,廣田採納一項朝向孤立蘇聯、準備對美英開戰及與德意合作的政策。 日本在1936年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議,一年後又與意大利簽訂了同樣的協議,越來越走近戰爭的邊緣。 廣田政府在1936年12月倒台,次年2月林銑十郎將軍出任首相。 新任外相佐藤尚武建議通過恢復經濟關係,並在一些次要爭端上達成初步協定來爭取與中國和解;但華北仍將保持為一個特殊地區。 此時中國已經形成了統一戰線,無意作進一步的妥協。 四個月後林銑內閣垮台;以近衛文麿公爵為首的繼任內閣完全受軍隊的左右。 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鼓吹對中國使用武力。 雖然他的想法遭東京拒絶,但駐華北的日本軍隊決定自行其是,在1937年7月7日挑起了衝突。 2.不宣而戰,1937年 根據1901年《辛丑條約》關於允許外國簽字國在北平(北京)到渤海灣之間駐紮軍隊的條款,駐華北日軍于1937年7月初在北平郊外蘆溝橋附近舉行了一場實戰演習。 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在7月7日午夜前進入附近的宛平縣城進行搜查。 在遭當地中國駐軍 宋哲元將軍麾下的第二十九軍 拒絶後,日軍轟擊了宛平城,並于7月8日凌晨4:30佔領了該城,這樣就挑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 戰釁一起,來自東北和日本本島的日軍增援部隊便擁至華北,佔領了北平周邊的所有戰略要點。 顯然,蘆溝橋事件只不過是一個更大圖謀的開端而已。 已投身于抗日統一戰線的南京政府決定抗戰。 1937年7月17日,在廬山牯嶺召開的一次暑期會議上,蔣中正果斷宣佈,到最後關頭時,中國別無選擇,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 自1931年起一直被推延的抗戰終於具備了內眾力和意義。 中國人民和各個黨派 國民黨、共產黨、青年團等等 都熱忱地宣誓支持抗戰。 雖然中國準備進行一場持久戰,日本卻不想陷入亞洲大陸的泥潭;在參謀本部的心目中蘇聯仍然是主要敵人。 日本企圖速戰速決奪取華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經濟合作。 日本軍方藐視中國作全面抗戰的能力和意志,許諾要在三個月內解決中國問題。 從嚴格的軍事角度來看,他們的預言似乎是很正確的。 現代化的日本軍隊顯然遠勝於中國軍隊。 在予二十九軍以重創之後,日軍在7月下旬作好了進攻北平的準備。 為保衛這個古代文化珍寶名城而作任何有效的抵抗,無疑會給珍貴無價的歷史遺產和藝術品帶來無可估量的損害。 國民政府決定讓北平免遭這樣的可怕命運,於是在7月28日下令軍隊撤離該城。 兩天後天津也淪陷了。 第16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