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價袁的一生時,梁啟超認為袁未能區分人與動物的不同,以為金錢可以購買一切,武力可以恐嚇一切。 袁對憲法的嘲弄,對議會非法的操縱,施用的賄賂、威脅、謀殺,以及監禁等手段,無可輓回地侮辱了公眾的人格與道德,也為此後十年的法律失調與社會無序,留下了隱患。 5.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7年 一個強權人物的消失產生了離心力,令國家陷入雜亂無序的狀態。 軍閥為了權力和自我擴張而互相攻戰,毫無理智、邏輯與理性可言,造成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1916年6月7日,副總統黎元洪接任總統。 此舉究竟是依據1912年的《臨時約法》繼任總統,還是根據1914年袁的《中華民國約法》代行已故總統之位,這立刻引起了法統問題。 簡而言之,即兩部憲法中哪一部是合法的南方的革命黨堅持1912年的《臨時約法》是合法的,認為整個反對君主制的運動和國內戰爭的目標就是為了維護它的合法性;然而,北京的段祺瑞總理卻支持已實施兩年的1914年憲法的連續性。 當駐滬海軍軍官41于6月25日宣佈脫離北京支持南方時,這一爭論才得以解決。 曾在上海建立起勢力基礎的馮國璋害怕失去此地,對北京施加壓力,以使其接受1912年約法。 8月1日,黎元洪允其所請,重新召開了曾于1914年1月1O日為袁非法解散的舊國會,並以1912年約法為依據,任命段為總理。 鑒於國家統一的利益,革命黨人也同意解散軍事委員會。 5.1清帝復辟,1917年中國是否應加入對德作戰現在成為重要問題,總理段棋瑞未經國會與總統的許可,便在美國的支持下于1917年5月14日對德宣戰。 為了克服國會議員的反對,他重演袁的故技,發動來自商、政、軍界的約三千「公民」包圍了國會,要求國會通過對德戰爭宣言。 段的將領與督軍粗暴地要求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而國會報復性地督促黎解除段的總理職務。 5月23日,黎草率地解除了段的職務,卻發現段在陝西、山西、浙江、山東、直隷、福建諸省的同黨迅速宣佈獨立,他們並在天津組織了督軍團,決定向北京進軍。 黎總統于絶望之際,只好求助于安徽督軍張勛。 1917年6月7日,張率五千士兵進入北京,但他要求將解散國會作為調解黎、段爭執的先決條件,黎別無選擇,只得于6月12日答應,雖然黎深知根據1912年《臨時約法》,這是非法的。 在北京立下腳根之後,張在康有為的支持及北洋頭目馮與段的私下同意下,于7月1日重新擁戴末代清帝溥儀登基。 42清代機構也恢復了,並分封了官職,張勛充任內閣總理並接替曹錕兼任直隷總督,但段卻沒被分封官職。 段與曹感到被張勛愚弄,便糾集北洋軍隊反對張的兩萬辮子軍,並于7月12日將之逐出北京,從而迅速結束了此次復辟運動。 5.2軍閥混戰在梁啟超領導的研究系的支持下,段再次出任總理,梁此時也擔任了財政部長。 研究系聲稱:既然復辟運動已經使共和國壽終正寢,那就應該在段的領導下重建一個新共和國。 達到此目的的第一步,是要召開一個臨時國會,11月1O日,段召集了臨時國會,而非重開曾被黎元洪于6月12日解散的舊國會。 此時,南方的革命黨人指責他違反了1912年《臨時約法》。 孫中山在廣州又一次組織了一個軍政府來開展護法運動。 為粉碎國內的反對勢力,段以參戰為由與外國簽訂貸款協議,他重演袁的故技,操縱臨時國會修改1912年約法中的選舉與組織法,並着手組織安福俱樂部,43以匯聚其所有的軍事與民眾的支持力量。 在1918年8月12日重新選舉的國會中,安福系控制了三百三十多個席位,研究系也得到了約二十席。 這個安福系國會輕易地便如段所欲,于8月14日通過對德宣戰的決議,這使段能以支持中國戰爭實力為由,簽訂了總值達1.45億日元的所謂「西原借款」。 44 在充足的準備後,段開始着手打擊南方軍政府,派遣軍隊進湖南,以便對廣州的革命黨人施加壓力。 同時,派軍四川,以防止雲南的任何叛亂。 這樣段便發動了又一場國內戰爭。 但是,黎的繼任者,總統馮國璋卻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分歧。 段與馮原是袁手下的同僚,二人此時的分歧使北洋集團一分為二:安徽段祺瑞集團稱為皖系,直隷馮國璋集團稱為直系。 馮的手下破壞段對護法軍的進攻,這使段的軍事計劃失敗,並于11月22日辭去總理一職。 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兩派之間的瘋狂內鬥時期,最後,直系因得到來自滿洲並曾為土匪的張作霖所領導的奉天軍隊的支持而取勝。 1922年4月,奉直之間亦爆發了戰爭。 直系再次取勝,但是張仍能保持對滿洲的控制,並獨立於中央的統治。 獲勝的直系推黎元洪任總統,希望與廣州政府通過和平方式實現國內統一。 但是遭到了直系內一個強勢派別的反對。 至1922年中葉,直系終於發生分裂:(1)吳佩孚領導下的洛陽系主張武力統一全國,並支持總統黎元洪;(2)反對吳的天津、保定系支持曹錕出任總統,最終,總統黎元洪在極其屈辱的方式下被驅逐下台。 1923年10月,曹錕通過賄選令自己成為總統,約五百名國會議員每人據稱得到5,000銀元的臓款。 公眾信心一落千丈,民眾深惡北方政治,唯一的希望便落在廣州的革命黨人身上。 第1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