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告別了過時的政治體制,往昔的陰影卻繼續沉重地支配着社會習俗和思想生活。 政府改頭換面了,但它的精神實質還與過去一樣;貪污腐敗、軍閥割據、恢復帝制的妄想和混亂失控的情況比比皆是。 民國的創立並未帶來人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於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相信,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進步的社會。 那些在日本,歐洲或美國留學的人 如陳獨秀、蔡元培和胡適等 在二十世紀初期回國後,發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和一場思想革命,到1919年「五四運動」時形成了頂峰。 這個時期的精神風尚是反對傳統主義和儒家思想,倡導完全西化、「科學」和「民主」。 在這個意識形態沸沸揚揚的時期,湧現出了兩種占主導地位的哲學。 杜威的那套信奉以漸進手段進行社會改良的實用主義哲學,由他的弟子胡適介紹過來;而崇尚革命手段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則在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影響下,由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大力宣傳。 從十九世紀初對西方的輕蔑排斥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對西方的崇拜,中國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 一位學識淵博的政治學家用以下的話,總結了這個變化的順序:「首先是影響器物的技術;而後是關於國家和社會的原理;最後則是觸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觀念。 同治朝的自強運動、1898年的維新變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各自標誌了這三個階段的思潮要點。 」9有人將五四運動以後的歷史看作第四個階段 「現代」中國,但是一般都不把這個時期與「近代」中國割裂開來。 現代中國的主題是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鬥爭。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1921年,正值圍繞五四運動展開的那場思想革命之際。 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共在1923年開始與國民黨合作。 孫中山受布爾什維克革命勝利的強烈影響,期望蘇聯幫助他重組政黨和軍隊,也迫切要求與蘇聯和中共合作。 然而,1925年他的逝世注定了國共聯盟的不幸結局,至1927年兩黨便發生了公開的分裂。 隨着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建立,國民黨的軍事統帥蔣介石便崛起成為新的鐵腕人物。 國共分裂之後,毛澤東和朱德在江西建立了他們自己的蘇維埃政權,實際上獨立於秘密設在上海的中共中央。 蔣介石對朱毛部屬展開了五次圍剿,1934年後期將其逐出中國東南地區。 中共軍隊進行了史詩般的二萬五千里10(實為6,000英里,合9,000公里或18,000里)長征,到達西北地區,在那裡再次站穩了腳跟。 1937年日本發動侵略之際,中共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面對一個共同的敵人,國共兩黨又組成了聯合陣線,但他們彼此並不信任。 1945年抗日戰爭一結束,內戰便很快爆發了。 國民黨被長期的對外戰爭拖得筋疲力盡,又受到通貨膨脹失控之威脅,且背着地主土地所有制這個古老難題和沉重包袱,還備受黨內派系傾軋的困擾,因此,儘管國民黨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並有美援作支撐,卻還是丟失了大陸,撤至台灣。 毛澤東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以上粗略的概述展現了近代中國發展進程中幾個重要的階段:從鴉片戰爭以前對西方的排斥到1861-1895年間的自強運動、到1898-1912年間的政治改造和革命、再到1917-1923年間的思想革命,最後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的掌權。 雖然歷史很少以單向線條的形式發展,但總的發展模式和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卻是可以在構建概念框架時充當有用的路標。 與上述重大的政治變化同時進行的,是一種經濟和社會的根本轉型。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自強運動期間,近代工業和企業發展起來,而外國人則在「不平等條約」保護下在條約口岸開辦製造業、航運業、銀行業和貿易商號。 這些不同類型的活動並行不悖的狀態,造就了一種混合經濟,含有一種半殖民主義的氣息,這種氣息是近一個世紀裡中國經濟的顯着特徵。 從社會方面來看,在1905年廢除科舉之後,千百年來一直支配着中國社會的士紳階層開始黯然失色。 傳統社會結構的四個層次 士、農、工、商 也隨着兩類人的興起而瓦解了。 這兩類人是買辦和軍閥,他們代表着新的財富和新的權力。 此外,個人主義、自由和男女平等等西方觀念的傳人,也侵蝕了儒家「三綱」和「五常」的家族忠孝觀念。 11當個人起來堅持自己作為國家的成員而非作為家族的成員之地位時,宗族社會便瓦解了。 社會變革的節奏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後大大加快了,而所有變革中最激烈的變化,也許是農民從一種惰性的實體轉化為一種積極型的國家成員。 近代中國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陸離的紛繁景象,以致我覺得:諸如外來帝國主義、西方影響或資本主義及封建剝削等侷限性的理論,都無法對之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變化的動態表明,近代中國歷史的特徵並非是一種對西方的被動反應,而是一場中國人應付內外挑戰的主動奮鬥,力圖更新並改造國家,使之從一個落後的儒家普世帝國,轉變為一個在國際大家庭中擁有正當席位的近代民族國家。 這種見解,避免了用「外因」來解釋中國歷史及其所暗含中國僅僅是「作回應」的思想陷阱。 3.新的綜合思考 第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