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年,劉坤一於江陰鵝鼻嘴砲台外,復於下遊增築砲台。 其北岸之十圩港,亦增築砲台,與南岸相犄角。 又修改焦山、圌山關、烏龍山等處砲門,以期合法。 五年,以外海兵輪統領駐吳淞口,凡沿海各省兵輪,悉歸調遣。 七年,令彭玉麟籌辦江陰至吳淞口一帶海防。 重修圌山關、東生洲兩岸舊築砲堤,並築營壘,置大砲。 又改天都廟舊式砲台為明砲台。 八年,左宗棠舉辦沿海漁團,選漁戶精壯者五千人隷吳淞鎮,給以糧械,隨時操練。 彭玉麟以狼、福山為長江總口,長江下遊雖修治砲台,而江面空虛,鐵甲大戰艦無多,止有海防,未能海戰。 議造鐵甲小兵艦十艘,專顧內洋,與砲台相掩護。 十年,令安徽疆臣籌備上遊江防。 乃於安慶城外,築明暗砲台各一座,石營一座。 攔江磯北岸,建明砲台二座,石營一座,南岸建明砲台、石營各一座。 西梁山建明砲台四座,石營一座,土營二座。 東梁山就其形勢,築石城、砲堤各一道,以控制江面。 十年,曾國荃以新購西洋十四口徑八百磅子大砲及開花子彈,分置江陰、吳淞二口砲台。 又購馬梯尼快槍二千枝,分給各營。 又於吳淞砲台增兵八營,江陰砲台增兵十二營,扼守江海總路。 十三年,又增建吳淞、江陰砲台,以鐵木石土各料築成,各設新式後膛大砲,其旁佐以哈乞開司砲。 江陰之四門大砲台,分建於小角山、黃山二處。 黃山舊砲台所存之八十磅子後膛砲,移設於大石灣明砲台。 凡砲台之門,各建砲房,護以三合土牆。 又田鷄砲為軍中利器,於江幹要隘,建砲房,置田鷄砲,以資操練。 二十二年,張之洞以江南各砲台分為四路,南路獅子林、南石塘各台為一路,南北岸各台為一路,象山、焦山、圌山關、天都廟各台為一路,江寧之獅子山、幕府山、鍾山、下關各台為一路,設總管砲台官四員,以新購外洋四十餘磅子快槍砲三十具分置各砲台。 二十五年,以長江水師兵力單弱,皖省防軍尤少,令沿江督撫,不分畛域,節節設防。 三十一年,以東南各省新軍,次第練成,命兵部侍郎鐵良至江南考察江海防務。 旋鐵良覆陳江南之沿江海砲台,分為四路,曰吳淞,曰江陰,曰鎮江,曰金陵。 第一路吳淞砲台,在寶山縣南,分設三台,置前後膛大小砲三十四具,砲勇三百餘人,水旱雷營二哨,雷勇一百餘人,以盛字五營駐防。 第二路江陰砲台,在縣城北,於長江南北岸分設砲台,南岸置前後膛大小砲三十七具,北岸置砲二十具,砲勇共四百餘人,水旱雷營三哨,雷勇二百餘人,以合字、南字等八營分兩岸駐守。 第三路鎮江砲台五處,曰圌山關,曰東生洲,曰象山,曰焦山,曰天都廟。 南岸各台置砲十五具,北岸各台置砲六具,砲勇二百餘人,以新湘二旗駐防。 溯江至鎮江府城,南岸象山,北岸天都廟,中流焦山,分設三台,象山置砲十八具,焦山六具,天都廟九具,砲勇三百餘人,以武威六營、新湘三旗駐防。 金陵城外砲台七處,曰烏龍山,曰幕府山,曰下關,曰獅子山,曰富貴山,曰清涼山,曰雨花台。 烏龍山在省城外四十里,於南岸分設五台,置砲十二具,砲勇一百餘人。 幕府山在北門外,砲台依次置砲七具,迤西老虎山置砲四具,砲勇一百餘人。 下關砲台在城外東面對岸,東岸置砲二具,西岸置砲十具,砲勇一百餘人。 獅子山在城內,分設東西二台,置砲八具,砲勇九十人。 富貴山在鍾山之麓,置砲六具,砲勇四十餘人。 清涼山在西門內,依城為砲台,置砲二具,砲勇十四人。 雨花台在聚寶門外,置砲二具,砲勇十四人。 安徽省砲台分為四路,曰東西梁山,曰攔江磯,曰前江,曰棋盤山。 梁山夾江對峙,東台置砲十四具,西台十二具,以精鋭營步兵三哨為砲兵。 攔江磯砲台在省城外四十里西岸,置砲十五具,以續備步隊中營駐台為砲兵。 前江口砲台在上遊十餘裡,踞東岸高阜,分上下二台,置砲十二具,由續備中營撥兵分駐。 棋盤山砲台在安慶東門外北岸,置大小砲六十八具,以步兵前營駐防。 江西省砲台分為四路,曰馬當,曰湖口,曰金鷄坡,曰嶽師門。 馬當在彭澤縣東南岸,分設五台,置砲五具,砲勇六十人。 湖口砲台在縣城北之東西岸,分設二台,置砲十具,砲勇七十人。 金鷄坡砲台在九江府十里外東西岸,分設三台,列東西北三面,置砲十二具,砲勇二百人。 嶽師門砲台在九江東門外,分上下二台,沿江岸建築,置砲二十一具,砲勇七十人。 湖北省砲台,僅田家鎮一路,分中南北三台,置砲三十一具,砲勇五十人。 自同治間,經營江海防務,歷四十餘年,始稱完密雲。 浙江東南境瀕海者,為杭、嘉、寧、紹、溫、台六郡,凡一千三百餘裡。 南連閩嶠,北接蘇、松。 自平湖、海鹽西南至錢塘江口,折而東南至定海、舟山,為內海之堂奧。 自鎮海而南,歷寧波、溫、台三府,直接閩境,東俯滄溟,皆外海。 論防內海,則嘉興之乍浦、澉浦,海寧之洋山,杭州之鱉子門,紹興之沙門為要。 論防外海,則定海縣與玉環皆孤峙大洋。 定海為甬郡之屏籓,玉環為溫、台之保障,尤屬浙防重地。 定海之東,其遠勢羅列者,首為海中之馬跡山。 山北屬江蘇境,山南屬浙江境,而五奎山亦為扼要。 陳錢山則在馬跡之東北,山大而隩廣,可為舟師屯泊之所。 迤南經岱山、普陀山,出落迦門,至東霍山,與陳錢山南北相為犄角。 其南有昌國外之韭山,均可駐泊舟師。 自寧波而南,內有佛頭、桃渚、松門、楚門諸山,外有茶盤、牛頭、積穀、石塘、大小鹿山,為溫、台所屬水師會哨之所。 由玉環而更南,歷漁山、三盤、鳳凰、北屺、南屺而至此關,則接閩省防地矣。 清初平定浙江後,沿明制嚴海防。 順治八年,令寧波、溫州、台州三府沿海居民內徙,以絶海盜之蹤。 康熙二年,於沿海立椿界,增設墩堠台寨,駐兵警備。 四年,以欽差大臣巡視浙江海防。 七年,命偕總督出巡沿海,直至福建邊境,提督則每年必巡歷各海口,增造巨艦,備戰守。 二十九年,命江、浙二省疆臣,會勘轄境海面,分界巡哨,勒石於洋山,垂為定製。 雍正五年,以提標之遊擊、守備二員,統率兵丁,改隷水師。 六年,定沿海商船漁船之帆檣符號,以別奸良,並增設汛弁。 選福建之精練水兵至浙,教練浙軍十二營水戰諸務,巡遊海口。 七年,增建沿海要口台,增設巡船,及防汛移駐之區,總兵官出巡之制。 乾隆五十九年,以五奎山為浙洋扼要之地,撥定海標兵駐守。 道光二十年,奇明保等以杭州之鱉子門,為錢塘通海要口,於潮神廟江狹之處,屯兵防守。 二十一年,令沿海疆臣,仿定海土堡之法,凡近海村落,招募團練,築土堡,互相聯絡。 三十年,以漁山孤懸海外,令黃岩鎮總兵以舟師靖盜。 光緒六年,譚鍾麟以浙省沿海各口,巨艦之可深入者,距省最近為乍浦,次則寧波之鎮海、定海、石浦,台州之海門,溫州之黃華關,舊有砲台三十餘座,惟海門鎮砲台建築合法。 其澉浦之長山,乍浦之陳山,定海之舟山,海門鎮之小港口各砲台,鹹加修改。 鎮海之金鷄、招寶二山,於原有砲台外,增築金鷄山嘴砲台一座。 十三年,劉秉璋以浙江海防,首重舟山,次以招寶、金鷄二山為要塞。 乃酌度形勢,分建宏遠、平遠、綏遠、安遠砲台四座,置克魯伯後膛大小銅砲,東禦蛟門海口。 十四年,砲榮光以浙江原有之營勇砲兵,已陸續汰弱留強,加以整練,鎮海新築砲台,及改造舊式砲台,皆已竣工,增置新購後膛巨砲,以新練之軍駐守。 十九年,譚鍾麟以浙江水師船僅五十餘艘,增紅單船八艘,助巡洋面。 二十五年,劉樹棠以浙江武備新軍左營操法最精,其陸軍水師前敵駐防洋槍隊各營,步伐分合進退,亦均嫻熟,飭分駐寧、台、三門灣各隘,並澉浦、乍浦沿海口岸。 三十三年,張曾易攵建言,浙江象山港在定海之南,深入象山境六十六里,口寬而水深,群山環繞,作海軍根據地最宜。 尋諭南北洋大臣勘度經營。 第6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6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