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用具有他所需要的那些品質的動物作種畜,而用具有他所需要的那些品質的植物作種子呢?因為人希望它們的後代會表現出這些品質來,因為它們具有遺傳性。 他寫道:「所有這些變化儘管是天賦的以及各種各樣的變化儘管進程是很緩慢的明顯地表現出要成為遺傳性的願望;如果這種情況不發生,這些變化就會成為單一的變種,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就會形成種族。 」 除了保持得到了加強的新品質外,還要防止與不具有新屬性的類型進行雜交的影響。 如果雜交是偶然的或自由的,雜交物一定會失去其優秀的特徵。 所有這些在他頭腦中產生的懷疑,他在自己的《概要》中也都提到了。 但是,即使有這些限制,人也會通過自己的選擇獲得許多東西。 達爾文寫道:「……但是,如果人能進行選擇,那麼新的種族很快就會形成;最近一些年,選擇在有系統地進行。 在古代,選擇實際上也經常進行後來他把它稱之為「不自覺的選擇」,當時人只是更關心對他來說是優良的動物,而不多關心劣等動物。 通過這樣的選擇可以得到賽馬、載重馬,一種適于用其油的豬,另一種適于吃其肉的豬,等等。 此外,還可以得到一種枝葉茂盛的植物和一種果實纍纍的植物,等等;同一種植物可以滿足人在不同季節的需要。 用第一種方法,像由原因產生的直接結果一樣,動物會適應外部的環境,如身體的大小適應于食物的多少。 動物也可以通過後一種方法來適應。 但後來它們可能適應于並不會影響它們生長的那些目的和任務,就像採購動物油脂的商人的存在並不能導致脂肪的形成一樣。 」 為了弄明白最後一句話,必須記住,達爾文指出了人影響生物的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外部條件的直接影響,例如營養對動物大小的影響;第二種是間接的;肥豬種的出現不是由於採購動物油脂的商人存在這個直接原因,而是由於在市場需要的壓力下,人通過選擇小的變種培育出最適合于採購動物油脂的商人所需要的特種豬。 他在結尾時也指出了人工選擇的不足之處。 「由於人不能很好地做出判斷,捉摸不定,因此常常不消滅不合適的生物,只是根據外表來判斷不會根據內部特徵來挑選,只是選擇對人有益的物種,不考慮這些物種適應生存條件的程度。 」 所以他只用了兩頁的篇幅概括地指出了「改變家養生物的各種原理」。 這就是人進行的選擇,他後來稱之為「人工」選擇。 同生殖有關的變異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性,原因是從事選擇的人,而遺傳性把選擇出的品質固定下來並積累起來。 他後來嘗試把這些原理用於自然界中的野生類型。 就是自然界中也存在「變異」,雖然當時達爾文還認為,變異在自然界中比在家養狀態中要少得多,後來他蒐集到的材料使他深信,就是在自然界中變異也並不少。 7自然界的選擇當然,地質學所證明的自然界中的巨大變化也應該在生物中表現出來。 但是,環境的直接影響,例如氣候的影響,並不能解釋下面能說明生物之間彼此能合理適應的現象。 例如,啄木鳥在樹幹裡尋找蠹蟲,或檞寄生從某些樹裡吸收自己需要的養分,結出籽來,讓某些鳥類加以散播。 花適應于昆蟲授粉或種子為了讓長毛的動物傳播它而長成鈎狀的現象,都不可能用環境的直接影響來解釋。 要是有某一種具有超自然的洞察力的東西,能瞭解動植物相互關係間的一切細微差別,就像人所做的那樣,在考慮對他有益的特徵的基礎上對家養品種進行選擇,選擇出所有偶然出現的多少對生物有益的變化的話,那麼,這種合理的、適應性的發展則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達爾文在這裡附帶說明,他指的不是「造物主」,而是在尋找「自然的原因」。 因為自然界中沒有這樣具有特殊洞察力的東西,他說「在按幾何級數增加中,在『生存鬥爭』的原則中尋找可以取代這種東西的第二種原因」。 為了第一種原因,他引證了馬爾薩斯的話,而為了第二種原因,他引證了德坎多爾的話。 由這樣的選擇而形成的特徵,就表現在追趕兔子的長腿狗這一例子上。 此外,他還指出了一些其他的例子,闡明按幾何級數增加的道理和由此必然產生出競爭或生存鬥爭的道理。 達爾文指出,自然界的選擇雖然選擇出的東西很少,但是選擇時卻要嚴格得多,因而也要可靠得多。 於是,在人的選擇和自然界的選擇之間就畫了一條平行綫。 但是達爾文預見到,他在這方面將遇到兩種主要的反對意見:一、差別的大小;二、家養的變種彼此雜交的生育力大的情況和自然界的物種雜交的不育情況。 這迫使他花去很大篇幅來研究在物種相互雜交時不育的問題。 他在《概要》中證明,不育的情況並非總是物種的特徵;不育的情況在種族雜交時也會遇到,相反,在物種雜交時卻往往有生育力,而且還存在各種程度的不育情況,換句話說,這是存在着各種過渡階段。 他還預見到理論上的其他難處;像眼睛或耳朵這樣複雜而好看的器官怎麼能發展呢?啄木鳥的各種適應性是怎樣產生的呢?何處能找到從簡單到複雜的過渡呢?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達爾文傳》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