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齊蘇勒改種家渡南之舊彭口於十字河,而彭口沙壅積如故。 先是侍郎蔣陳錫疏陳漕運事宜,上命內閣學士何國宗等勘視豫東運道,至是覆稱:「山東運河必賴湖水接濟,請將安山湖開濬築堤;南旺、馬踏諸堤及關家壩俱加高培厚,建石閘以時啟閉;其分水口兩岸沙山下,各築束水壩一;汶水南戴村壩應加修築;建坎河石壩於汶水北;恩縣四女寺應建挑壩一;專平運河西岸修復進水關二,東岸建滾壩一;濮州沙河會趙王河處,舊有土壩引河,應修築開濬,其河西州縣,聽民開通水道,匯入沙河,於運道民生,均有裨益;武城及恩縣北岸,各挑引河一。 河南運河自北泉而下,歷仁、義、禮、智、信五閘,遏水旁註,愚民不無截流盜水之弊。 請拆去五閘,於泉池南口建石堰一,開口門三,分為三渠,築小堤使無旁泄;東西各開一渠,渠各建五閘,分溉民田。 小丹河自清化鎮下應開濬築小堤,河東一里開水塘一,石閘三,分為三渠,以小丹河為官渠,東西各一為民渠。 其洹河石壩皆已湮廢,宜增修為挑壩。 諸泉源應各開深廣,入衛濟運。 」下所司議行。 五年,東撫塞楞額以柳長河日見淤淺,雖一帶相連,而中有金錢嶺分隔,特開引河二,一從嶺北注安山入湖,一從嶺南出閘口濟運。 八年,河督嵇曾筠言:「宿遷駱馬湖舊有十字河口門,引湖濟運,兼以刷黃。 嗣湖水微弱,恐黃倒灌,堵閉河口,又於西寧橋迤西建攔湖壩,因是湖水不通,專資黃濟運,致中河之水挾沙淤墊。 今秋山水暴漲,去路遏塞,漫溢橫出。 請復十字河舊口門,俾湖水入中河,刷深運道,攔湖壩酌量開寬,俾上遊之水,由六塘河入海。 」從之。 是年始設黃、運兩岸守堤堡夫,二里一堡,堡設夫二,住堤巡守,遠近互為聲援。 九年,兼總河田文鏡言:「汶南流濟運,向有玲瓏及亂石、滾水三壩。 伏秋盛漲,水由滾壩入鹽河,沙由玲瓏、亂石洞隙隨水滾瀉。 自何國宗於三壩內增建石壩,涓滴不通,既無尾閭泄水,又無罅隙通淤,致汶挾沙入運,淤積日高。 請改壩為徬,建磯心五十六,中留水門五十五,安徬板以資宣洩。 又以不能啟閉,別築土堤,名春秋壩。 」如所請行。 十一年,東撫嶽濬言:「東省水櫃,舊有東平之安山湖廢閘四。 自國宗議復安山湖水櫃,重築臨河及圈湖堤,修通湖、蛇溝二閘,並於八里灣、十里鋪兩廢閘間建石閘一,曰安濟閘,俱經修竣,仍不能蓄水濟運。 緣湖底土疏,非圈堤所能收蓄,均宜修防。 其圈湖堤缺,概停補築,以免糜費。 」從之。 十二年,直督李衛以故城與山東德州、武城毗連,系河流東注轉灣處,向無堤墊,水漲漫溢,勸諭民間儹修土墊,量給食米,以工代賑。 東撫嶽濬以德州河溜頂沖,於東岸挑新河、建滾壩,兩岸各築遙堤,酌開涵洞,以資宣洩。 乾隆二年,禦史馬起元言:「直、東運河,近多淤塞。 」尚書來保言:「衛水濟運灌田,請飭詳查地勢,使漕運不阻,民田亦資灌溉。 」上命侍郎趙殿最、侍衛安寧,會同直、漕、河三督,豫、東兩撫勘奏。 經部議:「東省泉源四百三十九,無不疏通,閘壩亦完固,惟戴廟、七級、柳林、新店、師莊、棗林、萬年、頓莊各閘,或雁翅潮蟄,或面石裂縫,兩岸鬥門涵洞,有滿家三空橋雁翅低陷,石閘面太低,應交河督興修。 又馬踏、蜀山、馬場、獨山、微山諸湖,嚴禁占種蘆葦,南旺、南陽、昭陽諸湖水櫃,僅堪泄水,小清河久淤塞,均宜次第修治。 至衛水濟運灌田,宜於館陶、臨清各立水則一,測驗淺深,以時啟閉。 」起元又言,通州至天津河路多淤淺,糧艘不便。 命殿最偕顧琮勘議。 尋議天津溯流而上,設有兵弁,無官管轄。 應增置漕運通判一,駐張家灣,專司疏濬;把總二,外委四,聽通判調遣。 又普濟寺等四閘屬通州,增置吏目一,慶豐等七閘屬大興,增置主簿一,遇應開挑處,報坐糧覈實修濬。 用鄂爾泰言,建獨流東岸滾壩,並開引河,注之中塘窪,以免靜海有羨溢之虞,並減天津三汊口爭流之勢。 是歲,大挑淮、揚運河,自運口至瓜洲三百餘裡。 三年,河督白鍾山言:「衛河水勢,惟在相機啟閉。 殿最前奏設館陶、臨清二水閘,可不必立。 嗣雨水調勻,百泉各渠閘照舊官民分用。 儻值水淺澀,即暫閉民渠民閘以利漕運。 或河水充暢,漕艘早過,官渠官閘亦酌量下板以灌民田。 」是年,修復三教堂減壩,挑濬淤填支河,使泄水入馬頰河。 又於三空橋舊址修減壩,仍挑通支河,使泄水入徒駭河。 增建裴家口東南涵洞二,修築房家口上下堤岸、馬家閘土堤,及自嶧縣台莊迄臨清板閘運堤八百里纖道,亦資障護瀕河田廬。 先是疏濬毛城鋪河道時,高斌以黃流倒灌,移運口於上遊七十餘丈,與三汊河接。 次年,黃仍灌運,論者多謂新開運口所致,特命大學士鄂爾泰相度。 旋言:「運口直對清口,湖水由裴家場引河東北直趨清口,入運之水仍系迴流平緩;惟新口外挑水壩稍短,清水盛旺,或恐溜寬,宜再築長壩,不必仍舊開口。 惟舊河直捷,新河紆曲,今新建閘壩未開,漕船應行舊河,以利輓運。 新河於天妃閘下重建通濟、福興二閘,隨時啟閉。 每歲漕船過後,河水充溢,則開放新河以分水勢,湖水漲溢,則閉舊河及新河閘以待水消,庶新舊兩河可以交用。 」 鄂爾泰又言:「詳勘漳河故道,一自直隷魏縣北,經山東丘縣城西,至效口村會滏陽河,入大陸澤,下會子牙河,由天津入海。 一由魏縣北老沙河,自潘爾莊經丘縣城東,歷清和、武城、景州、阜城各地,過千頃窪,入運歸海。 丘縣城西故道去衛河較遠,舊跡既淹,開通匪易。 且滏陽河下會子牙河,全漳之水亦難容納。 惟老沙河即古馬頰河,河形寬闊,於此挑復故道,自和爾寨村東承漳河北折之勢,開至漳洞村,歸入舊河,勢順工省。 即於新挑河頭下東流入衛處建閘,如衛水微弱,則啟以濟運,衛水足用,則閉閘使歸故道;再於青縣下酌建閘壩,臨清以北運道可免淤墊,青縣以下田廬永無浸淹。 應飭直、東兩省會勘估修。 」五年,改山東管河道為運河道,專司蓄泄疏濬閘壩事,仍管河庫,從白鍾山請也。 二十二年,添建高郵東堤石壩,酌定水則,視水勢大小以為啟閉。 巡漕給事中海明言:「江南運河,惟桃源之古城砂礓,溜灘灣沙積,黃河以南,惟揚州之灣頭閘至範公祠三千三百餘丈間段阻淺,均應挑濬。 鎮江至丹徒、常州,水本無源,恃江潮灌注,冬春潮小則淺。 加以每日潮汐易淤,兩岸土松易卸,應六年大挑一次,否則三年亦須擇段撈淺。 丹徒兩閘以下,常州之武進等縣,亦間段淺滯,均應一律挑濬。 」詔:「挑河易滋浮冒,宜往來查察,毋得屬之委員。 」 二十四年,命海明及河督張師載、東撫阿爾泰會勘直、東運河。 初,運河水漲,漫溢德州等處,景州一帶道路淤阻。 至是,海明等言:「漳、衛二河,伏秋盛漲,宜旁加疏泄。 自臨清至恩縣四女寺二百五十餘裡,河身盤曲,臨清塔灣東岸原有沙河一,即黃河遺蹟,由清平、德州、高唐入馬頰河歸海。 請開挑作滾水石壩,使汶、衛合流,分泄水勢。 四女寺、哨馬營兩支河,原系旁泄汶、衛歸海之路,請將狹處展寬,以免下遊德州等處沖溢。 」二十五年,巡漕給事中耀海偕師載言:「南旺以北僅馬踏一湖,水患不足。 獨山湖有金綫閘,水祗南流,利濟閘水可北注。 請移金綫閘於柳林閘北,使獨山諸湖全注北運河。 」制可。 二十七年,以魚台辛莊橋北舊有泄水口二,口門刷深,難以節制,允師載等請改建滾壩一。 是歲,挑德州西方菴對岸引河,自魏家莊至新河頭,長四十丈,建築齊家莊挑溜埽壩,接築清口東西壩,修李家務石閘。 二十八年,用阿爾泰言,於臨清運河逼近村莊處開引河五,以分水勢。 第5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5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