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純樸、善良的俄羅斯女性的美好典型。 生活在僻靜鄉間的塔姬雅娜對未來懷着美好憧憬和幻想。 瀟灑風流的貴族青年奧涅金的出現,打亂了她平靜的生活,她熱烈地愛上了奧涅金,並且大膽地給他寫信向他傾吐愛情:「我的整個生命就是必定與你相會的保證。 」歌劇就是從塔姬雅娜寫信一場開始的。 代表塔姬雅娜形象的主題音樂具有俄羅斯浪漫風格。 作曲家用充滿激情的音樂表現少女真摯、強烈的愛情。 柴可夫斯基說:「當我演奏一場音樂時,與其說是靈感的火光燃燒着我,不如說是普希金的火焰燃燒着我。 」這一段音樂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柴可夫斯基對普希金原著中的奧涅金做了一些改動。 沒有觸及奧涅金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只說他是「都城一位寂寞的社交家」。 奧涅金沒有接受少女的純真愛情。 在他那段著名的詠歎調《您給我寫了信》中,奧涅金的冷言說教使可憐的塔姬雅娜受了委屈和傷害。 她帶著心靈的創傷接受了無愛的婚姻,做了格列明公爵夫人。 兩年以後當奧涅金帶著愛意回到塔姬雅娜身邊時,她的心破碎了,她仍深愛着奧涅金,但她又必須忠於自己的責任。 表面的平靜掩蓋着內心的痛苦。 此時多變的音樂旋律和生動的唱詞把她激烈的內心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 歌劇中連斯基的形象也與在普希金原作中有所不同。 作曲家對這個青年人懷有深深的同情。 柴可夫斯基筆下的連斯基真誠、善良,具有崇高的理想,忠於自己的愛情,然而現實生活使他的夢想破碎。 當他不得不和過去友人奧涅金走上決鬥場時,他已經預感到不幸的來臨。 「青春,青春,美好的黃金時代,你到哪裡去了?未來的時光給我準備了什麼?我的目光枉然地將它捕捉,它隱藏在黑暗裡……」一曲驚天動地的連斯基詠歎調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啊!人們惋惜的不僅是年輕詩人的早夭,命運的遺憾是屬於大家的,連斯基的嚮往和追求,連斯基的失落和茫然是常人所有的,這首詠歎調在人們心底引起永恆的共鳴。 在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中柴可夫斯基用富有俄羅斯民間風格的旋律,對俄羅斯貴族社會的生活和俄羅斯美麗大自然做了形象逼真的描繪。 1878年2月柴可夫斯基完成了這部歌劇。 1878年12月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戲劇節上首演。 1879年3月下旬在莫斯科小劇院正式上演,由尼·魯賓斯坦指揮、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生演出。 在演出前柴可夫斯基專程從巴黎趕回莫斯科。 他不露聲色地去劇院看排練,躲在大廳裡光線很暗的小角落,不讓別人發現他。 他覺得樂隊和合唱隊都演出得不錯,而獨唱演員應該再唱得好一點。 正式公演時柴可夫斯基的兩個弟弟莫傑斯特和阿納托裡都來觀看演出。 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同事們都來欣賞演出,不常在公眾前露面的安東·魯賓斯坦也前來觀賞。 尼·魯賓斯坦在開演前發表了一篇講話,並向柴可夫斯基獻上了一個花環。 演出閉幕時,作曲家被觀眾不止一次請出來。 演出結束後,音樂學院為他舉行了晚宴,晚宴上大家都很快活,一直熱閙到第二天凌晨。 《葉甫根尼·奧涅金》受到了音樂界的好評。 尼·魯賓斯坦說,這是俄羅斯藝術的偉大成就。 塔涅耶夫被感動得流下熱淚,他對歌劇的演出讚歎不已。 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也出席觀看了排練,他認為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音樂迷人、火熱,有青春氣息,異常美好而富有詩意。 」柴可夫斯基在演出的當天寫信給梅剋夫人說:「總之,大家都毫無例外地向我表示了對《奧涅金》的喜愛,其強烈和真摯程度令我十分驚喜。 」人們都十分關心《奧涅金》的演出,那段時間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小劇院場場滿座。 1881年,該劇在莫斯科大劇院公演。 1884年10月彼得堡瑪利亞劇院也上演了《奧涅金》,演出很成功,轟動了彼得堡的演藝界。 人們對作曲家的新歌劇表示一致讚賞,就連一貫對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百般挑剔的人也都表示對《奧涅金》的音樂和表演給予了肯定。 這部歌劇很快就在梯比裡斯、哈爾科夫、基輔、喀山等俄國其他城市上演。 不久又在國外演出,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 從此《奧涅金》成為俄國和歐洲許多劇院的保留劇目。 1888年 12月 6日捷克著名音樂家德沃夏克指揮,在布拉格國家劇院上演時,德沃夏克評價說:「這是一件驚人的作品,充滿着真摯的感情和詩意,同時又表現得惟妙惟肖;總之,音樂是迷人的,它深入人心,使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每當聽到它時,我就覺得被帶入了另一個世界。 」 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的成功有着重要意義,它不僅開闊了柴可夫斯基創作的新階段,而且對整個俄羅斯民族歌劇的形成和發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3不幸的婚姻在莫斯科生活的十年,對柴可夫斯基來說,工作是最大的快樂和安慰。 他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放在音樂創作上。 幾年前他已從尼·魯賓斯坦的家裡搬了出來,住到自己租的一個只有兩室的小公寓。 他願意獨處,不喜歡和別人交往,也很不容易交朋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有一種怕羞的感覺,而且不大信任人,這種感覺似乎一天天在增長」。 他的身體並沒有什麼毛病,只是他無法不讓自己時常「陷入一種傷感的氣氛」。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柴可夫斯基傳》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