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的開頭就提出這樣的口號:「全德國宣佈為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國」。 這一要求把矛頭指向德國封建反動勢力的主力,即指向普魯士和哈布斯堡帝國這座臭名昭著的歐洲的「人民監獄」。 《要求》闡述了人民建立一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所必須實行的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凡年滿21歲的人都有不受限制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發給人民代表以薪金,使工人也能出席德國人民的國會,而最重要的是代表全體人民,以便能夠用人民的武裝力量去壓倒反革命;徹底改革教育制度和司法制度,以保證每個德國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提出無償地廢除一切封建義務,無補償地把一切大地產收歸國有。 《要求》提出把礦井、礦山、私人銀行和一切運輸工具收回歸革命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要求》提出建立國家工廠,國家保證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資料,並且負責照管喪失勞動力的人。 ……17條要求為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一個民主主義的和革命的答案。 這個綱領最後是這樣極具有鼓動力地呼籲:「為了德國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小農的利益,必須儘力爭取實現上述各項措施,因為只有實現了這些措施,一直受少數人剝削,並且今後還有可能受少數人壓迫的德國千百萬人民,才能爭得自己的權利和作為一切財富的生產者所應有的政權!」回國的共產主義者受馬克思和中央委員會的委託迅速到各地加強同盟的現有支部,創建新的支部,並在同盟地方支部的外圍成立政治性的工人聯合會。 在這些工人聯合會中,他們按照《宣言》和 17條《要求》的思想開展活動,充分利用在鬥爭中贏得的具有民主性質的自由,把為數眾多的地方性工人組織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全德意志的工人政治組織。 組織多數流亡工人動身回國之後,警察局長科西迪耶爾給馬克思發了法國護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焦灼地離開巴黎也回到闊別6年的祖國。 人民擁有「新式武器」,揚眉吐氣,沸騰的革命熱情撲面而來。 第十一章 暴風雨中的雄鷹春天又來到了這座古老的、有很多尖塔和狹長衚衕的萊茵城。 城外的花園和果樹園裡,修飾整齊的奇異的灌木,在櫻桃花叢中間閃耀着淡黃色的光輝。 「我們暫且對我們在美因茲的工作滿意”,馬克思在同他的朋友乘車去科倫的途中說:「我們號召德國所有的工人組織工人協會是正確的,在這個協會中,我們可以給工人極大的支持,直到我們有能力建立工人階級的獨立組織為止。 」「但我們在科倫將不會很容易,就我所知,這裡的工人居然聽信一位醫生戈特沙爾克的話,說他正在要求建立工人共和國。 多麼無聊!」「他們沒有正確理解《共產黨宣言》」,恩格斯答:“這就靠我們同革命的資產階級共同為反對君主政體和封建土地佔有制而鬥爭,並且同時創造社會的和政治的條件,以便推翻反動的階級之後能夠立即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 」 馬克思點頭表示同意,他眺望着別墅前的花園,像沿途到處看到的一樣,那裡綠草如茵,百花盛開。 「弗裡德里希!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可惜工人們能夠享受的不多,他們從清晨到深夜在工廠裡做工,只有睡眠的幾個小時才能稍稍舒展眉頭。 」他點起一支雪茄,目送着雪茄的煙柱被柔軟的春風吹散。 馬克思、恩格斯、德朗克三人一同回國後先到達美因茲。 考慮到科倫的拿破崙法典仍在起作用,比德國其他地方享有較多的言論、集會和結社的自由,加上這裡的工業比其他地區發達,工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大,是工人運動的中心。 因此,他們又一同轉至科倫。 到達科倫,立即着手做兩件事:一是籌辦一家日報;二是建立一個全德工人黨,以推動這次革命。 為了完成第二項任務,同盟的主要盟員分赴德國各地,在不少地方迅速建立了工人聯合會,原計劃在這些工人聯合會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政黨,但由於德國無產階級的大多數覺悟不高,還認識不到有成立一個自己的、不受資產階級影響的獨立政黨的必要性,這項任務未能完成。 而幾百個盟員分散在德國各地的廣大群眾中,依靠秘密通訊和派遣特使聯繫已不能直接地指導各地的鬥爭。 這就更加強了馬克思創辦日報的想法,各地的工人聯合會也為日報的出版、發行打下了基礎。 這位6年前24歲的《萊茵報》主編,因他的激進而《萊茵報》被查封。 為了《萊茵報》的存在他主動放棄了好不容易找到了的一份工作,淪為了流浪漢。 可是,自己的退卻,並不能輓回報紙的命運,報紙終被停刊。 ……都失去了,母愛失去了,連父親的遺產也失去了,去荷蘭姨父家想溝通母親的感情也無濟於事,得不到家裡一文錢的接濟……6年過去了,幾多寒暑辛酸不說,帶回了三本書,也帶回了三個孩子,還懷揣一筆所剩的父親的遺產。 7月裡,馬克思從科倫的阿波斯托爾街 7號搬到了科倫塞西林街 7號。 工作剛安頓下來,他把回國先住在特利爾岳母家裡的燕妮和孩子、琳蘅也接來一塊住下。 「那位黑鬍子的年輕主編回來了!」「一位曾在這裡被趕跑了的主編又想要在這裡辦報紙,要恢復他原來失去的那張報紙……」很快,馬克思的住宅區又像在巴黎那樣成了這裡的革命中心。 第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馬克思傳》
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