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閡精魂,颯颯千岩秋。 觀空咫尺地,泱漭凌滄洲。 手攬青芙蓉,憑虛結飛樓。 笑謝鷄蟲境,還同猿鶴儔。 ”次首中數韻寫出黑夜山行景,甚似少陵。 九、悼亡詩古今不知凡幾,真悲哀者卻少。 師曾屢有作,無不真悲哀者。 《春綺卒後百日往哭殯所,感成三首》云:「我居西城闈,君殯東郭門。 迢迢白楊道,萋萋荒草原。 來此盡一哭,淚洗兩眼昏。 既不‧簋設,又無酒一尊。 焚香啟素幄,四壁慘不溫。 念我棺中人,欲呼聲已吞。 形影永乖隔,目渺平生魂。 我何不在夢?時時聞笑言。 倏忽已三月,卒哭禮所敦。 我哭有巳時,我悲鬱難宣。 藕斷絲不絶,況此綢繆恩。 苦輓已殘月,留照心上痕。 」「故人九原上,新人三寸棺。 相繼前後水,一往不復還。 我何當此戚,淚眼送奔瀾?生時入我門,綠發承珠冠。 死別即塵路,靈輛載鳴鑾。 忽忽十年事,真作百歲觀。 念此常惻愴,凋我少壯顏。 少壯能幾何?厭朝露團。 會當同歸盡,萬事空漫漫。 」“孑身轉脫然, 於我一何忍!相期白首歡,豈意娛俄頃?當時攜手處,一一苦追省。 伸紙見遺墨, 檢篋得零粉。 衣綻何人補?書亂惟自整。 亦有滿院花,獨賞不成景。 一昨致盆蘭, 三日葉枯隕。 似我同心人,壽命怯不永。 鬱陶對暗壁,淚若繁星隕。 天乎何困予? 江海弔寒梗。 有生有憂患,此味今再領。 ”第二首「冠」、「鑾」二韻,眼前事人不能道,愈瑰麗乃愈悲痛,所謂不堪迴首也;瑰麗處如讀《漢書》《韓延壽傳》。 師曾哀樂過人,真悲哀語,皆非淺衷人所知。 一○、陳後山逝日,會祭賦詩,昀谷別有命意外,以師曾作為佳。 詩云: 「志士何所貴?溫飽無慚顏。 凜此耿介節,誰不為後山?我讀後山詩,冷徹毛髮間。 沈思無他奇,投老終一寒。 荒茫八百載,絶壑空躋攀。 衣食誠細故,義在非苟安。 推其惡噁心,塗炭污衣冠。 奉身若璧,況肯蟻附膻。 僧寮設齋供,公其來盤桓。 殘年作痴事,或與同咸酸。 我惜未赴約,追懷成永嘆。 」此詩可謂筆筆正鋒,墨無旁瀋矣。 一一、穆庵以近作一卷請為去取。 篇數無多,皆七律。 有一首最為自然,題系《近於津門刻成塞向翁詩,題四韻,以貽知翁者》,詩云:「平生師友死難忘, 僥仰津門去日長。 斷手南豐詩一卷,傷心東野淚乾行。 夢中相見寧能語,醉裹言歸未是鄉。 題奇杜陵諸故舊,浮雲江海日淒涼。 」又《沈君硯農為余作岳雲聞笛詩卷序,甫脫稿遽歸道山;鬯威何君為補書捲上,並許助勘印師遺稿,長句志感》 云:「經年積慘應銷骨,師友倉皇賦《大招》。 漫約精魂訪圓澤,還將生死問參寥。 山陽聞笛人何往?蜀道啼鵑恨未消。 獨有王雲知魏衍,後山詩許助編雕。 」句云:「花市魂歸傷晚菊,菱湖人往泣殘荷。 」「每參詩味蜂成蜜,追憶談機劍剃鐘。 」「夢去齋荒余酒意,印師有安酒意齋。 秋寒墳遠鬱詩魂。 」「對床夜雨渾成憶,將母危城忍更論。 」皆為其師印伯作也。 《送李矯庵》云:「殘陽欲墮留疏木,結習都除到散花。 」《再贈小石》云:「我比未歸衡浦雁,君寧再食武昌魚?」語意多淒惋,年少旅食,又益以感逝傷時也。 一二、詩以含蓄為工,夫人知之,然含蓄殊不易。 張篁溪以《歸釣圖》請人題詩,而篁溪初未歸也。 餘生平語言戇直,作詩亦時復如是。 題二十字云:「有溪復有篁,其魚樂於我。 願君直其鈎,釣不釣俱可。 」年少為官,本不必歸,並不必言歸也。 林宰平題一五言律云:「所得是幽適,深期水竹居。 低迷南國夢,寥寂故溪魚。 獨繭危非絶,方舟觸已虛。 嚴灘干載意,共遂此心初。 」曰「深期」、 曰「低迷」、曰「寥寂」,嚴灘以意言,遂初以心言,可謂妙於語言。 「獨繭」二句妙又在語言之外。 一三、梁節庵讀書焦山時,王可壯守鎮江,兩人至相契。 可莊沒,節庵過鎮, 有詩甚淒惻,常以書扇,前編《詩話》已詳之。 鄭稚辛有《遇節庵》七古云: 「竭來嶺海南風吹,中有一老形支離。 平生不識談忌諱,世人妄指乖崖師。 闕裡諸生優入聖,絃歌莫起傷時病。 五年吟榻損腰圍,放浪曾隨陳與鄭。 我讀君詩恨未多,潤州夜泊愴如何?何當摩得焦岩石,《痙鶴銘》前見擘窠?」末四句即言其事。 節庵此詩宜刻焦山石上,為《鎮江志》他日添一故事也。 節庵年才過五十, 須髻蒼白,頗有龍鍾之態,故有「形支離」、「損腰圍」云云。 一四、逸儒有《中禦河詩》云:「中禦河橋斜日晴,柳條禿盡見輕盈。 雲鬟高髻欄干擁,毳幕韋鞲屈戌明。 逆旅儼膺六國印,盤餐猶享五侯鯖。 莫嗟避地滓難問,別有桃源近禁城。 」此首言辛亥革命之際,清室睹貴擁厚貲者,以重價賃交民巷六國飯店全座,巧為藏身之固。 外國人租界革黨明知之,莫敢誰何也。 時當秋冬之交,河沿柳條禿盡,旗女之高髻者,輕盈見於樓上欄前矣。 樓中則毳幕韋鞲,銅鋪屈戌,明可照人也。 第三聯比擬尤為工切,樓蓋臨中禦河雲。 又《有見》云:「東風扶上酒家樓,紫紫紅紅破客愁。 興廢何關兒女事?拋家髻換牡丹頭。 」風調頗似元末張光弼、楊廉夫之作。 第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石遺室詩畫》
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