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者,上流之重鎮,詩人賦詠多矣。 韓退之云:「窮冬或搖扇,盛夏或重裘。 」言氣候之不正。 劉夢得云:「渚宮楊柳暗,麥城朝雉飛。 」言城郭之荒涼。 張說云:「旃裘吳地盡,髫薦楚言多。 」言蠻夷之與鄰。 張九齡云:「枕席夷三峽,關梁豁五湖。 」言道路之四達。 若其邑屋之繁富,山川之秀美,則罕有言之者。 蓋自秦並楚之後,宮室盡為禾黍,未易興復,而況秦楚之後,代代為百戰爭奪之場邪!故東坡《渚宮》詩備言楚王宮室之盛,而繼之以「秦兵西來取鍾簴,故宮禾黍秋離離。 千年壯觀不可復,今之存者蓋已卑。 池空野逈《歷代詩話》本作「迥」樓閣小,惟有深竹藏狐狸」之句。 漣水軍有真君泉,在軍治園中。 東坡嘗題字於石欄,又作長短句,所謂「勌《歷代詩話》本作「倦」客塵埃何處洗,真君堂下寒泉水」是也。 又有藍家井亦佳絕。 二水清甘無比,嘗以惠山泉比試,而惠泉飜不及。 余隨侍文康公僑寄此軍二年,每日烹茶,更用二水,遂擯惠泉不用。 信知陸鴻漸《茶經》,張又新《水記》皆虛語爾《歷代詩話》本作「耳」。 山谷《省城烹茶詩》云:「閤門井不落第二,竟陵谷簾定誤書。 」亦謂此也。 歐公《再至汝陰詩》云:「水味甘於大明井。 」則知天下甘泉不為陸、張所錄者,何可勝數哉? 白樂天《九江春望詩》云:「壚煙豈異終南色,湓《歷代詩話》本作「盆」草寧殊渭北春。 」蓋不忘蔡渡舊居也。 老杜《偶題》云:「故山迷白閣,秋水憶皇陂。 」蓋不忘秦中舊居也。 東坡《橫翠閣詩》云:「已見西湖懷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 」殆亦此意。 蘇東坡兄弟,以仕宦久,不得歸蜀,懷歸之心,屢見於篇詠。 東坡《金山詩》云:「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現《歷代詩話》本作「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送程六表弟詩》云:「憑君寄謝江東叟,念我空見長安日。 浮江泝蜀有成言,江水在此我不食。 」子由《汝南遷居詩》云:「病暑暑已退,思歸未成歸。 」《初得南園》云:「千里故園魂夢裏,百年生事寂寥中。 」及子由潁濱買宅,坡又和其詩云:「劍關大道車方軌,君自不歸歸何難。 山中故人應大笑,築室種柳何時還。 」則二蘇未嘗一日不懷歸也。 嘉祐丙申歲,老蘇在京師,乃有厭蜀之意。 嘗有意嵩山之下,洛水之上,買地築室而居。 故為詩曰:「岷山之陽土如腴,江水清滑《歷代詩話》本作「清」多鯉魚。 古人居之富者衆,我獨厭倦思移居。 」是時鄉人陳景回自蜀居蔡,故以是詩告之。 則是二蘇欲歸蜀,而老蘇欲出蜀也。 厥後老蘇葬於蜀,而治命指其墓旁庚壬地為二子之藏,而二子終不得歸焉,信知人事不可期也。 又歐陽永叔居官之日多,然志未嘗一日不在潁也。 《下直詩》云:「終當自駕柴車去,獨結茆《歷代詩話》本作「茅」廬潁水西。 」《齋宮偶書》云:「誰為寄聲清潁客,此生終不負漁竿。 」《呈同行三公》云:「買地淮山北,垂竿潁水東。 」《秋懷詩》云:「鹿車終自駕,歸去潁東田。 」《送職方》云:「三年解組來歸日,吾已先耕潁水頭。 」《書懷》云:「潁水多年已結廬,白首歸來一鹿車。 」《表海亭》云:「潁田二頃春蕪沒,安得柴車自駕還。 」《青州書事》云:「君恩天地不違物,歸去行歌潁水傍。 」《謝石枕《歷代詩話》本作「扌穴」蘄宋本作「竹」頭簟詩》云:「終當卷簟攜枕《歷代詩話》本作「歸」去,築室買田清潁尾。 」《清明日詩》云:「有田清潁間,尚可事桑麻。 安得一黃犢,幅巾駕柴車。 」《送祖擇之》云:「待君歸《歷代詩話》本作「今」日我何為,手把鉏犂汝陰叟。 」《歸田樂》云:「吾《歷代詩話》本作「我」已買田清潁上,更欲臨流作釣磯。 」觀其思歸之言,重複如是,豈懷祿固位者哉?老杜云:「非無江海志,瀟酒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此永叔志也。 晉孝武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沙門居之,故今人皆以佛寺為精舍。 殊不知精舍者,乃儒者教授生徒之處。 《後漢》包咸、檀敷、劉淑傳,皆有立精舍教授生徒之文。 謝靈運《石壁精舍詩》曰:「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皆靈運所居之境,非佛寺也。 故李善註云:「精舍者,今讀書齋是也。 」葉少蘊所居號石林精舍,蓋用此義。 白樂天所至處必築居,在渭上有蔡渡之居,在江州有草堂之居,在長安有新昌之居,在洛中有履道之居,皆有詩以紀勝。 故其自謂云:「予《歷代詩話》本作「余」自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門,凡所止雖一日二日,輒覆簣土為台,聚拳石為山,環鬥水為池。 」所謂君子之居,一日必葺者耶? 梅聖俞《寄題歐公醉翁亭詩》云:「日暮使君歸,野老紛紛至。 但留山鳥啼,與伴松間吹。 借問結廬何,使君遊息地;借問醉者何,使君閑適意;借問鐫者何,使君自為記。 」全體歐公《醉翁亭記》而作。 余謂滁之山水,得歐文而愈光;歐公之文,得梅擬而愈重。 晉謝安居金陵之冶城。 洎廢,李太白嘗營園其上,賦詩云:「冶城訪古跡,猶有謝安墩。 梧桐識佳木,蕙草留芳根。 」後為王荊公之居,公為詩曰:「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韻語陽秋》》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