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樣一個人,不必高大英俊,不必瀟灑倜儻,他只需心靈高貴,富於激情,有才華,視創造為生命,他只需懂得愛、珍惜愛,明白人生有比蠅頭小利更重要更珍貴的,明白兩顆心的結合疊印在鴻蒙荒涼的宇宙間是多麼溫馨。 那麼,當他在我視野裡出現時,我會一眼把他認出來,並且毫不猶豫地將自己交給他。 我會一改苦行僧式的生活,不再終日將自己關在書房裡,冥思苦索,唸唸有詞;不再三年不進時裝店,不知摩絲為何物,口紅哪種好。 也從此不會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天天作穿越時空的「精神遊」。 我會醒來便燦爛地微笑,迎着晨曦梳洗,精心修飾,讓每一次會面,都成為他的節日。 我會追蹤他的目光,揣摩他的臉色,細細回味他的每一句話。 當他凝視我時,我會任憑自己顫慄,一次又一次燃燒。 他要我笑,我不會說「不」。 他要我死,我不會苟活。 他說跟我來,我會立刻丟下一切朝他奔去。 他不滿意我的時候,我會傷心落淚以至失聲。 他讚美別的女性時,我會心如刀絞,頭一次領受嫉妒的痛苦。 而當他埋頭他的工作時,我會端茶遞水,悄聲細語,彷彿一個舊式的婦人。 我的心將因他的注視而綻放花朵,我的靈魂將因他的撫慰而日日昇騰。 我將因幸福而嗚咽,因幸福而恐懼。 我害怕這不是真實,害怕幸福不過是個夢。 很不幸這當然只是夢。 夢中的情人永遠不會在真實世界中出現——萬一他出現,也必定不在我的生命軌跡內。 即使他出現,即使他在我的生命軌跡內,我知道我也會拒絶他。 因為有了他,我將淪為情感的奴隷,我將不幸永遠是「戀愛中的女人」。 戀愛中的女人雖然可羡然而又是多麼可悲可嘆啊。 我不要這樣的生活,今生今世,我唯一想做的只是:文字的情人。 女兒常常想再有一個女兒。 有她在我懷裡蠕動,有她對我微笑,對我呢喃。 一天的勞作結束後,有她的童床在臥室裡散髮芬芳,有她的小臉在燈下燦爛,如同一朵粉紅的玫瑰。 有她微微的鼻息,噴灑在我悠遠的夢鄉,有她銀鈴般的笑聲,將我從沉沉黑夜中喚醒。 無論月明月黑,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想到她漆黑錚亮的眼睛,想到她吸吮手指時的專心致志,不依不饒,我便會從心裡笑出聲來,從心裡感謝這充滿艱辛卻也豐富豐滿的生活。 我想象有了她,6歲的兒子便成為大哥,充當騎士。 他將領導她,呵護她,和她嬉閙,給她訓導。 偶爾起了爭執,便一齊跑到我跟前,爭着告狀,爭着討要母親的公道。 我呢,自然將貌似公允,其實暗中偏袒,給小女孩以特權。 紛爭排解後,我當然要一手攬住大的一手攬住小的,將嘴唇輪流湊到兩個孩子的額上。 有了兒子再有女兒感覺一定是不一樣的。 兒子是父親的翻版,女兒是母親的後繼。 女人的一切,包括初潮、包括戀愛、包括婚姻、包括生兒育女,你都可逐一傳授。 你要她聰慧,要她美麗,要她有教養,有善心,要她懂得愛更珍惜愛。 最重要的一條是,你會在適當的時候給她最要緊的忠告,你將告訴她:假如愛一個人,千萬別讓他知道。 想女兒想了不止三五年,這自然不合國情與國策。 好在不過是想想而已,決無付諸行為的念頭。 假如有一天我家裡多了一個小女孩,你一定不要奇怪,那準是我從鄰居家連哄帶騙帶回來的——當然是為了滿足一下對女孩的渴念。 摯友曾經有過的好友都已遠走高飛,浪跡天涯。 失去她們才知道知心知音的朋友是多麼難能可貴,多麼可遇而不可求。 而且隨着人生的漸次展開,思想的日趨成熟,對好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幾近苛刻了。 再出現的好友必定也是女性。 必定仍舊聰慧,仍舊美麗,或者可以不十分美麗,卻必定有某種不凡的秉性,獨到的氣質,或者必定是心地善良,品格純正,不狹隘,不嫉妒,不鷄零狗碎,飛短流長,更不利慾熏心,不擇手段。 她必定是落落大方,坦蕩真誠,做人做事都大度大氣。 你可以和她交心,更可以和她爭吵。 你和她可以三月五月見不上一面,但見一面就能充上一年用的「電」。 你欣賞她的鋭氣、闖勁兒與生活激情,她則珍惜你的善良、溫情和對藝術的偏執。 你和她互相補充,相得益彰——當兩人站在一起時,某種完美便出現了。 有了她,面對人性荒涼,人生錯謬,你的無奈與孤獨要減少幾分,至少,當你傷心至于失聲時,你不必轉過臉去,獨自向隅而泣。 而她,也不必常常打腫了臉充胖子,明明傷痕纍纍,卻只能笑口常開,明明疼痛難忍,卻開口便道:「天涼好個秋」。 哪一天疼急了,她會旋風似地捲來,在你書房裡痛哭痛罵。 你甚至什麼都不必做,你只需靜靜傾聽,不停地往她杯里加上滾熱的咖啡。 半個小時之後,她便會雨過天晴,漸漸平復,重新安頓下來的心,再次充滿了生的意志……如果這樣的友情也只能是個夢,那人生就太殘酷、太苛刻了。 但願完美不通常只是夢,赤誠和諧不通常只是夢。 只有一點我有十分把握,那就是:假如她在我視野裡出現,我知道我不會錯失她。 黃粱夢裡有一首歌席慕蓉 好多人都喜歡告訴我們,人生不過如一場黃粱夢,在繁複的美麗與曲折的悲歡之後,悠然醒轉,新炊卻猶未熟。 第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散文大鑒》
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