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莊子從山林中散步歸來,神情顯得非常悲傷。 他的門徒問道:「先生為何顯得這麼悲傷呢?」於是他便說:「我在散步的路旁,看到一個服喪的婦人跪在墓地上,手裡拿着一把扇子用力扇一座新墳,而墳上的泥土還沒有干呢。 我就問她:『你為何要這樣做呢‧』那寡婦回答說:『我曾應允我親愛的丈夫,我要等到他的墳土幹了以後才會改嫁。 現在你看,這可惡的天氣!』」 我很快慰,我們有老子和莊子那樣的聖人,如果沒有他們,則中華民族早已成為一個神經衰弱的民族了。 孔子對挫折付之一笑 現在來談談孔子。 孔子曾經被人描繪成一個道貌岸然,規行矩步的學究,其實他根本不是那種人。 他能笑他自己所以失敗和挫折的遭遇。 孔子表面上雖像是個失敗的人,他離鄉背井,出國遠行,周游列國十四年,想找尋一位樂意將他的主張付諸實施的統治者。 他從一個城市走到另一個城市,他的門徒跟隨着他,卻一路上老是受到妒嫉他的小政客的痛恨。 有好幾次他被敵人在路上加以攔截,甚至有一次被圍困在郊外一家小客棧中絶糧七日。 當他的門徒開始發出怨聲時,孔子卻在雨中唱起歌來。 孔子到鄭國,有一天他和門徒走散了,孔子獨自個站在城東門。 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喪家之狗。 」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你們看他泰然自若的態度多有趣。 新儒家特別缺乏幽默 我想在結束這篇演說時再說明一點,每當人的精神頽廢而退化,偽善而誇大的陳腔濫調,甚至殘酷,便會再度抬起頭來。 孔子的容忍、幽默和富於人情味的熱情便被忘卻了,於是一些新儒家便把他的教訓納入一套嚴厲的道德法典中,諸如女人纏足,寡婦守節,一個女子在其未婚夫于婚前夭折,即不得改嫁他人等等,竟成為一種崇尚的婦德,非常受到新儒家的鼓勵和欽佩。 在這些學者論道德的文章中,就找不出一點人情味和幽默感。 而在一些匿名作家或者不敢將其姓名簽署于文學作品的作家所寫的小說中,我們才再度找到幽默和一種比較能真實反映人生,符合一般人思想、知覺與情緒的東西。 論幽默感 我很懷疑世人是否曾體驗過幽默的重要性,或幽默對於改變我們整個文化生活的可能性——幽默在政治上,在學術上,在生活上的地位。 它的機能與其說是物質上的,還不如說是化學上的。 它改變了我們的思想和經驗的根本組織。 我們須預設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 德皇威廉因為缺乏笑的能力,因此喪失了一個帝國,或者如一個美國人所說,使德國人民損失了幾十億馬克。 威廉二世在私生活中也許會笑,可是在公共場所中,他鬍鬚總是高翹着,給人以可怕的印象,好像他是永遠在跟誰生氣似的。 並且他那笑的性質和他所笑的東西——因勝利而笑,因成功而笑,高踞人上而笑——也是決定他一生命運的重要因素。 德國戰敗是因為威廉二世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笑,或對什麼東西應該笑。 他的思想是脫離笑的管束的。 據我看來最深刻的批評就是:民主國的總統會笑,而獨裁者總是那麼嚴肅——牙床凸出,下頜鼓起,下唇縮進,像煞是在做一些非可等閒的事情,好像沒有他們,世界便不成為世界。 ——羅斯福常常在公共場所中微笑,這對於他是好的,對於喜歡看他們總統微笑的美國人也是好的,可是歐洲獨裁者們的微笑在哪裡‧他們的人民不喜歡看他們的微笑嗎‧他們一定要裝着吃驚、莊嚴、憤怒或非常嚴肅的樣子,才能保持他們的政權嗎‧我所讀到的關於希特拉最好的事情,是說他在私生活中是極其自然的。 可是獨裁者如果非裝做憤怒或自負的樣子不可,那麼獨裁製度裡一定有什麼彆扭的地方,整個身心必定都有錯誤。 現在我們討論獨裁者的微笑,並不是無聊的尋開心;當我們的統治者沒有笑容時,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他們有的是槍炮啊。 在另一方面只有當我們冥想這個世界,由一個嬉笑的統治者去管理時,我們才能夠體味出政治上的重要性。 比如說,派遣五六個世界上最優秀的幽默家,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給予他們全權代表的權力,那麼世界便有救了。 因為幽默一定和明達及合理的精神聯繫在一起,再加上心智上的一些會辨別矛盾、愚笨和壞邏輯的微妙力量,使之成為人類智能的最高形式。 我們可以肯定,必須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國家都有思想最健全的人物去做代表。 讓蕭伯納代表愛爾蘭;史蒂芬‧利科克代表加拿大;G.K.切斯特頓已經死了,可是沃德豪斯P.G.Wodehouse或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可以代表英格蘭;威爾‧羅傑Will Rogers可惜已經死了,不然倒也可以做一個美國代表;現在我們可以請羅伯特‧本奇利Robert Benchlhey或海伊‧伍德‧布朗Hey Wood Broun去代替他。 意大利、法國、德國、俄國也有他們的幽默代表,如果派遣這些人物在大戰的前夕去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我想無論他們怎樣拚命地努力,也不能掀起一次歐洲的大戰來。 你會不會想象到這一批國際外交家會掀起一次戰爭,或甚至計謀一次戰爭‧幽默感會禁止他們這樣的做法。 第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林語堂散文集》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