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突出耶穌的「人之子」形象。 聖經裡的耶穌,原是上帝的兒子,即所謂「神之子」;為救贖人類,降世為人,所以又自稱為「人之子」。 對於這樣一個具有「神」和「人」的雙重身份的宗教色彩很濃的人物,作者雖然沒有否定他的「神之子」如在作品開頭就已點出,然而卻特彆強調:「上帝離棄了他,他終於還是一個『人之子』」。 作為「人之子」的耶穌,為了把自己的同胞從羅馬帝國和本地奴隷主階級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他進行過艱苦卓絶的鬥爭,並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的高尚的理想和偉大的行動,卻不被自己的同胞所理解,甚至遭到無恥的侮辱,「兵丁們」打他、戲弄他,「路人」們辱罵他,「同釘的兩個強盜」也譏誚他。 他們「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熱風•暴君的臣民》。 這是多麼觸目驚心的現實!作者愈是突出耶穌的「人之子」,就愈能揭露「同胞」們的可悲和可鄙,以至在文章的最後作了這樣的憤怒的譴責:「釘殺了『人之子』的人們的身上,比釘殺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顯然,這一揭露有力地加強了作品的主題。 其二,集中刻畫耶穌的「復仇」心理。 在聖經裡,耶穌被釘十字架一節只有簡單的故事敘述,到了作品裡,作者增添了耶穌許多「復仇」心理的描寫。 他面對著死亡,卻臨危不懼,表現了一種清醒的戰鬥精神,他沒有恐懼,視死如歸,「痛得柔和」;「釘類從腳背穿透」,他沒有悲傷,處之泰然,「痛得舒服」,「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玩味」着釘殺者的「悲哀」和被釘殺者的「歡喜」,最後「沉酣于大歡喜和大悲憫中」,向着他的安於奴隷命運的「可悲憫」和「可咒詛」的同胞「復」了「仇」。 這些細膩的心理描寫,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孤獨寂寞的社會改革者的形象。 ——石明輝《讀〈復仇其二〉》 第一部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 我大概老了。 我的頭髮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麼?我的手顫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麼?那麼我的靈魂的手一定也顫抖着,頭髮也一定蒼白了。 然而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仇。 而忽然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胡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 ……。 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現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麼?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聽到PetfiS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麼?是娼妓: 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 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 你的青春——她就拋棄你。 這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為了祖國而死在可薩克兵的矛尖上,已經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 但是,可慘的人生!桀驁英勇如Petfi,也終於對了暗夜止步,回顧茫茫的東方了。 他說: 絶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倘使我還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這「虛妄」中,我就還要尋求那逝去的悲涼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滅,我身中的遲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現在沒有星和月光,沒有僵墜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愛的翔舞。 然而青年們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 但暗夜又在那裡呢?現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愛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並且沒有真的暗夜。 絶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解讀 《希望》寫於1925年元旦。 一年之始,有望于新的一年,這是常有的事。 魯迅後來說,「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 這是《希望》立意之所在。 作《希望》是為了破除當時的寂寞,對青年作一番鼓舞和鞭策。 魯迅同時也回顧了自己半生的追求,正像裴多菲「回顧着茫茫的東方」一樣,他也在展望黎明,尋求希望。 希望和青春是聯繫在一起的。 魯迅對生活懷着熱烈的希望,在希望中「耗盡了我的青春」。 青春耗盡,希望渺茫,周圍依然是暗夜。 這時,他一面寄希望于後來的青年,一方面要親自同暗夜短兵相接。 使他痛苦的是:「青年們很平安」。 這裡的「平安」是「平安舊戰場」上的平安,也即寂寞和消沉。 他寫道:「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 」這詩句是多麼有力呵!惋惜、惆悵,又義無返顧。 「肉薄」和「一擲」寫盡老戰士的氣魄。 但「肉薄」的不過是「空虛中的暗夜」,而「一擲」的乃是「身中的遲暮」,這就給人愴然之感。 第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魯迅散文集》
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