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開山益秀,雨霽花彌香。 對,是這個道理。 」接着,又把頭搖了幾搖,蹙着眉頭說:「不過,後面的那一句我不同意。 它有點傷感的味道。 你瞧,雲開了,雨霽了,太陽又重新出來了。 眼前的景物這麼美,老是傷感能行嗎?」 「對,好孩子,你說的對。 一切都過去了,不應該傷感,也沒有時間傷感,應該抓緊這大好時光,奮勇前進。 我不老,我覺得我更年青了,我還可以和你們那些年青人比賽一陣子,怎麼樣?」那老學者說罷,哈哈大笑着,伸開胳膊把孫女攬在懷裡,爺孫兩個,說著笑着,大踏步地向着前面走去。 金晃晃紅彤彤的朝陽和霞光,映照在他們的身上,使得他們的全身也都金晃晃紅彤彤的煞是好看,他們就在這初升的陽光下安詳地堅定地走着、走着,一直走進了那桔紅色的山林深處,不見了。 彷彿,他們和那金晃晃紅彤彤的朝陽和霞光溶化成為一體。 這又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圖畫啊! 而這,卻又是我童年時看到的那個海市蜃景中所沒有的。 是的,那海市雖然也很美,但卻絶對沒有像今天的北戴河這樣美。 然而,這樣美的又豈止是北戴河呢?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175· 風雨醉翁亭何為 何為1922~,浙江定海人,散文家,劇作家。 著有散文集《青戈江》、《織錦集》、《臨窗集》、《何為散文集》、《北海道之旅》等。 幼時背誦歐陽修名篇《醉翁亭記》,輒為之神往。 那四百來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個「也」字,那統率全文首句「環滁皆山也」的非凡筆力,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成為生活語言中的常用典故,在在都使人心折。 去秋我應邀首次到滁州,終於領略了一番文中歷歷如繪的琅山勝景,覺得這一片名山名水早被歐陽修寫完,不知該從何處落筆。 想不到今年十月我又有滁州之行,以醉翁亭命名的首屆散文節就在那裡舉行。 不同於上次秋陽明麗,這次是秋雨連綿。 同行的市委宣傳部長舉傘笑着說,《醉翁亭記》寫盡琅山的四季景觀,以及山間晨昏晦明的變化,唯獨沒有着筆于雨景。 這一「點評」使我憬然有所悟。 那天驅車出城,在琅古道下車步行。 濕漉漉的寬闊青石板道長約二里許,道傍兩側,濃蔭蔽空,如入蒼黑色的幽寂之境。 時或可見古棧道的車轍,使人想像遙遠的歲月。 行經一座綠苔斑斑的古老石橋,舉首可見林木掩映的亭台樓閣,有一組蘇州園林格局的建築緊靠崖壁下,這就是傳譽古今的醉翁亭所在地。 醉翁亭在宋朝初建時,其實不過是一座孤立的山亭。 史載九百多年前,歐陽修被貶謫到滁州任太守,為琅山的秀麗景色所迷醉,在職約兩年三個月時間,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常登此山飲酒賦詩。 琅古剎住持僧智仙同情歐陽修的境遇,尤欽佩他的文才,特在山腰佳勝處修築一亭,以供太守歇腳飲酒。 歐陽修時年僅四十,「自號曰醉翁」,即以此亭名為醉翁亭,其傳世之作《醉翁亭記》蓋出於此。 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進入古文中的空靈境界,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幻異感。 過了古橋,驟聞水聲大作。 原來連日多雨,山溪水勢湍激,水花銀亮飛濺。 小溪流繞過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歐文中所說的「釀泉」。 掬水試飲,清甜無比。 不知道這立有碑刻的「釀泉」是否即太守釀酒之泉。 將近千年以來,滄海桑田,歷經變遷,最早的醉翁亭只能存於歐文之中了。 然而,山水猶在,古蹟猶在,醉意猶在。 人們是不願《醉翁亭記》中抒情述懷的詩畫美景在人間消失的。 想必是為了滿足遠道而來訪古尋幽者的願望,現在的醉翁亭發展為「九院七亭」,又稱「醉翁九景」,都是歷代根據歐文中的某些意境拓展興建的,遠非曩時「太守與客來飲于此」的山野孤亭可比。 例如門楣上題着「山水之間」和「有亭翼然」這一類小院,其名皆取自歐文。 這組建築中,多半又以「醉」與「醒」為主體,後者如「醒園」和「解醒閣」,似乎歐陽修常常喝得爛醉如泥,非醒酒不可。 其實未必如此,這位太守自己說得很明白:「飲少輒醉」,「頽乎其中者,太守醉也」,我看都是一種姿態。 他的本意「在乎山水之間也」,即使帶有一點醉眼朦朧中看人生世相的意味,實際上也是十分清醒的。 今之醉翁亭位於正門的東院,是一座典雅的飛檐亭閣。 亭側的巨石上刻着篆書的「醉翁亭」三個大字,碑石斜臥,宛然似呈醉態。 斜風細雨,在亭內亭外徘徊良久。 旋即到亭後的「二賢堂」。 這「二賢」有幾種說法,一種較為可信的說法是指歐陽修和蘇東坡。 這裡有一座新塑的歐陽修高大立像。 屋外漫步時,忽然覺得,有些古蹟還是「虛」一些,迴旋的餘地大一些,更能激發思古之幽情,歸根結柢這也是愛國主義的感情,我如是想。 從「二賢堂」向西至「寶宋齋」,進入明建磚木結構的狹小平屋。 屋內有兩塊青石古碑,嵌于牆垣之間,高逾七尺,寬約三尺。 兩碑正反面刻着蘇東坡手書的《醉翁亭記》全文,每字足有三寸見方。 「歐文蘇字」,勒石為碑,稀世珍寶,何等名貴!然而在那災難的十年間,竟有愚昧狂暴之徒以水泥塗抹古碑上,鐵筆銀鉤,幾不可辨。 這兩塊巨型碑石,既是歷史文明的見證,又是野蠻年代留下的印證。 遊人駐足而觀,無不為之長嘆。 雖然近年來另建六角形仿古「碑亭」一座,將「寶宋齋」中的古碑加工拓印後另立碑石于此,然較之原件遜色多矣,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了。 第1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