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洞中的東壁上,有表達有關薩那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的浮雕。 這個故事並不怎麼令我相信。 但我喜歡作為這個故事中人物的背景的,那用洞中的岩石浮雕而成的樹木、岩石和水。 這個浮雕頗見高超,我彷彿可以聽見樹中的風聲以及流水聲,我在這浮雕前站立許久。 有人告訴我,這些浮雕的山林之美,頗具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畫意。 古陽洞 古陽洞營造於五世紀末葉。 在西山南部。 由於這個石窟內有許多魏碑,因此,使我感到這裡有一種特殊的、古代的藝術氣氛。 北魏由大同遷都洛陽後,那些支持孝文帝遷都的王室貴族,爭相在這裡開龕造像,故規模宏偉、壯麗。 那些碑記主要記述他們為了祈福、廣種功德而鏤石造佛。 但隨着歷史的推移,這些碑記的記述內容漸為後人所淡忘,那些碑記上的古代書法卻益發鮮明地在這個古鎸的佛地間發出藝術光輝。 我在這碑記前來回反覆觀賞多遍,几乎不忍離去。 我有一個感覺,在這裡,我國的書法藝術,和我國最精湛的古代雕刻藝術居于一處,並不遜色,並且顯得如此和諧。 我以自己有這種感覺,深為高興。 我不大注意這個石窟中的佛像雕刻。 在這石窟中,除了主像以外,他如比丘慧成造像龕,輔國將軍楊大眼以及北海王元祥的造像龕,其中佛像的造型都是比較有名的。 不知怎的,我卻不想多所眷顧。 我注意到此洞北壁列龕第二層一個像龕上方的飛天像。 這些當空飛舞的眾飛天,在我的目中,彷彿準備穿過石刻的行雲向更遠的空中飛去。 我還注意到,那些龕楣上也有許多石刻的飛天。 我彷彿也覺得它們將穿過行雲向更遠的空中飛去。 這大概是我的一種幻覺、幻想;我心中彷彿也的確有個想法,凡能飛翔者,均應向更遠的地方飛翔。 奉先寺 它給我最初的感覺或印象是,明亮、高朗、寬敞和落落大方,我以為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在龍門諸石窟中,確屬最雄偉者。 此窟在西山中部。 那天,我是先從北部,大抵依次觀賞潛溪寺、賓陽洞諸名窟以及沿途瀏覽崖壁上千百座小龕和塔等,然後到奉先寺的。 這就自然而然地,在感覺上有個比較,首先是,奉先寺窟壁上沒有擁擠地雕刻許多石龕只有很少的幾龕,因而除了它顯得明亮等最初感覺或印象外,尚有一個感覺:它獨立自若,具特有氣概。 大家知道,這座巨大的石窟是武則天倡議營造的。 史稱,這位女皇捐資胭脂費二萬貫以建此窟寺;我想,所耗費國家的財幣遠遠不止此區區二萬貫。 但是,不管怎麼說,它作為人民的智慧而保存下來了,作為我國的珍寶以及可以說作為人類共同所有的藝術精品而著稱于世了。 主像大盧舍那佛的石像高達十七余米。 在我看來,它在雄壯中的確有某種女性的嫵媚的美。 它作莊嚴相,而唇邊彷彿有一朵嘲弄般的微笑的花。 二弟子、二菩薩、天王和力士諸像,俱魁梧、高大;它們彷彿都遵從主像的主旨,循規蹈矩地站立在那裡,守衛着法天。 在所有的石窟中,這裡的主像彷彿享有無限的尊嚴。 我在庭中來回漫行,觀賞着主像、脅侍的諸弟子、護法的諸天王的石像,有一個感覺,認為在我所見的藝術品當然十分有限中,在雕刻藝術作品中,以如此的規模和佈局,表達某個觀念,如寓宣傳佛法的尊嚴中,以尊崇女性的尊嚴的觀點,似乎尚罕見。 萬佛洞 這個石窟中,有一萬五千尊佛。 這是一個有眾多的佛的岩中佛國。 我從伊水之畔登上懸崖,首先看見有一位力士守在南側,又有一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立於北側。 入窟,只見南、北二石壁上,密密麻麻地,俱是石鎸的小佛像,行行列列,它們排列得很整齊。 何以有如此眾多的佛呢?我想了一下,也有道理。 蓋佛渡眾生;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成佛亦難亦不難。 在這個洞中的佛國裡,似欲通報一個真諦,眾生俱可成佛。 這萬佛所居的佛國中,彷彿升起唐代音樂的鳴奏聲,升起唐代舞女起舞時衣裙和飄帶的隨風飄動聲。 我看到雕着萬佛的石壁的壁基上,有舞伎和樂伎的雕像。 她們在翩翩起舞。 她們在彈着箏、琵琶和箜篌。 在這萬佛所居的佛國中,主像為阿彌陀佛,它結跏趺坐于雕刻着蓮花的須彌座上;脅侍二弟子、二菩薩俱立於蓮花之上。 阿彌陀佛的背上,又有幾十朵石雕的蓮花,每一朵蓮花之上,坐一供養菩薩。 在這個佛國中,世俗的花和音樂被尊崇,為我入窟之前所始料不及的。 珍珠泉 在龍門西山北部,近潛溪寺之岩間,有珍珠泉之勝。 這是一座古池,池有欄。 池中有水草,有沙,俱明亮、潔淨。 泉水若一串一串的泡沫,自池中的沙間升上來。 這裡,不知怎的,使我想起池下有一個明淨的、清涼的天地,泉水自地下的石間流過,又升上來。 這當然是一種幻想。 我坐在池畔看水。 幻想或聯想又活躍起來。 我想道,這升起的泉水的泡沫,如明珠,如茉莉的花瓣;如有僧在數着佛珠。 我想,或者由於龍門為石雕的佛土,所以才有後面的這個聯想。 姑記之,以志心中活動的情況之一斑。 訪白居易墓 史稱,白居易居洛陽十八年,常往來于香山寺和洛陽之間。 我是先到香山寺而後往訪白居易墓的。 香山寺在龍門之東山,寺甚寬敞。 從寺門出,約行五、六華里,有一山徑直通詩人之墓。 第1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