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 沖,繁,疲,難。 隷常鎮通海道。 順治初,因明制,縣五。 雍正二年,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常賦重事繁,疏請太倉等十三州縣各析為二,析武進置陽湖,無錫置金匱,宜興置荊溪。 東南距省治二百八十里。 廣一百六十里,袤一百八十里。 北極高三十一度五十二分。 京師偏東三度二十四分。 領縣八。 武進 沖,繁,疲,難。 倚。 府西偏。 西北:黃山、固山。 毗陵江西北自丹陽入,東南至桃花港入江陰。 運河循城流,逕奔牛鎮入丹陽。 滆湖北受運河,西受壇、溧、洮湖諸水,匯為湖,又西溢為大圩蕩,南與湖塘河會,入宜興。 鎮三:奔牛、青城、阜通。 西埠、孟河、魏村有汛。 一驛:毗陵。 奔牛、孟河巡司二。 有鐵路。 陽湖 繁,難。 倚。 府東偏。 雍正二年置。 以縣東陽湖名。 東:芳茂山。 東北:舜山。 南:太湖,有馬跡山,舊置寨,有汛。 運河自無錫逕丁堰、戚墅堰,北商河水合舜河水東西分流入之。 戚墅港合宋建湖,至白蕩歧為三,一東入無錫達閭江,一黃堰河達百跡,一薛堰河達下埠,併入太湖。 其武進支津曰宜荊漕河,一曰西蠡河,西南流,會滆湖水,並湖行入宜興。 一鎮:橫林。 馬跡巡司一。 有鐵路。 無錫 沖,繁。 府東南九十里。 北:九龍山。 西:舜山、錫山。 其東惠山,有泉。 太湖,西南。 又東溢為五里湖,南出為長廣溪,西逕吳塘門,仍入太湖。 運河東南自長洲入,夾城流,東納漕河,即白塘圩,支津出江陰,首受大江,北流,逕高橋,與之合。 鎮一:潘葑。 一驛:錫山。 清寧有汛。 高橋巡司一。 有鐵路。 金匱 繁,難。 府東九十里。 雍正二年置。 以城內金匱山名。 東北有鬥山、膠山。 北:橫山。 南:夾山、前山。 運河東南自長洲入,常昭漕河首受太湖,東緣長洲界,左與無錫分岸,環城入之。 又分流,南北入常熟、江陰。 又自東亭屈而西為百瀆港,東流會於鵝真蕩,與長洲錯。 一鎮:望亭。 黃埠墩有汛。 巡司一。 有鐵路。 江陰 繁,疲,難。 府東七十里。 江蘇學政駐,光緒三十一年裁。 北:君山。 東北:綺山、定山、黃山。 東:馬鞍山。 隔江與天生港對,有砲台。 北:大江西自武進入,漕河首受江水,逕四河口入無錫。 應天河分漕河水,屈曲流,逕華墅東南,為南長河。 橫河,城東至泗港北入江。 有青草、壽星諸沙。 鎮三:楊舍、夏港、申浦。 沙洲、楊舍有汛。 顧山巡司一。 宜興 疲,難。 府南一百二十里。 西北:有 山、東北:羊山、金鵝、羅科山。 西:大坯山。 北:滆湖,與武進、陽湖錯,受長蕩湖水。 其支津湖塘河自武進入,歧為二,至吳瀆口入於太湖。 縣東有東氿、西氿,金壇、溧陽諸水會之。 漕河北與二氿合,匯為羊山諸蕩。 又東北為橫蕩,逕百瀆港入太湖。 一鎮:楊港。 和橋有汛,縣丞駐。 鍾溪、下邾巡司二。 荊溪 疲,難。 府南百二十一里。 雍正二年置。 南:荊溪,縣以此名。 南:白雲、茗嶺、君山、啄木嶺。 西:芙蓉山、國山。 三國吳天璽元年封禪為中嶽,有摩崖,右群峰相繆不一名。 東:銅官山。 西南:章山。 東南:茶山、蘭山。 瀕太湖東西二氿,與宜興錯。 楊港河、文定港水分流入之。 其南沙河自溧陽戴步流並瀦焉。 東南:蜀山河,合川步水,東歧為施塘,並注之。 又東至大浦口,其南蓮花蕩自湖汊匯諸山水,至烏溪口,併入太湖。 徐舍有汛。 湖汊、張渚巡司二。 靖江 難。 府東一百五十里。 東北:孤山。 南濱大江,西自泰興入,東:張黃港。 右與江陰分岸,又東逕縣南入如皋。 港口八。 迤東歧為界河,折南至張黃港復合。 港南紫氣河,漩洑深洪,海舶入江處。 界河自港北環縣流,西達界港入於江。 西有團河。 鎮三:陳阜、生祠、新豐市。 新港巡司一。 鎮江府: 最要,沖,繁,疲,難。 常鎮通海道治所。 長江水師提督、京口副都統駐。 順治初設鎮海將軍,乾隆二十八年裁。 順治初,因明制,縣三。 雍正八年,以江寧府之溧陽來屬。 光緒三十年,又設太平,隷府。 東南距省治三百七十里。 廣二百十里,袤一百三十六里。 北極高三十二度十二分。 京師偏東二度五十七分。 領一,縣四。 太平 簡。 府東七十里。 光緒三十年置,設撫民同知,治太平洲,江中。 丹徒 沖,繁,疲,難。 倚。 西北:金山,臨江,有中泠泉。 北:北固山。 焦山,江中,南北與象山、連城洲對,又東圌山、五峰山,隔江與高橋對,皆設砲台。 大江,城北逕孩溪,復南繞圌山,分支為大小夾江,有寶晉、天福、補沙諸洲。 運河南自丹陽入,逕雩山西、洪山東,折西環城北流,所謂南運河。 糧艘渡江入伊婁河,至邗溝,為北運河,併入於江。 橫越徬有徬官。 西:高資河,東西與新開河合。 河為乾隆四十五年巡撫吳壇濬,出排灣西經高資入句容。 商埠,縣北二里,外國互市租界,鹹豐十年英法條約長江三口之一。 有新關,常鎮道監督。 鎮五:丹徒、高資、諫壁、大港、新豐。 硃家圩有汛。 二驛:京口、炭渚。 京口有驛丞,裁。 高資、安港、丹徒巡司三。 有鐵路。 丹陽 繁,疲,難。 府東南七十里。 東北有九齡山。 大江北自丹徒播為夾江,逕姚家橋入,東與江合。 運河東南逕七里橋,漕河會之。 又西南播為香草河。 簡瀆河環城流,入於江。 包港東北導運河水與夾江合。 北有練湖。 鎮二:呂城、延陵。 一驛:雲陽。 呂城、包港巡司二。 有鐵路。 金壇 疲,難。 府南一百六十里。 西:茅山,一曰三茅峰。 南:長蕩湖,與溧陽錯,古洮湖也。 漕河環城為濠,南會於白龍蕩,又南受湖水入溧陽。 薛步水出薛步鎮,東流分為二,一入漕河,一南與漕河遇,入於湖。 東有錢資蕩。 湖溪巡司一,裁。 溧陽 繁,疲。 府南二百四十里。 雍正八年來隷。 西:曹姥山、鐵冶山一曰鐵峴。 北:涪山,峙洮湖中,湖與金壇錯。 三塔蕩西南溢為昇平蕩。 前馬蕩水出溧水廬山,合高淳諸水,東逕為蕩入中河,東南流與漕河合,古中江也。 五代楊行密築五堰,江自是不復東,禹跡中湮矣。 鎮三:舉善、甓橋、廣道。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安徽 安徽:禹貢揚及徐、豫三州之域。 明屬南京。 清順治二年,改江南省,置鳳陽巡撫及安廬池太巡撫,兼理操江軍務,並統於淮陽總督。 六年,俱罷。 十八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以左布政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揚州九府,暨徐、滁、和、廣德四直隷州,駐江寧。 康熙元年,始分建安徽為省治,復置巡撫,駐安慶。 三年,江南分一按察使來治。 五年,割揚州、淮安、徐州還隷江寧右布政。 六年,改左布政為安徽布政使司。 雍正元年,以兩江總督統治安徽、江蘇、江西三省。 二年,升鳳陽府屬之潁、亳、泗三州,廬州府屬之六安州,為直隷州。 十三年,潁州升府,亳州復降屬潁。 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亦自江寧來駐。 東至江蘇溧水;西至湖北麻城;南至江西彭澤、浙江遂安;北至河南鹿邑。 廣七百三十五里,袤六百六十六里。 宣統三年,編戶三百一十四萬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一千六百二十二萬九百五十二。 領府八,直隷州五,屬州四,縣五十一。 其名山:霍、皖、黃、九華、陵陽、敬亭。 其大川:大江、皖、涇、樅陽、巢湖、淮、潁、渦、滁、澮、西肥、北肥、洪澤湖。 航路:東達江蘇,西達江西、湖北。 驛路:自安慶北逾北峽關渡淮達江蘇徐州;自江心驛東南出清流關達江浦;自桐城西南達湖北黃梅。 鐵路擬設蕪寧路。 電線。 第2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