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聽畢,便朝蕭朝貴說道:「蕭兄既是廣西人,貴省的情形,自然比較我等熟悉,我們此去傳教,有你引路,方便得多了。 」 蕭朝貴聽了,連連的謙遜道:「小弟怎敢稱得熟悉,不過生長鄉邦,比較的朋友略略多些罷了。 」 洪秀全便將他那宣嬌胞妹喚出,命她見過蕭朝貴,方對蕭朝貴說道:「舍妹生下地來,便喜學武,所以至今並未纏足。 我們既要同路去到貴省。 因此喚出叩見蕭兄,以後還望蕭兄當她一個小妹子看待,隨時指教。 」 洪宣嬌不等她的老兄說完,便對蕭朝貴大大方方的說道:「家兄等人,和朝貴哥哥所幹之事,妹子本極贊成。 不過此等大事,必須大家齊心,這就叫做眾擎易舉。 將來朝貴哥哥若有所命,妹子雖是赴湯蹈火,決不推託半字。 」 蕭朝貴一待洪宣嬌說畢,連連笑著答道:「宣嬌妹子乃是女中豪傑,愚兄一聽說話便知。 愚兄也喜舞拳弄棍,往後還得妹子賜教。 」 洪宣嬌因見蕭朝貴言語玲瓏,面目俊俏,和她不相上下,從此相待,勝過同胞。 洪秀全瞧見他的妹子和蕭朝貴頗覺投機,倒也高興。 即于次日,便與馮雲山、洪仁發、洪仁達、蕭朝貴以及他的妹子,一共六人,急向廣西進發。 走在半路,蕭朝貴主張一齊先到桂平,住在他家。 大家便也答應了。 原來蕭朝貴的父親,叫做蕭偉臣,原籍廣西武宣。 所有一些家產,可惜都被朝貴結交朋友,用得乾乾淨淨。 朝貴一等父親去世,就將妻子卓氏,妹子蕭三娘,帶到桂平,投靠往日所交的朋友,索性就在桂平住下。 後來他的朋友漸漸走散,他也只好再到廣東別尋朋友。 到了廣州正遇鴉片案子發生,林制臺被拿進京。 他見滿洲皇帝如此薄待忠臣,於是更加引起他的革命思潮。 嗣又聽人說起,前督幕友錢江,是位奇人,因此前去探監;竟由錢江將他介紹于馮洪等人。 此次同了洪氏一行人等,回到桂平,所以主張大家住在他的家中,以便朝夕相見,商量大事。 不料一到他的門口,只見雙門緊閉,他的妻子、妹子,一齊不知去向,連忙去問鄰居,方始知道卓氏姑嫂兩個,因為沒有澆裹,一同暫回武宣原籍去了。 他既知道卓氏姑嫂兩個的去向,把心放下,就把鐵鎖扭去,邀請大家入內。 大家休歇一天,馮雲山主張去另租所房屋,好作教堂。 朝貴慌忙阻止道:「這又何必,此屋本是租的,內人、舍妹等等,又不在此,儘可改作教堂之用。 」 洪秀全聽了,喜不自勝。 洪宣嬌也極樂意。 等得已把房屋改為教堂樣式,洪秀全便逐日的傳起教來。 宣嬌無所事事,只去和朝貴兩個談談武藝,比比刀槍。 有一天,朝貴又和宣嬌兩個在那園中比劍,二人比得難解難分之際,朝貴偶一不慎,竟將宣嬌的膝蓋砍上一劍。 宣嬌一時禁不起痛楚,頓時喊出一聲哎唷起來。 朝貴嚇得慌忙丟去手上之劍伏在地上,先用手柔,繼用口吮。 及至惡血吮出,宣嬌方才止痛,一面也把短劍丟至一邊,一面便教朝貴扶她去到一塊大石之上,並排坐下。 陡將她的一張粉頰一紅,望了一望朝貴,忽又低下頭去,以手拈她的衣角,半響無語。 朝貴一見宣嬌這般狀態,不免把他的心絃震盪起來。 於是低了聲音,問著宣嬌道:「我的好妹子,愚兄和你兩個,本已情勝同胞。 方纔的一個失手,原是無心,妹子難道竟因此事怪著愚兄不成么?」 宣嬌見問,方始慢慢的抬起頭來,重又瞟上朝貴一眼,疾又縮回視線,仍去弄著她的衣角低聲答道:「妹子嘗觀古代小說,每見一位千金小姐,因她肉體,無意之中,偶被一位公子看見了去,她就終身不字,後來乃成姻緣。 今天妹子膝蓋,已被哥哥吮了半天,當時妹子因為痛得厲害,不及拒絕,此時想想,甚覺赧然。 妹子尚未字人,家兄也極友愛,妹子就將終身付託哥哥,也無不可。 無奈哥哥已娶嫂嫂,我家世代書香,又無去作人家妾媵之理,所以自在怨恨,倒非一定怪著哥哥。 」 朝貴一直聽到此地,偷著瞧瞧宣嬌的臉蛋,此時益覺嫵媚,益覺標緻,不待宣嬌停下話頭,他就陪了笑臉說道:「妹子方才一番話說,既能顧著府上的門風,又能如此憐愛愚兄。 愚兄至此,真正的要誦那個恨不相逢未嫁時的詩句了。 不過依我說來,天地生情,情為無上聖品,無論父母師友,不能干涉;無論法律刑具,不能禁止。 妹子如果如果……」朝貴一邊說上幾個如果,忽也紅了臉的,不敢往下再說。 宣嬌本愛朝貴,此刻又已動情在先,如何再禁得起這位蕭郎這般情景,這般撩撥,當下宣嬌明明知道朝貴要她略有表示,方敢有所舉動。 她的心裡雖已千允萬允,不過一時不便貿然啟口,只好又呆呆地一聲不響的呆了半天,陡的側過身去,將她雙手掩了面龐;就以頭角靠在朝貴的肩胛之上,無緣無故悽悽楚楚的低聲哭了起來。 朝貴一見時機已熟,不能稍縱即逝,連忙把他這位多情多義勝過同胞的妹子,忙不迭的擁在懷內,即在那塊石上,當作雲雨陽臺,等得事畢,宣嬌緊握朝貴的雙手設誓道:「哥哥在世一日,妹子一日不再嫁人。 」 朝貴笑上一笑道:「愚兄再也不讓你去嫁人。 」 宣嬌既已失身,從此對於朝貴,尤其親昵。 洪秀全有時瞧見,因為他的教旨,乃是平等二字,只得假作不見。 第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大清三傑》
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