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元年,上書,請嚴備西北諸邊,及早建東宮。 帝褒答之。 六年三月召至京,賜金帛遣還。 思州宣慰使田琛與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構兵 ,詔成以兵五萬壓其境,琛等就擒。 於是分思州、思南地,更置州縣,遂設貴州布政司。 其年八月,台羅苗普亮等作亂,詔成帥二都司三衛兵討平之。 成性忠謹,涉獵書史。 始居北平,多效謀畫,然終不肯將兵,賜兵器亦不受。 再鎮貴州 ,屢平播州、都勻諸叛蠻,威鎮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 其被召至京也,命輔太子監國。 成頓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賢,輔導之事非愚臣所及,請歸備蠻。 」時群小謀奪嫡,太子不自安。 成入辭文華殿,因曰:「殿下但當竭誠孝敬,孳孳恤民。 萬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 」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 贈夏國公,謚武毅。 八子。 長統,普定衛指揮,以成降燕被誅。 統子興祖嗣侯。 仁宗即位,廣西蠻叛。 詔興祖為總兵官討之。 先後討平潯州、平樂、思恩、宜山諸苗,降附甚眾。 宣德中,交阯黎利復叛,陷隘留關,圍邱溫。 時興祖在南寧,坐擁兵不援,征下錦衣衛獄。 踰年得釋。 正統末,從北征,自土木脫歸,論死。 也先逼都城,復冠帶,充副總兵,禦敵于城外。 授都督同知,守備紫荊關。 景泰三年,坐受賄,復下獄,尋釋。 以立東宮恩,予伯爵。 天順初,復侯,守備南京。 卒。 孫淳嗣。 卒,無子。 從弟溥嗣,掌五軍右掖。 弘治二年,拜平蠻將軍,鎮湖廣。 始至,捕斬苗中首惡。 五年十月,貴州都勻苗乜富架作亂,自稱都順王,梗滇、蜀道。 詔溥充總兵官,帥兵八萬討之。 分五路刻期併進,誅富架父子,斬首萬計。 加太子太保,增祿二百石。 召入提督團營,掌前軍都督府事。 十六年,卒。 謚襄恪。 溥清慎守法,卒之日,囊無餘資,英國公張懋出布帛以斂。 子仕隆嗣,管神機營左哨,得士心。 正德初,出為漕運總兵,數請恤軍卒。 鎮淮安十餘年,以清白聞。 武宗南巡,江彬橫甚,折辱諸大吏,惟仕隆不為屈。 嘉靖初,移鎮湖廣。 尋召還,論奉迎防守功。 加太子太傅,掌中軍都督府事。 錦衣千戶王邦奇者,怨大學士楊廷和、兵部尚書彭澤,上疏言:「哈密失策,事由兩人。 」帝怒,逮系廷和諸子婿。 給事中楊言疏救,忤旨。 事下五府九卿科道議,仕隆言:「廷和功在社稷。 邦奇小人,假邊事惑聖聽,傷國體。 」有詔切責,移病解營務。 卒。 贈太傅,謚榮靖。 子寰嗣,守備南京。 奉詔讞獄,多所平反。 十七年為漕運總兵官。 明年,獻皇后梓宮赴承天,漕舟以避梓宮後期者三千。 而江南北多災傷,寰請被災地停漕一年,令改折色,軍民交便。 又條上漕政七事,並施行。 諸為漕蠹者病之,遂布蜚語,為給事中王交所劾。 已,按驗不實,再鎮淮安。 會安南事起,移鎮兩廣。 莫宏瀷者,安南都統使莫福海子也。 福海死,宏瀷幼。 其權臣阮敬與族人莫正中構兵,國內亂,正中逃入欽州。 時有議乘釁取安南者,寰與提督侍郎周延決策,請于朝,令宏瀷襲都統使,安南遂定。 三十年事也。 尋以兵討平桂林、平樂叛瑤。 覆命鎮淮,有禦倭功。 入總京營,加太子太保。 復出督漕。 召還。 請老。 隆慶五年,特起授京營總督。 尋乞休。 神宗嗣位,起掌左府。 久之,致仕。 加少保。 萬曆九年卒。 贈太傅,謚榮僖。 自溥至寰三世,皆寬和廉靖,內行飭謹,曉文藝。 仕隆、寰兩世督漕,皆勤於職。 三傳至孫肇跡,京師陷,死於賊。 贊曰:東昌、小河之戰,盛庸、平安屢挫燕師,斬其驍將,厥功甚壯。 及至兵敗被執,不克引義自裁,隱忍偷生,視鐵鉉、暴昭輩,能無愧乎?何福、顧成皆太祖時宿將,著功邊徼。 而一遇燕兵,或引卻南奔,或身遭俘馘。 成祖棄瑕錄舊,均列茅土,亦云幸矣。 福固不以功名終,而成之延及苗裔,榮不勝辱,亦奚足取哉。 列傳第三十三 姚廣孝 張玉(子輗軏 從子信) 硃能 邱福(李遠 王忠 王聰 火真)譚淵 王真 陳亨 (子懋 徐理 房寬 劉才) 姚廣孝,長洲人,本醫家子。 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 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 嘗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道衍大喜。 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 不受官,賜僧服還。 經北固山,賦詩懷古。 其儕宗泐曰:「此豈釋子語耶?」道衍笑不答。 高皇后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 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 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 至北平,住持慶壽寺。 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 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 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 於是成祖意益決。 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 燕邸,故元宮也,深邃。 道衍練兵後苑中。 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 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上變。 詔逮府中官屬。 都指揮張信輸誠于成祖,成祖遂決策起兵。 適大風雨至,檐瓦墮地,成祖色變。 道衍曰:「祥也。 飛龍在天,從以風雨。 瓦墮,將易黃也。 」兵起,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號其眾曰「靖難之師。 」道衍輔世子居守。 其年十月,成祖襲大寧,李景隆乘間圍北平。 道衍守禦甚固,擊卻攻者。 夜縋壯士擊傷南兵。 援師至,內外合擊,斬首無算。 景隆、平安等先後敗遁。 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 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 」乃還。 復攻東昌,戰敗,亡大將張玉,復還。 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 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語成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 京師單弱,勢必舉。 」從之。 遂連敗諸將於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 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 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 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永樂二年四月,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 復其姓,賜名廣孝,贈祖父如其官。 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 命蓄髮,不肯。 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 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 。 出振蘇、湖。 至長洲,以所賜金帛散宗族鄉人。 重修《太祖實錄》,廣孝為監修。 又與解縉等纂修《永樂大典》。 書成,帝褒美之。 帝往來兩都、出塞北征,廣孝皆留輔太子于南京。 五年四月,皇長孫出閣就學,廣孝侍說書。 十六年三月,入觀,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 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睡壺。 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願赦之。 」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 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 帝乃以他事禁溥洽。 而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 溥洽坐系十餘年。 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 廣孝頓首謝。 尋卒。 帝震悼,輟視朝二日,命有司治喪,以僧禮葬。 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 賜葬房山縣東北。 帝親制神道碑誌其功。 官其養子繼尚寶少卿。 第1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下》
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