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嘉靖二年,應天及滁州大饑。三年,湖廣、河南、大名、臨清饑。南畿諸郡大饑,父子相食,道殣相望,臭彌千里。四年,河間、瀋陽、大同三衛饑。五年,順天、保定、河間三府大饑。六年,遼東大饑。八年,真定、廬、鳳、淮、揚五府,徐、滁、和三州及山東、河南、湖廣、山西、陝西、四川饑,襄陽尤甚。九年,畿內、河南、湖廣、山東、山西大饑。十二年,北畿、山東饑。十五年,湖廣大饑。十七年,北畿饑。河南、鄖陽、襄陽三府饑。二十年,保定、遼東饑。二十一年,順天、永平饑。二十四年,又饑。南畿亦饑。二十五年,順天饑,江西亦饑。二十七年,鞏昌、漢中大饑。三十一年,宣、大二鎮大饑,人相食。三十二年,南畿、廬、鳳、淮、揚、山東、河南、陝西並饑。三十三年,順天及榆林饑。三十六年,遼東大饑,人相食。三十九年,順天、永平饑。四十年,兩畿、山西饑。四十三年,北畿、山東大饑。四十四年,順天饑。四十五年,淮、徐饑。
隆慶元年,蘇、松二府大饑。二年,湖廣饑。
萬曆元年,淮、鳳二府饑,民多為盜。十年,延安、慶陽、平涼、臨洮、鞏昌大饑。十三年,湖廣饑。十五年七月,黃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諸縣,有以石為糧者。十六年,河南饑,民相食。蘇、松、湖三府饑。二十二年,河南大饑,給事中楊明繪《饑民圖》以進,巡按陳登雲進饑民所食雁糞,帝覽之動容。二十八年,山東及河間饑。二十九年,兩畿饑。阜平縣饑,有食其稚子者。蘇州饑,民毆殺稅使七人。三十七年,山西饑。四十年,南畿洊饑,鳳陽尤甚。四十三年,浙江饑。四十四年,山東饑甚,人相食。河南及淮、徐亦饑。四十五年,北畿民食草木,逃就食者,相望于道。山東屬邑多饑。四十六年,陝西饑。四十八年,湖廣大饑。
崇禎元年,陝西饑,延、鞏民相聚為盜。二年,山西、陝西饑。五年,淮、揚諸府饑,流殍載道。六年,陝西、山西大饑。淮、揚洊饑,有夫妻雉經于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于官署。七年,京師饑,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饑,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饑,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饑。十年,浙江大饑,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十二年,兩畿、山東、山西、陝西、江西饑。河南大饑,人相食,盧氏、嵩、伊陽三縣尤甚。十三年,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饑。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胔以食。十四年,南畿饑。金壇民于延慶寺近山見人云,此地深入尺餘,其土可食。如言取之,淘磨為粉粥而食,取者日眾。又長山十里亦出土,堪食,其色青白類茯苓。又石子澗土黃赤,狀如豬肝,俗呼「觀音粉」,食之多腹痛隕墜,卒枕藉以死。是歲,畿南、山東洊饑。德州鬥米千錢,父子相食,行人斷絶。大盜滋矣。
▲黃眚黃祥
正統十一年二月辛酉,有異氣現華蓋殿金頂及奉天殿鴟吻之上。成化九年四月乙亥,兩京雨土。十三年四月戊戌,陝西、甘肅冰厚五尺,間以雜沙,有青紅黃黑四色。弘治十年三月己酉,雨土。十一年四月辛巳,雨土。十七年二月甲辰,鄖陽、均州雨沙。嘉靖元年正月丁卯,雨黃沙。十三年二月己未,雨微土。二十一年,象山雨黃霧,行人口耳皆塞。隆慶元年三月甲寅,南鄭雨土。萬曆二十五年二月癸亥,湖州雨黃沙。四十六年三月庚午,暮刻,雨土,濛濛如霧如霰,入夜不止。四十七年二月甲戌,從未至酉,塵沙漲天,其色赤黃。四十八年,山東省城及泰安、肥城皆雨土。崇禎十二年二月壬申,浚縣有黑黃雲起,旋分為二。頃之四塞。狂風大作,黃埃漲天,間以青白氣。五步之外,不辨人蹤,至昏始定。十四年正月壬寅,黃埃漲天。
志第七 歷一
後世法勝於古,而屢改益密者,惟歷為最著。《唐志》謂天為動物,久則差忒,不得不屢變其法以求之。此說似矣 ,而不然也。《易》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蓋天行至健,確然有常,本無古今之異。其歲差盈縮遲疾諸行,古無今有者,因其數甚微,積久始著。古人不覺,而後人知之,而非天行之忒也。使天果久動而差忒,則必差參凌替而無典耍,安從修改而使之益密哉?觀傳志所書,歲失其次、日度失行之事,不見於近代,亦可見矣。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持尋尺之儀表,仰測穹蒼,安能洞悉無遺。惟合古今人心思,踵事增修,庶幾符合。故不能為一成不易之法也。
黃帝迄秦,歷凡六改。漢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惟明之《大統歷》 ,實即元之《授時》,承用二百七十餘年,未嘗改憲。成化以後,交食往往不驗,議改歷者紛紛。如俞正己、冷守中不知妄作者無論已,而華湘、周濂、李之藻、刑雲路之倫頗有所見。鄭世子載堉撰《律歷融通》,進《聖壽萬年曆》,其說本之南部御史何瑭,深得《授時》之意,而能補其不逮。台官泥於舊聞,當事憚於改作,並格而不行。崇禎中,議用西洋新法,命閣臣徐光啟、光祿卿李天經先後董其事,成《曆書》一百三十餘卷,多發古人所未發。時布衣魏文魁上疏排之,詔立兩愕扒驗。累年校測,新法獨密,然亦未及頒行。由是觀之,歷固未有行之久而差者,烏可不隨時修改,以求合天哉。
今采扣家論說,有裨於曆法者,著於篇端。而《大統歷》則述立法之原,以補《元志》之未備。《回回曆》始終隷於欽天監,與《大統》參用 ,亦附錄焉。
▲曆法沿革
吳元年十一月乙未冬至,太史院使劉基率其屬高翼上戊申《大統歷》。太祖諭曰:「古者季冬頒歷,太遲。今於冬至,亦未善。宜以十月朔,著為令。」洪武元年改院為司天監,又置回回司天監。詔徵元太史院使張佑、回回司天太監黑的兒等共十四人,尋召回回司天台官鄭阿里等十一有至京,議曆法。三年改監為欽天,設四科:曰天文,曰漏刻,曰《大統歷》,曰《回回曆》。以監令、少監統之。歲造《大統民歷》、《禦覽月令歷》、《七政躔度歷》、《六壬遁甲歷》、《四季天象占驗歷》、《禦覽天象錄》,各以時上。其日月交食分秒時刻、起複方位,先期以聞。十年三月,帝與群臣論天與七政之行,皆以蔡氏旋之說對。帝曰:「朕自起以來,仰觀乾象,天左旋,七政右旋,歷家之論,確然不易。爾等猶守蔡氏之說,豈所謂格物致知學乎?」十五年九月,詔翰林李翀、吳伯宗譯《回回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