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元史 下 - 380 / 405
歷史類 / 宋濂 / 本書目錄
  

元史 下

第380頁 / 共405頁。

 大小:

 第380頁

朗讀:

其徒張留孫者,字師漢,信州貴溪人。少時入龍虎山為道士,有道人相之曰:「神仙宰相也。」至元十三年,從天師張宗演入朝,世祖與語,稱旨,遂留侍闕下。世祖嘗親祠幄殿,皇太子侍。忽風雨暴至,眾駭懼,留孫禱之立止。又嘗次日月山,昭睿順聖皇后得疾危甚,亟召留孫請禱。既而後夢有硃衣長髯,從甲士,導硃輦白獸行草間者。覺而異之,以問留孫,對曰:「甲士導輦獸者,臣所佩法籙中將吏也;硃衣長髯者,漢祖天師也;行草間者,春時也。殿下之疾,其及春而瘳乎!」後命取所事畫像以進,視之果夢中所見者。帝后大悅,即命留孫為天師,留孫固辭不敢當,乃號之上卿,命尚方鑄寶劍以賜,建崇真宮于兩京,俾留孫居之,專掌祠事。十五年,授玄教宗師,錫銀印。又特任其父信州路治中,尋復升江東道同知宣慰司事。是時天下大定,世祖思與民休息,留孫待詔尚方,因論黃老治道貴清淨、聖人在宥天下之旨,深契主衷。及將以完澤為相,命留孫筮之,得《同人》之《豫》,留孫進曰:「‘《同人》,柔得位而應乎乾’,君臣之合也;‘《豫》,利建侯’,命相之事也。何吉如之,願陛下勿疑。」及拜完澤,天下果以為得賢相。大德中,加號玄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且追封其三代皆魏國公,官階品俱第一。武宗立,召見,賜坐,升大真人,知集賢院,位大學士上。尋又加特進。進講老子推明謙讓之道。及仁宗即位,猶恆誦其言,且諭近臣曰:「累朝舊德,僅餘張上卿爾。」進開府儀同三司,加號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刻玉為玄教大宗師印以賜。至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四。天歷元年,追贈道祖神德真君。其徒吳全節嗣。

全節字成季,饒州安仁人。年十三學道于龍虎山。至元二十四年至京師,從留孫見世祖。三十一年,成宗至自朔方,召見,賜古雕玉蟠螭環一,敕每歲侍從行幸,所司給廬帳、車馬、衣服、廩餼,著為令。大德十一年,授玄教嗣師,錫銀印,視二品。至大元年,賜七寶金冠、織金文之服。三年,贈其祖昭文館大學士,封其父司徒、饒國公,母饒國太夫人,名其所居之鄉曰榮祿,裡曰具慶。至治元年,留孫卒。二年,制授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崇文弘道玄德真人、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玉印一、銀印二並授之。全節嘗代祀岳瀆還,成宗問曰:「卿所過郡縣,有善治民者乎?」對曰:「臣過洛陽,太守盧摯平易無為,而民以安靖。」成宗曰:「吾憶其人。」即日召拜集賢學士。成宗崩,仁宗至自懷孟,有狂士以危言訐翰林學士閻復者,事叵測。全節力為言于李孟,孟以聞,仁宗意解,復告老而去。當時以為朝廷得敬大臣體,而不以口語傷賢者,全節蓋有力焉。全節雅好結士大夫,無所不傾其交,長者尤見親而敬,推轂善類,唯恐不盡其力。至于振窮周急,又未嘗以恩怨異其心,當時以為頗有俠氣雲。全節卒,年八十有二,其徒夏文泳嗣。


  

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劉德仁之所立也。其教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於人、不苟侈於己者也。五傳而至酈希成,居燕城天寶宮,見知憲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授希成太玄真人,領教事,內出冠服以賜;仍給紫衣三十襲,賜其從者。至元五年,世祖命其徒孫德福統轄諸路真大道,錫銅章。二十年,改賜銀印二。又三傳而至張清志,其教益盛,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玄應真人。清志事親孝,尤耐辛苦,制行堅峻。東海珠、牢山舊多虎,清志往結茅居之,虎皆避徙,然頗為人害。清志曰:「是吾奪其所也!」遂去之。後居臨汾,地大震,城郭邑屋摧壓,死者不可勝計,獨清志所居裂為二,無少損焉。乃遍巡木石間,聽呻吟聲,救活者甚眾。朝廷重其名,給驛致之掌教事。清志舍傳徒步至京師,深居簡出,人或不識其面。貴人達官來見,率告病,伏臥內不起。至于道德縉紳先生,則納屣杖屨求見,不以為難。時人高其風,至畫為圖以相傳焉。

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蕭抱珍,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因名其教曰太一。四傳而至蕭輔道。世祖在潛邸聞其名,命史天澤召至和林,賜對稱旨,留居宮邸。以老,請授弟子李居壽掌其教事。至元十一年,建太一宮于兩京,命居壽居之,領祠事,且禋祀六丁,以繼太保劉秉忠之術。十三年,賜太一掌教宗師印。十六年十月辛丑,月直元辰,敕居壽祠醮,奏赤章于天,凡五晝夜。事畢,居壽請間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參預國政。」且又因典瑞董文忠以為言,世祖喜曰:「行將及之。」其後詔太子參決朝政,庶事皆先啟後聞者,蓋居壽為之先也。



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

列傳第九十 方技(工藝附)

自昔帝王勃興,雖星曆醫卜方術異能之士,莫不過絶於人,類非後來所及,蓋天運也。元有中土故名。,巨公異人,身兼數器者,皆應期而出,相與立法創製,開物成務,以輔成大業,亦云盛哉。若道流釋子,所挾多方,事適逢時,既皆別為之傳。其他以術數言事輒驗,及以醫著效,被光寵者甚眾。舊史多闕弗錄,今取其事蹟可見者,為《方技篇》。而以工藝貴顯,亦附見焉。


  

田忠良,字正卿,其先平陽趙城人,金亡,徙中山。忠良好學,通儒家、雜家言。嘗識太保劉秉忠於微時。秉忠薦于世祖,遣使召至,帝視其狀貌步趨,顧謂侍臣曰:「是雖以陰陽家進,必將為國用。」俄指西序第二人謂忠良曰:「彼手中握何物?」忠良對曰:「鷄卵也。」果然。帝喜,又曰:「朕有事縈心,汝試占之。」對曰:「以臣術推之,當是一名僧病耳。“帝曰:“然,國師也。」遂遣左侍儀奉禦也先乃送忠良司天台,給筆札,令秉忠試星曆、遁甲諸書。秉忠奏曰:「所試皆通,司天諸生鮮有及者。」詔官之司天。帝曰:「朕用兵江南,困于襄樊,累年不決,奈何?」忠良對曰:「在酉年矣。」

至元十一年,阿里海牙奏請率十萬眾渡江,朝議難之,帝密問曰:「汝試筮之,濟否?」忠良對曰:「濟。」帝獵于柳林,禦幄殿,侍臣甚眾,顧忠良曰:「今拜一大將取江南,朕心已定,果何人耶?」忠良環視左右,目一人,對曰:「是偉丈夫,可屬大事。」帝笑曰:「此伯顏也,為西王旭烈兀使,朕以其才留用之,汝識朕心。」賜鈔五百貫、衣一襲。七月十五日夜,白氣貫三台,帝問何祥,忠良對曰:「三公其死乎!」未幾,太保劉秉忠卒。八月,帝出獵,駐輦召忠良曰:「朕有所遺,汝知何物,還可復得否?」對曰:「其數珠乎?明日,二十里外人當有得而來獻者。」已而果然。帝喜,賜以貂裘。十月,有旨問忠良:「南征將士能渡江否?勞師費財,朕甚憂之。」忠良奏曰:「明年正月當奏捷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