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楊載,字仲弘,其先居建之浦城,後徙杭,因為杭人。少孤,博涉群書,為文有跌宕氣。年四十,不仕,戶部賈國英數薦于朝,以布衣召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延祐初,仁宗以科目取士,載首應詔,遂登進士第,授承務郎、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寧國路總管府推官以卒。
初,吳興趙孟頫在翰林,得載所為文,極推重之。由是載之文名,隱然動京師,凡所撰述,人多傳誦之。其文章一以氣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而于詩尤有法,嘗語學者曰:「詩當取材于漢、魏,而音節則以唐為宗。」自其詩出,一冼宋季之陋。
建康之上元有楊剛中,字志行,自幼厲志操,及為江東憲府照磨,風采凜凜,有足稱者。其為文,奇奧簡澀,動法古人,而不屑為世俗平凡語。元明善極嘆異之。仕至翰林待制而卒。有《霜月集》行于世。
其甥李桓,字晉仲,同郡人,由鄉貢進士,累遷江浙儒學副提舉。亦以文鳴江東,紆餘豐潤,學者多傳之。載與剛中同輩行,而桓則稍後雲。
劉詵,字桂翁,吉安之廬陵人。性穎悟,幼失父,知自樹立。年十二,作為科場律賦論策之文,蔚然有老成氣象,宋之遺老巨公一見即以斯文之任期之。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師道自居,教學者有法,聲譽日隆。江南行御史台屢以教官館職、遺逸薦,皆不報。詵為文,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露其踔厲風發之狀。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門。其所為詩文,曰《桂隱集》。桂隱,詵所號也。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
同郡龍仁夫,字觀復。劉岳申,字高仲。其文學皆與詵齊名,有集行世。而仁夫之文,尤奇逸流麗,所著《周易集傳》多發前儒之所未發。岳申用薦者為遼陽儒學副提舉,仁夫江浙儒學副提舉,皆不就。
韓性,字明善,紹興人。其先家安陽,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獻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膺冑,扈從南渡,家于越。性天資警敏,七歲讀書,數行俱下,日記萬言。九歲通《小戴禮》,作大義,操筆立就,文意蒼古,老生宿學,皆稱異焉。及長,博綜群籍,自經史至諸子百氏,靡不極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說,尤深造其閫域。其為文辭,博達俊偉,變化不測,自成一家言。四方學者,受業其門,戶外之履,至無所容。延祐初,詔以科舉取士,學者多以文法為請,性語之曰:「今之貢舉,悉本硃熹私議,為貢舉之文,不知硃氏之學,可乎?《四書》、《六經》,千載不傳之學,自程氏至硃氏,發明無餘藴矣,顧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場屋,直其末事,豈有他法哉!」凡經其口授指畫,不為甚高論而義理自勝,不期文之工而不能不工,以應有司之求,亦未始不合其繩尺也。士有一善,必為之延譽不已,及辨析是非,則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性出無輿馬仆禦,所過,負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廝役,咸稱之曰「韓先生、韓先生」雲。憲府嘗舉為教官,謝曰:「幸有先人之敝廬可庇風雨,薄田可具饘粥,讀書砥行,無愧古人足矣,祿仕非所願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韜晦,然未嘗忘情於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達,輒往咨訪,性從容載導,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天歷中,趙世延以性名上聞。後十年,門人李齊為南台監察御史,力舉其行義,而性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後,南台御史右丞月魯不花,嘗學于性,言性法當得謚,朝廷賜謚莊節先生。其所著有《禮記說》四卷,《詩音釋》一卷,《書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當性時,慶元有程端禮、端學兄弟者。端禮,字敬叔,幼穎悟純篤,十五歲,能記誦《六經》,曉析大義。慶元自宋季皆尊尚陸九淵氏之學,而硃熹氏學不行于慶元。端禮獨從史蒙卿游,以傳硃氏明體達用之指,學者及門甚眾。所著有《讀書工程》,國子監以頒示郡邑校官,為學者式。仕為衢州路儒學教授。卒年七十五。端學,字時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進士第,授仙居縣丞,尋改國子助教。動有師法,學者以其剛嚴方正,咸嚴憚之。遷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後以子徐貴,贈禮部尚書。所著有《春秋本義》三十捲,《三傳辨疑》二十捲,《春秋或問》十捲。
吳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人。自覊狖知學,即善記覽。工詞章,才思湧溢,發為歌詩,清麗俊逸。弱冠,因讀宋儒真德秀遺書,乃幡然有志于為己之學,刮摩淬礪,日長月益,嘗以持敬致知之說質于同郡許謙,謙復之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心志益廣,造履益深,大抵務在發揮義理,而以闢異端為先務。登至治元年進士第,授高郵縣丞,明達文法,吏不敢欺。再調寧國路錄事。會歲大旱,饑民仰食于官者三十三萬口,師道勸大家得粟三萬七千六百石,以賑饑民;又言于部使者,轉聞于朝,得粟四萬石、鈔三萬八千四百錠賑之,三十餘萬人賴以存活。遷池州建德縣尹。郡學有田七百畝,為豪民所占,郡下其事建德,俾師道究治之,即為按其圖籍,悉以歸於學。建德素少茶,而榷稅尤重,民以為病,即為極言于所司,榷稅為減。中書左丞呂思誠、侍御史孔思立列薦之,召為國子助教,尋升博士。其為教,一本硃熹之旨,而遵許衡之成法,六館諸生,人人自以為得師。丁內憂而歸,以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終於家。所著有《易詩書雜說》、《春秋胡傳附辨》、《戰國策校注》、《敬鄉錄》,及文集二十捲。
師道同郡又有王餘慶,字叔善,仕為江南行台監察御史,亦以儒學名重當世雲。
陸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穎悟,讀書過目成誦,終身不忘。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之學。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秋》中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之曰牆東先生。延祐設科,有司強之就試,凡一再中鄉舉。文圭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遣使馳幣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
文圭為人,剛明超邁,以奇氣自負。于地理考核甚詳,凡天下郡縣沿革、人物土產,悉能默記,如指諸掌。先屬纊一日,語門人曰:「以數考之,吾州二十年後必有兵變,慘于五代、建炎,吾死,當葬不食之地,勿封勿樹,使人不知吾墓,庶無暴骨之患。」其後江陰之亂,塚墓盡發,人乃服其先知。有《牆東類稿》二十捲。
文圭同裡有梁益者,字友直,其先福州人。博洽經史,而工于文辭。其教人,以變化氣質為先務,學徒不遠千里從之。自文圭既卒,浙以西稱學術醇正、為世師表者,惟益而已。益所著書,有《三山稿》、《詩緒餘》、《史傳姓氏纂》,又有《詩傳旁通》,發揮硃熹氏之學為精。年五十六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