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 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闢 ①也。如使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幾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 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 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 豆②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③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爾④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 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⑤我與?鄉(
6)為身死而 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註釋】
①闢:同「避」。②豆:古代盛羹湯的器具。③呼爾:輕勇地呼 喝。④蹴(Cu)爾:以腳踐踏。⑤得:通「德」,這裡指以我為德, 即感激的意思。⑤鄉:同「向」,向來,一向,從前。
【譯文】
孟子說:「魚是我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歡吃的;如果不能 兩樣都吃,我就捨棄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擁有的,正義也是 我想擁有的;如果不能兩樣都擁有,我就捨棄生命而堅持正義。生 命是我想擁有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擁有的,所以我不願 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使我厭惡的,所 以我不願意因為厭惡死亡而逃避某些禍患。如果讓人想擁有的沒 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只要是可以活命,什麼事情於不出來呢?如 果讓人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禍 患,什麼事情幹不出來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擁有生命, 時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禍患,卻不照此做。由此 可知,的確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擁有的東西,也的確有比死亡更使 人厭惡的東西。這種心原本不只是賢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 不過賢人能夠保持它罷了。一籃子飯,一碗湯,吃了便可以活下 去,不吃就要餓死。如果吆喝着給人吃,過路的人雖然餓着肚子 也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踩踏後再給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可是現在,萬鐘的傣祿卻有人不問合乎禮義與否就接受了。萬鐘 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奉養以及我 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嗎?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 了住宅的華麗而接受了;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 妻妾的奉養而接受了;過去寧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我 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嗎?這種 做法叫做喪失了本性。」
【讀解】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裴多菲)
「魚與熊掌」的確是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經常遇到的二難選擇。
大而言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權勢又想不做官的瀟灑自 由。
小而言之,想讀書又想打麻將;想工作又想休閒。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之所以難,難在捨不得,難在那不可得兼的東西都是「我所 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話,也就沒有什麼可難的 了。
生於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已沒有生與義,生命與愛情 與自由的不可得兼了,這是幸事。不過,面對滾滾而來的經濟洪 流,義與利的二難選擇卻恆常懸在我們的面前了——
利,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麼而取 什麼呢?
至于孟子所說「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 人不屑」,則是所謂「不吃嗟來之食」的問題。這有《禮記·檀弓 下》的一個故事可以佐證:
齊國遭到饑荒,黔敖準備了食物在路邊賑濟饑民。一個人饑 餓不堪地走過來了,黔敖連忙左手端飯,右手端湯沖那人喊道: ‘嗟!來食!”那人瞪着眼睛對黔敖說:「我正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 餓成這個樣子!」儘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堅決不吃,直 到餓死。
其窮棒子精神如此! 因為——
「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澤東《別了,司徒雷 登》)
這算不算是「捨生而取義」呢?
學問之道,求其放心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
1)其 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鷄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 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註釋】
①放:放任,失去。
【譯文】
孟子說:「仁是人的本心;義是人的大道。放棄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尋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鷄狗丟失了倒 曉得去找回來,本心失去了卻不曉得去尋求。學問之道沒有別的 什麼,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
【讀解】
現代人尋找失去的靈魂。
這是二十世紀文學、藝術、哲學所津津樂道的時髦主題之一。
卻原來,早在兩千多年前,亞聖孟子就已呼聲在前,要求我們尋找自己失去的靈魂(本心)仁愛之心、正義之道了。時過境遷,孟子的呼喚與我們今天文學、藝術、哲學的現代追求還 有沒有相通之處?他的呼聲還能不能響越百代,發聾振聵于當代 國人呢?
憂指忘心,捨本逐末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