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孟子 - 49 / 89
國學類 / 孟子 / 本書目錄
  

孟子

第49頁 / 共89頁。

 大小:

 第49頁

朗讀:

孟子說:「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 收穫。自己有所收穫,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 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 希望自己有所收穫。」

【讀解】


  

深造的目在於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穫,而不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簡 言之,自得是內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濫竽充數,招式是做 夠了的,但內功卻一點也沒有,所以,一旦過硬檢驗起來,就只 有溜之大吉。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現代學者莫不以南郭先生為恥,而其行為類似南郭先生的卻 不在少數。他們或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有 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裝點門面。其 招式花樣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於不求自得而求得之於人,生 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沒有才能,與孔子所說“不惑人之 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的精神恰恰相反。

總而言之,還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憲問》) “欲其自得之’就是為己,反之則是為人。孔、孟論學問之道, 用心良苦。你我讀書人理應深省,以免誤入歧途。



博學詳說,將以返約

【原文】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譯文】

孟子說:「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於融會貫通後返 歸到簡約去。」

【讀解】

真理原本是至簡至約的,一半是因為我們理解的需要,一半 是因為所謂「飽學之士」的炫耀門楣,使它們變得越來越複雜,越 來越深奧了。

「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這是我們時常可 以聽到的抱怨,或者說幽默。如果這抱怨發自一位勤勉的學生之 口,那老師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無地洞可鑽哩。

其實,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是要恨無地洞可鑽的。比方說, 「人是什麼?」「文化是什麼?」不說人人都明白,一說人人都糊塗。 所以,博學詳說不是為了炫耀淵博,故作深刻,而是為了深 入淺出,出博返約。

教學如此,演說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博學詳說歸於簡約。

博學評說是手段,歸於簡約才是目的。



以善養人,能服天下。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能 服大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

孟子說:「單憑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夠使人心服的;要用 善去培養教育人,才能夠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 統一天下,這是不可能的。」

【讀解】

關鍵是「養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潛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教育家,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對於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 視而身體力行。

因為,無論你有多麼好的思想,多麼好的治國平天下方略,一 言以蔽之,多麼「善」。不通過「養人」--培養教育,怎麼能夠 讓人們理解而化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呢?

就是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嗎?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捨晝夜,盈科④而後進,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⑤。苟為無本,七八月之問雨集,溝澮(6)皆 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7)過情,君子恥之。」

【註釋】

①徐子:孟子的學生徐闢。②亟:屢次。③混混:通「滾滾」, 水勢盛大的樣子。④科:坎。⑤是之取爾;「取是爾」的倒裝句, 「取這個罷了。」(6)儈(kuai):四間大溝渠。(7)聲聞:名聲,名譽。

【譯文】  

徐子說:「孔子曾多次讚歎水,說:『水啊!水啊!』他到底覺 得水有什麼可取之處呢?」

孟子說:「水從源泉裡滾滾湧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窪之 處--填滿,然後又繼續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 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這種特性啊。試想,如果  水沒有這種永不枯竭的本源,就會像那七八月問的暴雨一樣,雖  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滿大小溝渠,但也會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  聲望名譽超過了實際情形,君子就會感到羞恥。」

【讀解】

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闡發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 擬人的道德品質,強調務本求實,反對一個人的名譽聲望與自己 的實際情況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樣,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 本,不斷進取,自強不息。

其實,我們在《韓詩外傳》裡發現了孔子自己對於為什麼要 「亟稱于水」這個問題的詳細回答。

問題是由子貢提出的。子貢說:「君子看見大水總是要觀察, 這是為什麼呢?」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