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孟子 - 38 / 89
國學類 / 孟子 / 本書目錄
  

孟子

第38頁 / 共89頁。

 大小:

 第38頁

朗讀:

一個還是當受不當受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只要 是正當的,再多也可以接受;如果不正當,再少也不應該接受。這 就涉及到我們今天一些經濟案件的問題了。比如說某項技術發明 或新產品開發之類的成果收人問題,新聞媒介時有披露,其癥結 點在就在於當事人的巨額收入是「如其道」還是「非其道」。如果是 「如其道」,那再多也不應該有問題(當然要按有關規定上稅等 等),如果是「非其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裡的界限是很 清楚的。

問題倒是在於,誰來認定是「如其道」還是「非其道」呢?混 亂也正是出在這裡,往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這大概就需 要多多頒佈法規了吧。 回到孟子的說法,我們看到,他在這裡的觀點與孔子所謂 「如利思義」(《論語·憲問》或「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的觀點以及他自己「當辭則辭,當受則受」的實際做法(見《公 孫醜下》4·3)都是一致的。說到底,還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君 子愛財,取之有道」。「有道」就是「如其道」,「無道」就是「非 其道」。


  

本章牽涉的另一個方面是動機與效果的關係問題。

在這一點上,孟子同樣採取了他一貫的推謬手法,把論辯對 手推到荒唐的境地,使之不得不承認錯誤,從而證實了自己觀點 的正確性。

在我們今天看來,他們師生之間所談論的這個問題並不複雜. 學生彭更是從動機來看問題,解決問題。孟子則是從實際功績,也 就是效果方面來看問題,解決問題。有點近似於我們今天說不聽 大話、空話,只看工作實績。

當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動機與效果的問題是一對哲學范 疇。我們的觀點是二者的統一,也就是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統  一:無論你是共。辦了錯事,還是做好事的「動機不純」,都是反 對的。

只不過,面對生活與工作的實踐,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二者 的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恐怕還是應該主要看實績,也就是「食 功」而「非食志」了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原文】

孟子謂戴不勝①曰:「子欲子之王之③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 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③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 得矣;引而置之莊岳①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 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註釋】   

①戴不勝:人名,宋國大臣。②之:動詞,向,往,到。③咻 (xiu):喧嘩干擾。④莊岳:齊國的街裡名。莊,街名;岳,裡名。

【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嗎?我明白告訴你吧。 比如說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是找齊 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 戴不勝說:「找 齊國人來教他好。」

孟子說:「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 觀楚國話來干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 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 比方說名叫莊岳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說薛居州是個好 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君王和誰去做壞事呢?相反, 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 和樣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誰去做好事呢?單單一個薛居州能把宋 王怎麼樣呢?」


  

【讀解】

孟子的本意還是在政治方面,用「近來者赤,近墨者黑」的 道理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從而說明當政治國的國 君應注意自己身邊所用親信的考查和選擇。因為,如果國君周圍 以好人,那麼國君也就會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 國君周圍多是壞人,那麼國君也就很難做好人了。這裡的道理並 不深奧,實際上也就是《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所說「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意思。所謂「昔孟母,擇鄰 處」,「孟母三遷」不也就是為了找一個周圍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以 利於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嗎?孟子是從小就受到這方面的熏陶,早 有切身體會的了,所以說得非常在理而又舉例生動形象。

我們感興趣的不僅僅在他的政治的意圖上,而且還在他所舉 的例子上。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習外語的問題了。原以為學習外語 是在「出國大串連」的時代才時髦的,卻沒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 的孟子就有這方面的論述了。而且,不管孟子所舉的例子是真實 的還是假設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卻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達官 貴人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外國語」。(我們當然知道,所謂「外 國」是指當時的概念而言,實際上是漢語的方言。)

我們這裡研究而加以肯定的是他所強調的語言環境問題。誠 如孟子在本章中所論,語言口耳之學,語言環境至關重要。這是 凡有過學習外語經歷的人都深有體會的。孟子的分析具體而生動. 讀來很有親切感。我們真該把他的這一段論述收入學習外語方面 的入門教材中去。



不由其道,鑽穴之徒

【原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