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語 - 91 / 100
國學類 / 孔子門生 / 本書目錄
  

論語

第91頁 / 共100頁。

 大小:

 第91頁

朗讀:

但也有次一等的情況,比如說柳下惠和少連。少連的情況今 天已不可考證,但柳下惠的情況卻是清楚的。他三次做法官,又 三次被罷兔。當有人勸他離開魯國時,他卻不以為然,還是要堅 持下去。在孔子看來,他和少連已不像伯夷、叔齊那樣「不降 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過,他們的言語合乎 法度,行為合乎思慮,具有中正的精神。雖然忍辱負重,但其內 心志節還是沒有改變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像虞仲、夷逸那樣,完全避世隱居,放言高 論孔子認為他們的特點是做到了清高,捨棄做官也符合通權達 變的思想。


  

至于孔子自己,則是與上面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張以積 極用世為前提的靈活態度,「無可無不可」,沒有什麼是非這樣不 可的也沒有什麼是非不這樣不可的,當然並不是不講原則,在 《里仁》篇裡他已說過一次:「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 義之與比。」「無適也,無莫也」就是「無可無不可」,衡量標準只 有一個,那就是「義之與比」,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說得具體 一點,也就是「用之則行,含之則藏」。或者用孟子的話來說, 「應該做官就做官,應該罷官就罷官,應該做得久就久做,應該馬  上走就馬上走。」(《孟子·公孫丑上》所以孟子稱孔子為「聖之 時」,聖人中的識時務者。

總起來說,逸民隱士也罷,聖人也罷,雖然他們窮達行藏各 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和志向,這一點卻是相同的。他們的原則和志向的具體內容各有不同,這是在上面已看得很清楚,因而不言而喻的了。



周公用人的經驗談

【原文】

周公①謂魯公②日:「君子不施③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④故 舊⑤無大敵,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註釋】

①周公:即周公旦,孔子心目中的傳人。②魯公:周公的兒子伯禽, 封于魯,所以稱魯公。③施:通「弛」 ④以:用。⑤故舊:指 老臣舊屬,義近於「元老」。  

【譯文】

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使大臣抱怨自己得 不到重用;老臣舊屬沒有重大過錯就不要遺棄;對一個人不要求 全責備。」

【讀解】   

這段話大約是伯禽前往魯國就職時周公對他的訓誡。據《史 記-魯周公世家》記載,西周初年,周公被封于魯地,由於他要 留在朝廷輔佐周王,不能親自到封地去治理,所以命令兒子伯禽 代替他去魯地就封任職。

周公的話為什麼又收錄在《論語》中呢?朱熹的《論語集 注》引胡氏的說法,認為孔子愛用這段話來教導學生,所以被收入 《論語》。從我們讀《論語》的實際情況來看,至少周公這段話 的主要內容是在孔子及其學生的談論中出現過的。比如說「君子 不施其親」的問題,《學而》篇載有子的話說:「因不失其親,亦 可宗也。」《泰伯》篇載孔子的話說:「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 都是要求君子不疏遠自己的親族。又比如說「故舊無大故,則不 棄也。」《泰伯》篇裡孔子也說:「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最後說 到「無求備于一人」的問題,孔子也曾在《子路》篇中批評那種 「及其使人也,求備焉」的小人作風。

可見,周公的經驗之談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孔門師生的腦子裡, 並加以應用發揮。說到底,還是一個用人的問題,尤其是高級領 導人的用人問題。當然,對於我們一般人或基層幹部來說,也仍 然有借鑒參考的價值。



子張第十九

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言論的記錄,主要有子張、子夏、子貢 等。所論內容包括學習、道德、人物評論等,最具特色的是子貢 寸孔子的凡段評論,維護聖人的形象和孔門的威望。全篇原文25 章,本書選18章。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原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 夷。」

【譯文】

子張說:「讀書人見到危難肯獻出生命,見到利益想一想是否 該得,祭祀的時候嚴肅恭敬,遇到喪事發自內心地悲哀,那也就 可以了。」

【讀解】   

在《憲問》篇裏子路問孔子什麼是完美的人時,孔子除了談 到其他條件外,也說過「見得思義,見危授命」的話。在《季 氏》篇裡說到「君子有九思」時,其中一思便是「見得思義」。至 于「祭思敬,喪思哀」之類的話,孔子的論述也有不少。所以。子 張不過是轉述聖人的話而加以發揮罷了。

問題當然不在於是孔子的原話還是子張的轉述,而在於我們 領會了多少,做到了多少。尤其是其中「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兩 條,對於我們今天的讀書人來說,真不知是否有人能夠做到?

見危致命是獻身精神,見得思義是廉潔風範。說起來,兩條 都是非常重要而對於我們具有現實意義的。這就是過去大家常說 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但具體落實到我們每個人頭上,關係 列我們的切身利益,我們又會怎麼想怎麼做呢,比如說,當我們 在長途公共汽車上遭遇車匪路霸時,你是挺身而出進行鬥爭還是 乖乖地模出自己的錢包遞上去呢?又比如說,當你有一定權力在 手時,人家給你賄賂而讓你開開方便之門,這時你是臉不紅心不 跳地領而受之還是要想一想這東西你是否接受得呢?如此等等,都 是考驗你是否具有「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精神的時候,你算不 算得上是一個純正的讀書人,也在這些時候見出本色來。

有了這些標準,再回過頭來看看你的周圍,這樣的讀書人又 有多少呢?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