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第三十六卷 志第六
兵衛志下
五京鄉丁
遼建五京:臨潢,契丹故壤;遼陽,漢之遼東,為渤海故國;中京,漢遼西地,自唐以來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紀者二十二萬六千一百,蕃漢轉戶為多。析津、大同,故漢地,籍丁八十萬六千七百。契丹本戶多隷宮帳、部族,其餘蕃漢戶丁分隷者,皆不與焉。
太祖建皇都于臨潢府。太宗定晉,晉主石敬瑭來獻十六城,<一>乃定四京,改皇都為上京。有丁一十六萬七千二百。
臨潢府:
臨潢縣丁七千。
長泰縣丁八千。
保和縣丁六千。
定霸縣丁六千。
宣化縣丁四千。<二>
潞縣丁六千。
易俗縣丁一千五百。
遷遼縣丁一千五百。
祖州:
長霸縣丁四千。
咸寧縣丁二千。
越王城丁二千。
懷州:
扶餘縣丁三千。
顯理縣丁二千。
慶州玄寧縣丁一萬二千。<三>
泰州興國縣丁一千四百。
長春州長春縣丁四千。
烏州愛民縣丁二千。
永州:
長寧縣丁九千。
義豐縣丁三千。
慈仁縣丁八百。
儀坤州廣義縣丁五千。
龍化州龍化縣丁二千。
降聖州永安縣丁一千五百。
饒州:
長樂縣丁八千。
臨河縣丁二千。
安民縣丁二千。
頭下:
徽州丁二萬。
成州丁八千。
懿州丁八千。
渭州丁二千。
原州丁一千。
壕州丁一萬二千。
福州丁五百。
橫州丁四百。
鳳州丁一千。<四>
遂州丁一千。
豐州丁一千。
順州丁二千。
閭州丁二千。
松山州丁一千。
豫州丁一千。
寧州丁六百。
東京,本渤海,以其地建南京遼陽府。統縣六,轄軍、府、州、城二十六,<五>有丁四萬一千四百。天顯十三年,太宗改為東京。
遼陽府:
遼陽縣丁三千。
仙鄉縣丁三千。
鶴野縣丁二千四百。
析木縣丁二千。
紫蒙縣丁二千。
興遼縣丁二千。
開州開遠縣丁二千。
鹽州丁五百。
穆州丁五百。
賀州丁五百。
定州定東縣丁一千六百。
保州來遠縣丁二千。
辰州丁四千。
盧州丁五百。
鐵州丁二千。
興州丁三百。
湯州丁七百。
崇州丁一千。
海州丁三千。
耀州丁一千二百。
嬪州丁七百。
淥州丁四千。
桓州丁一千。
豐州丁五百。
正州丁七百。
慕州丁三百。
南京析津府,統縣十一,<六>轄軍、府、州、城九,有丁五十六萬六千。
析津府:
析津縣丁四萬。
宛平縣丁四萬四千。
昌平縣丁一萬四千。
良鄉縣丁一萬四千。
潞縣丁一萬一千。
安次縣丁二萬四千。
武清縣丁二萬。
永清縣丁一萬。
香河縣丁一萬四千。
玉河縣丁二千。
◎ 陰縣丁一萬。
順州懷柔縣丁一萬。
檀州:
密雲縣丁一萬。
行唐縣丁六千。
涿州:
范陽縣丁二萬。
固安縣丁二萬。
新城縣丁二萬。
歸義縣丁八萬。<七>
易州:
易縣丁五萬。
淶水縣丁五萬四千。
容城縣丁一萬。
薊州:
漁陽縣丁八千。
三河縣丁六千。
玉田縣丁六千。
平州:
盧龍縣丁一萬四千。
安喜縣丁一萬。
望都縣丁六千。
灤州:
義豐縣丁八千。
馬城縣丁六千。
石城縣丁六千。
營州廣寧縣丁六千。
景州遵化縣丁六千。
西京大同府,統縣七,轄軍、府、州、城十七,有丁三十二萬二千七百。
大同府:
大同縣丁二萬。
雲中縣丁二萬。
天成縣丁一萬。<八>
長青縣丁八千。
奉義縣丁六千。
懷仁縣丁六千。
懷安縣丁六千。
弘州:
永寧縣丁二萬。
順聖縣丁六千。
德州宣德縣丁六千。
豐州:
富民縣丁二千四百。
振武縣鄉兵三百。
奉聖州:
永興縣丁一萬六千。
礬山縣丁六千。
龍門縣丁八千。
望雲縣丁二千。
歸化州文德縣丁二萬。
可汗州懷來縣丁六千。
儒州縉山縣丁一萬。
蔚州:
靈仙縣丁四萬。
定安縣丁二萬。
飛狐縣丁一萬。
靈丘縣丁六千。
廣陵縣丁六千。
應州:
金城縣丁一萬六千。
渾源縣丁一萬。
河陰縣丁六千。
朔州:
鄯陽縣丁八千。
寧遠縣丁四千。
馬邑縣丁六千。
金肅軍防秋兵一千。
武州神武縣丁一萬。
河清軍防秋兵一千。
聖宗統和二十三年,城七金山,建大定府,號中京。統縣九,轄軍、府、州、城二十三。草創未定,丁籍莫考,可見者一縣:
高州三韓縣丁一萬。
大約五京民丁可見者,一百一十萬七千三百為鄉兵。
屬國軍
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朝貢無常。有事則遣使徵兵,或下詔專征;不從者討之。助軍眾寡,各從其便,無常額。又有鐵不得國者,興宗重熙十七年乞以兵助攻夏國,詔不許。
吐谷渾。
鐵驪。
。
兀惹。
黑車子室韋。
西奚。
東部奚。
烏馬山奚。
斜離底。<九>
突厥。
◎ 項。
小蕃。
沙陀。
阻卜。
烏古。<一○>
素昆那。
胡母思山蕃。
波斯。
大食。
甘州回鶻。
新羅。
烏孫。
燉煌。<一一>
賃烈。
要裡。
回鶻。
轄夓斯。
吐蕃。
黃室韋。
小黃室韋。
大黃室韋。
阿薩蘭回鶻。
于闐。
師子。
北女直。
河西項。
南京女直。<一二>
沙州燉煌。
曷蘇館。
沙州回鶻。
查只底。<一三>
蒲盧毛朵。
蒲奴裡。
大蕃。
高昌。<一四>
回撥。
頗裡。
達裡底。
撥思母。
敵烈。
粘八葛。
梅裡急。<一五>
耶睹刮。
鼻骨德。<一六>
和州回鶻。
斡朗改。<一七>
高麗。
西夏。
女直。
遼之為國,鄰於梁、唐、晉、漢、周、宋。晉以恩故,始則父子一家,終則寇讎相攻;梁、唐、周隱然一敵國;宋惟太宗征北漢,遼不能救,餘多敗衄,縱得亦不償失。良由石晉獻土,中國失五關之固然也。高麗小邦,屢喪遼兵,非以險阻足恃故歟。西夏彈丸之地,南敗宋,東抗遼。雖西北士馬雄勁,元昊、諒祚智勇過人,能使項、阻卜掣肘大國,蓋亦襟山帶河,有以助其勢耳。雖然,宋久失地利,而舊志言兵,唯以敵宋為務。三關,聚議北京,猶不敢輕進。豈不以大河在前,三鎮在後,臨事好謀之審,不容不然歟。
二帳、十二宮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萬二千八百。宮丁、大首領、諸部族,中京、頭下等州,屬國之眾,皆不與焉。不輕用之,所以長世。
邊境戍兵
又得高麗大遼事蹟,載東境戍兵,以備高麗、女直等國,見其守國規模,佈置簡要,舉一可知三邊矣。
東京至鴨淥西北峰為界:
黃龍府正兵五千。
咸州正兵一千。
東京沿女直界至鴨淥江:
軍堡凡七十,各守軍二十人,計正兵一千四百。
來遠城宣義軍營八:
太子營正兵三百。
大營正兵六百。
蒲州營正兵二百。
新營正兵五百。
加陀營正兵三百。
王海城正兵三百。
柳白營正兵四百。
沃野營正兵一千。
神虎軍城正兵一萬。大康十年置。
右一府、一州、二城、七十堡、八營,計正兵二萬二千。
※校勘記